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东魏高欢与河北士族的较量,开启南北朝恩倖政治

东魏高欢与河北士族的较量,开启南北朝恩倖政治

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北魏王朝分崩离析后,建立东魏政权的高欢面临的就是这一情形。东魏河北土族与高欢家族的较量从东魏建立到北齐灭亡,始终贯穿于高氏家族经营冀鲁大地始终。

接着上文(没看过的可点链接)从边镇草民到东魏缔造者,“识时务而不顾及脸面”在高欢这个枭雄身上淋漓尽致

挑战高欢统治基础的是整个河北士族群体,准确地说是河北士族干政。

可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高欢带领北镇流民队伍,来到河北之时,那境况可是相当的狼狈。见到河北士族大户高乾之后,竟然立刻认高乾为叔父,以求得与河北士族的合作。虽然与河北士族的合作,高欢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并不意味着高欢心情始终是愉悦的。河北士族当然有自己的利益要求,高欢不得不妥协。

首先,逼迫高欢与扶持其崛起的尔朱家族进行公开决裂的是河北士族。一开始,虽然高欢与河北士族结成了反尔朱集团联盟,但是高欢尚未“显背尔朱氏”。而与其合作的河北人士李元忠袭杀殷州刺史尔朱羽生,迫使高欢与尔朱氏决裂。

其次,逼迫高欢拥立北魏皇族后裔孝武帝的是河北士族。高欢的被胁迫,在后来孝武帝西逃关中宇文集团时所说“其本欲立小者,正为此耳”有所体现。在当年击败尔朱集团之后,在选任新皇帝之前,高欢是主张拥立北魏皇族最年小皇帝的,但最终迫于河北士族的意见而拥立了后来背叛高欢的孝武帝。

第三,坚持将都城迁往邺的也是河北士族。洛阳还是邺,这在北魏王朝时期,经常是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使得这一争执暂时平息,随着北魏的衰微,这一问题又凸显出来。而孝武帝刚刚上台,高欢就被迫将都城迁往河北士族的大本营邺城,他们的理由是洛阳夹在南朝和西魏政权的军事压力之下。

这三件事情未必不是河北士族“为高欢着想”,但是热心太过,以至于高欢感觉到“压力”很大,以为河北士族觊觎他的权力。高欢和河北士族的交流往往是这样,在一连串的误解中,艰难前行。

士族们其实很想讨好高欢。其中典型代表杜弼,甚至劝高欢取东魏而代之。高欢已经废了两个北魏后裔皇帝,撵跑一个孝武帝到了西边的西魏政权,对于是否篡夺自然顾虑重重,在没有消灭西魏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取代之,高欢对于士族的好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高欢与河北士族的交流障碍,并不仅仅是权力的争夺与防范,文化上的隔膜也是一重要因素。

高欢的主簿意外死亡后,魏收被他的宠臣司马子如推荐给高欢,继任主簿。可高欢怎么都看不上魏收,

“以受旨乖忤,频被嫌责,加以箠楚,久不得志”。司马子如看不过去,对高欢说:“魏收天子中书郎,一国大才,愿大王借以颜色。”言下之意,魏收曾经做过北魏皇帝的秘书,希望高欢重新认识魏收的才华。

魏收虽然因为司马子如而升职,但高欢仍然“未甚优礼”,始终没有赏识魏收。其实,关键在于魏收不是高欢喜欢的类型。

先看魏收的前任孙塞。史书说他深受高欢的赏识,是因为文笔美,且作文迅速,不仅如此

“又能通鲜卑语,兼宣传号令,当烦剧之任”,所以“大见赏重”。司马子如推荐给高欢的另外一个幕僚赵彦深也深受高欢喜爱。史书称其:“性聪敏,善书计…文翰多出其手,称为敏给。”

孙塞、赵彦深和魏收的区别是明显的,魏收始终不能揣测到高欢的意思,而其他三位则能迅速领会。另外,魏收做事迟缓,其他两位都比较干练。

魏收和这两位最大的区别恐怕是身份上的,魏收是士族,其他两位都是庶人。魏收所受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贵族教育,所以和高欢格格不入,也就是和其他士族也有心理上的距离。这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加剧了高欢对河北士族过分的猜忌。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不能理顺。

可见,相较于秦皇汉武,高欢在驾驭豪强方面可说是相当的失败:发家的北镇势力桀骜不驯,河北士族难以沟通。高欢对于以上两种势力,难以形成平顺的统辖关系,这无疑令高欢比较烦恼,但他还是努力做了一些弥补:在确立相对于北镇勋贵与河北豪强的优势方面,高欢启用了两类人,恩倖与吏干。

恩倖政治是南北朝政治史的显著特征之一。东魏北齐的恩倖是从高欢开始的。

高欢让长子高澄去邺城控制朝政,就是出自吏干孙搴的建议。高澄去邺城主政,是高家父子控制东魏政权最为厉害的一招。在此之前,代表高欢控制邺城的是高欢的堂兄弟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孙腾,当时称为四贵。

这几位虽然是高欢的心腹,但是高欢并不能完全掌控,尤其是高隆之、司马子如、孙腾卖官鬻爵、贪污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到东魏政治的健康发展,而高欢对其无可奈何。高澄到邺城之后,四贵的权力相应地受到制约,而且高家对于邺城有了直接地控制。

之后,参与东魏国家大事决策的有:前面提到的宠信赵彦深“专掌机密”、陈元康“内掌机密”、杜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赵彦深、陈元康、杜弼都是属于吏干人物。

将吏干人物引人最高的决策层,无疑是东魏政治的又一大特点。

东魏时期,山西晋阳的大丞相府,主持全国政务。而主管大丞相府财政工作的仓曹参军张耀,掌管大丞相府军事工作的外兵曹和骑兵曹的赵起、徐远、唐邕、白建,都是所谓的吏干。

借此恩倖政治的施行,高欢最大优势的获得就在于对东魏的粮食和财政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北镇军府是东魏最强悍的军事集团,但是北镇集团的缺陷则在于非常依赖河北地区的粮食和财赋。高欢掌握着财政大权,也等于掐着北镇集团的脖子。当时东魏的士兵管理工作是控制在外兵曹和骑兵曹。这一举措,就等于将勋贵与士兵隔离开来。手中无兵的勋贵很难对高欢形成威胁。

恩倖政治是魏晋南北朝皇权政治的变种,是中央集权不能正常实现的时候,就会出现的扭曲。恩倖与吏干往往又不分家,对于统治者而言,政治上的忠诚是基础,维护忠诚也必须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手腕。因此,当皇权皇权处于弱势的一方,恩倖吏干就是时代的主角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北魏,魏收,邺城,东魏,河北,高欢,司马子如,较量,南北朝,士族,消息资讯,河北士族,魏收,河北,高欢,士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北魏,魏收,邺城,东魏,河北,高欢,司马子如,较量,南北朝,士族,消息资讯,河北士族,魏收,河北,高欢,士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北魏,魏收,邺城,东魏,河北,高欢,司马子如,较量,南北朝,士族,消息资讯,河北士族,魏收,河北,高欢,士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