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最开始得知夏朝的存在是在周朝文献中。后来在 《史记》中揭开了夏朝的神秘面纱。周朝和西汉的《史记》距离夏朝年代未免太过久远。
值得一提的是,记载众多历史事件的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痕迹。所以世人只能参考周朝文献和《史记》中对夏朝的记载,并不能盲目全信。
提到夏朝,难免会联想到夏桀。夏桀的所作所为和世人的评价行为和纣王及其相似。甚至后人对两人的记载如出一辙。
相似的点太多,自然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于是出现了一种大胆推测:商汤并没有灭了夏朝,但是不想背上反叛的罪名。所以选择改写历史。
商朝对夏朝的记载
近年来,考古学者在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处挖掘出许多意义重大的文物。其中自然也包含了记录历史事件的甲骨文。
挖掘出土的甲骨文中,恰好有关于商汤在位期间四处征战的文字记载。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完全没有关于讨伐夏朝的记载。
按道理来说,讨伐暴君并且成功了,如此大的功绩怎么可能不被记载呢?甚至完全没有关于夏朝的记载。
虽然商朝如此反常的举动让考古学者们更加质疑西周文献和《史记》中对于夏朝的这段记载的真实性。但是还不能下结论。
原因其一是人们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不够深入,还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全部内容。其二是甲骨文不是记载历史的史书,而仅仅是卜辞。记载不全面在情理之中。
后人寻找夏墟
考古学家们对夏朝的研究迟迟没有进展,于是选择不再局限于现有的资料。从此后人开始了对夏朝废墟的寻找。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二十世纪中期,发现了坐落于洛阳偃师地下的二里头遗址。很快考古学家开始了对遗迹的探索。
经过整理分析,考古学家们确定此地可以作为都城。但是通过进一步研究,考古学家们判断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应是公元前1750年后的人们所居住的地方。
世人开始推测此地为夏墟。由于商朝早期和夏朝存在的时间段刚好都是公元前1750年左右。再加上负责二里头遗迹的许宏教授优先考虑此地为商朝早期的都城。
由于遗址中并没有挖掘出可以直接证实这里就是夏朝都城的证据。世人对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探究就暂时止步于此了。
已有资料中的商朝始年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中碳十四的衰变程度来计算,断代。结合大量遗址的存在时间和文献记载,最终确定了商朝早期的都城绝对在公元前1600年的结论之后的。
前文我们有提到,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应是公元前1750年后的人们所居住的地方。将信息结合后可以确定二里头遗址肯定不是商朝早期都城的遗址。
在人们认为二里头遗址会是夏朝旧都的时候,其他和它具有相同条件的遗址被发现了。二十世纪下半,大量拥有可以作为都城条件的遗址重见天日。
考古学家们对那些遗址进行碳十四测定后,发现其中有几个的存在时期和夏朝存在时间吻合。这几个遗址刚好也没有关于自己是哪个朝代的证明。
值得关注的是,陶寺遗址中挖掘出了陶扁壶朱书文字。而这其中记载和甲骨文有着紧密联系。将其释义后出现了两种解读。分别是石峁、陶寺。
考古学家对其进行碳十四测定,最终确定了历史记载中有着五百年的缺口。刚刚好,这个缺口可以容纳一个国家的诞生、成长、凋零。
在大量的研究分析之后,人们终于确定了有个国家在那段时间的确存在过。但是却不能确定那个模糊不清的朝代是夏朝。
曾经存在过的国家
看到这里,应该会有人对前文产生疑问。为什么寻找夏的痕迹,却不能证明那些在那个时期存在过的东西属于夏朝呢?
原因很简单,世人所接触到的那个时期的文物、遗迹都没有任何直接了当说自己是夏朝的。众多遗址甚至完全没有出土任何有关夏的文字信息。
世人只能通过科学技术对文物、遗址进行断代,再结合现有文献的记载,最终确定夏朝的存在时间。
还有一种情况有着很大的可能性。夏仅仅是西周的人们对前朝的称呼,《史记》参考了西周的文献。但是夏朝的人民并没有自称为夏。
夏朝存在硬伤
因为目前没有出现其他可以代表那几百年的朝代名词。所以先用夏朝来称呼。
考古工作的推进让世人距离揭开夏朝神秘面纱更进一步。而考古学家们在这期间也发现了夏朝存在的硬伤。
二里头遗址的研究一直在推进,目前被考古学家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门存在最久,在商朝出现之前就存在。后三个部分存在的时候,商朝出现并且逐步发展,逐渐具有统治力。
遗址的一、二部分中建筑,古墓都与商朝差异很大。但是在第三、四部分中出现了大量与商朝习俗相关的文物。
出土的文物们经过复原研究,再和其他同时期的商朝遗址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夏朝的文化水平相对商朝落后许多。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夏朝太过落后,落后到它依靠自身无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最终自己消亡。
将已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可以确定夏朝的确存在。但是夏朝被商朝所灭并没有实质性证据。夏朝至于是自然消亡还是被商朝侵略就无法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