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朱元璋,斗争经验非常丰富,更明白皇位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孙子羽翼未成,儿子个个兵强马壮,他不会想不到儿子们会造孙子的反。
或者说,其实他在大封儿子、侄子们为藩王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样的可能性。
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训:“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许诸王进京。又在《皇明祖训》中规定,诸王要是想为皇帝“清君侧”,必须先得到皇帝的召唤才能带兵进京城,并且一结束就得离京。
后来的事实证明,藩王要是真想造反,任何规定都没什么用处。
其实造反起家的朱元璋未必想不到这一点,但是他能怎么办呢?孙子是亲孙子,儿子就不是亲儿子了吗?想要杜绝儿子们造反的念头,唯一的办法是把儿子们都杀了,这样才最稳妥。可是他能做出这种事吗?做不出。
何况,就算他真有这么狠的心,孙子的皇位也未必能保得住。没了藩王的制衡,必然会产生手握大权的重臣。到时候皇帝姓不姓朱还不一定呢。
所以朱元璋没做更多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他管不了了。如果泉下有知,他一定会很失望吧,朱允炆实在是太无能了点儿。
当时的明朝,在朱元璋的一再杀戮之下,中央集权还是比较到位的,根本不可能出现幼主继位、权臣或藩王压制的情形。朱允炆是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天下归心,有名分大义还有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朱棣就算有什么想法也无能为力,初期只能靠装疯卖傻苟活着。
可是,朱允炆太急了一点。
才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对叔叔们动手,一年之内废了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这自然激起了藩王们的反弹,为求自保多有联合。
最关键的是,你既然这么急,那就心狠一点,觉得朱棣不对劲,直接杀了就行,哪怕杀错了,只要你是胜利方也能捏造个罪名出来。
他却不是如此,明明怀疑了,左派一个人去观察,右派一个人去监视,一点儿也不果断。这些人后来要么被朱棣杀了,要么被收卖了,说的都是有利朱棣的话。
有句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算朱棣本来没有反心,只怕也会被他激得火起。这么当贼一样地防着,谁会高兴?
而最终导致朱允炆失败的,则是他没有识人之能。
围绕在他身边的,都是些嘴炮,嘴上可灭千军万马,一动真章就颓了。朱允炆最信任的是这三位: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他们是什么人呢?儒学大师。
学者玩政治,就如同小孩玩鞭炮,理论上什么都知道,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儿,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三位大师忠君爱国,最终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朱允炆信任的将领是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当时朱棣都不在家,带着大军在外征战,身体羸弱的世子朱高炽仅凭一万多兵马就牢牢守住了北平。由此可见李景隆的领军水平。
总之,朱允炆守不住皇位,并不是朱元璋没有安排好,纯属他个人无能。多年后,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遇到同样的事情,形势还比朱允炆危险得多,但他就解决得非常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