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时,为何在少数民族设置学校?

明朝时,为何在少数民族设置学校?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封建时期的中原汉族地区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很大,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管理就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

然而明朝时期,又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封建政权社会,少不了就要考虑到少数民族的维护与治理。而且,明朝的少数民族动不动就发起暴乱,如果仅是靠武力打压显然不太实际,治标不治本。

所以明朝为了更好的维护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决定对其引进与加强儒学教育。

于是便推行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教育政策,其中就包含少数民族的人才选拔政策,通过“教化”的方式增强少数民族对明廷的认同感,稳当地的治安管理,以达到维护中央集团的统治的效果。

用现代的视角来看,这明代少数民族的人才选拔措施的推行与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优待以及高考政策的改进也会有一定的启发。

明朝初期,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贵、四川和湖广等边疆地区,这里地理比较偏僻,社会经济文化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教育偏落后,所以古代才有“蛮夷”一说。

明朝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朝代,除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北方地区的蒙古族,以及与中原汉族相近的回族地区等。

这些少数民族集聚地,文化教育水平都比较落后,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都是“未教化”的,思想落后且不理解中原朝廷的治国思想以及统治政策。

明初时候,少数民族地区多动乱,朝廷刚成立不久,正是急于稳固政权的时候,明太祖又有建立多民族统一的中央政权的野心。

故面对频繁的少数民族起义,从开始的以武力镇压转变为后面的加强“儒学教育”,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国民文化水平落后问题,这算得上是对症下药,也是使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长治久安的政策。

明太祖时期,便提出了“农桑,衣食之本,学校,道理之源”的教育政策。为了更好的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明朝统治者都很重视其教育建设。

要实行教学与培养人才,那必须就有教学机构。明朝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大量的官方教学机构。

虽然前面的朝代也有这种措施,但是有关数据显示,明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官学,比以往各朝代的都要多,因为朝廷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各种教育政策。

明朝的官方教育机构,主要包含官学、县学、书院等各种形式,其中领导地位的是官学。

所谓官学就是由政府派专人管理,在京城设立“国子监”,各地方由政府出面设立府学,再往下就是州学、县学、卫学、社学,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只要官府能想到的都有设立相对应的官学机构。

除此之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设置了土司制度,组建土司儒学教育,当时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都是地处偏僻的山区。

他们原有的民族文化及风俗跟中原大不相同,所以如果是派汉人过去教化的话很难实行,故就设置了土司制度,土司则由少数民族的首领来充当,可以世袭。开办吐司儒学,主要是为了其子女进行教化。

还有,明廷大力倡导设立社学,对民间子弟进行教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教育水平。

还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的上层领导与其子女接受教育,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者,从上至下,他们如果承认了明朝的文化,那么就很好的引导下面的百姓一起来接受教化。

明朝时期,在以往各朝代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的基础上,做出改进与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政策。

结合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与民族关系及其社会现状,主要包括优先录取少数民族高层子女进入到国子监,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科举应试政策的时候给予优待。

为了激励当地土司的子女接受教育,特别批准他们可以到明朝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接受教育,还对他们提供了多种优惠政策,还给开绿色通道,可以免试入学。

具体表现为,进入到国子监学习的土司子弟,可以免除一切学杂费用,还给提供四季衣服。假期可以回家探望亲人,并且可以报销来回的差旅费。

还有就是对于一些没有接受过汉学教育,没有办法通过入学考试的土司子弟,政府会给机会他们免试入学。

对于一些没有机会到国子监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子弟,比如说因为他们地方比较偏远,家庭条件比较贫苦,没有办法承担学费的,可以给他们视情况减免学费。

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是世袭制的,但是承袭的土司子弟必须是接受过汉学教育的,否则取消其承袭资格。

少数民族的优秀人才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朝廷对他们会实行各种优待政策。在科举录取条件上,对少数民族应试者与汉族应试者放在同等的位置对待,不歧视,不偏颇,一视同仁。

其优待政策体现在取士名额分配比例上,充分保证少数民族应试者的录取机会。

明廷的少数民族科举录取条件没有调整,但逐渐提高录取上限。为了少数民族应试者的录取机会得以保证,一概禁止冒籍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违反这一规定的,必处以严惩。

通过分析以上明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选拔政策,对现代的高考少数民族优待政策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

例如,要重视和尽可能保证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可以顺利接受系统教育,就要对现有的助学政策进行改进与完善。

前面有提到,明朝时期,朝廷对部分经济条件困难的少数民族子弟提供财政资助,后面渐渐形成制度。

这一措施有效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人才选拔,对现代的少数民族高考优待政策的完善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现代的高考,也应该对少数民族考生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可以努力改变以民族惠普的高考民族系列政策的价值取向,制定与实施分类和分层次优待的政策。

由于少数民族有一些优待政策,就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想要弄虚作假,为了杜绝这一现象,就要加快进行高考民族政策的法制化。

为更好促进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可以借鉴明代的少数民族人才选拔经验,完善当代的高考民族政策有关法律。

或者颁布专门法律,提升其政策的权威性,尽量杜绝“高考移民”和弄虚作假,提升其文化教育水平,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

明朝为了有效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当地的和平与治安,对其大力推行教育,制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政策,无疑是明智且有效的选择。

尽管是朝廷为了维护与稳固政权的政治需要,但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让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改善,也把一些先进的思想传达给了少数民族。

参考资料:

《明朝人才选拔的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

《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区,文化,明朝,子弟,教育,时期,少数民族,人才,中原,政策,故事传记,地区,明朝,官学,少数民族,政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区,文化,明朝,子弟,教育,时期,少数民族,人才,中原,政策,故事传记,地区,明朝,官学,少数民族,政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区,文化,明朝,子弟,教育,时期,少数民族,人才,中原,政策,故事传记,地区,明朝,官学,少数民族,政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