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金华和江西人特别希望洪武皇帝复兴宋代的文化理想, 朱元璋虽然对此表示赞成,但却认为权力已从统治者手中旁落到他的官员和臣民身上, 明代开国皇帝不能容忍他的政权合法性面临任何公开威胁,也不能容忍他的个人权力受任何古典限制, 这个曾是穷苦农民的君主,依靠他的南方谋臣们来谋求政治合法性,还学会了赞赏《周礼》所说的国家主义制度和礼仪,《周礼》这一帝制时代初期的传统治国原典,曾被用来支持北宋失败的改革方案,在明初也时常被人援引, 例如,朱元璋控制农村的税收制度和户籍登记制度,就出自《周礼》最常被人征引的段落, 根据同样的逻辑,皇帝还被说服,认为基于道学的经书正典最适合用作明代的科举考试课程,就像其曾服务于元代一般。
朱元璋
然而,四书中的《孟子》激怒了朱元璋, 朱元璋以往没受过正规的古典教育,但他学得很快,道学奉孟子为正统思想谱系中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激怒洪武皇帝的是《孟子》(这是明代笔试和会试第一场考试的一部份)中就官员对君王的忠诚度设限制的段落:(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主张君王应服务于民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朱元璋认为,这类政治言论挑战了他的皇权,而皇权强调的是统治者的绝对权力, 但在孟子看来,王朝的权力来自民众, 前汉(前207–8)时期,孟子的观点引发了唯意志论倾向,合法化了孔子的(素王)地位并谴责伪王,这些对新王朝君权的威胁是朱元璋难以容忍的。 在考虑是否取消科举考试时,他下令将《孟子》从科举考生的阅读书目中删除,因为书中含有(欺君思想),损害了(四书)的正典地位。,此外,他还下令祭祀孔子时不得以孟子隐喻,把孟子逐出孔庙所祀的圣贤、学者、忠烈之列。
大臣们试图冲淡皇帝所开的危险先例,因为这威胁到道学学说, 他们同意删除《孟子》中那些令人反感的段落,但也成功捍卫了剩下的其他文本,由于1373 年停止科举考试,这场风波直到1384 年才平息下来,在朱元璋成功清洗文武官僚机构中的敌人后,科举考试开始使用删节版的《孟子》。
明朝殿试由皇帝亲自监督
朱元璋以所谓叛逆罪处决了1378–1380 年间担任首辅的胡惟庸(1380 年卒),强化了王朝专制,此前,他还根据胡惟庸提出的叛逆指控,处死了浙江谋臣刘基, 由于担心内阁谋划篡权之心不死,皇帝清算了官僚机构的所有行政职位,并把官僚机构中所有文武官员都置于他的控制下, 1380 年的血腥清洗,在1390–1393 年间再次上演。,死亡数字说法不一,据史料记载,大概有5万至7万人被处决。,唐代(618–907),高级官员与皇帝平起平坐,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同,从宋代开始,他们站在坐着的皇帝面前,从明到清,官员则要在皇帝面前跪拜磕头,觐见礼仪的这些变化,与明初登峰造极的皇权日益扩大的专制性质相一致。
1384 年重新科考时, 考官出题经常追问考生对心中想法及其在帝国统治中的中心地位的看法,这一先例在后来满清治下的考试文章中被原样复制,成了歌颂满清皇帝文化威望的口头禅,到了明中期,因重建(道统)而备受人称扬的是皇帝而不是士人,而宋元时期刚直强项的婺州/金华士人从未公开承认过皇帝的这一地位, 例如,1547 年进士一甲第三名胡正蒙(1512–1566)在殿试策答中这样写道:(夫汉、唐、宋之诸君有其位而无其学,周、程、朱之四子有其学而无其功,此上下千数百年之间,道统之传所以不续也。) 结果是只有明初皇帝们才成功地结合了道学与帝国统治,金华和其他江西士人默许自己的理想遭到了背叛,否则就有杀头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