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中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中国文化发展到这里时拐了一个弯,从唐诗宋词转向下里巴人的杂剧时代。诗词扎根于强唐富宋留下瑰丽奇珍,元曲的发展却建立在入仕无门的无奈心酸上。
“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于词曲发之”。成为唐宋标榜取士的科举制在元走入寒冬,汉人士子难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并逐步被边缘化,士人不得不另寻类谋生之法,进行通俗化文学创作,而元曲的兴盛也成了必然。
元朝建立,汉人士子的严冬
1.南宋灭亡,汉人入仕无门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大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十万军民同跳海殉国,谱写了中华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赵宋王朝陨落,历史进入了蒙元时期。如果不是元朝由少数民族建立,这不过是中华历史上最寻常的王朝迭代。
最大的变革不是改朝换代,而是蒙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几乎在走一条反汉化的历史倒退线路。
赵宋开国“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几乎是贯穿两宋发展的主路,南宋灭亡后,留下大批受过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而元朝马上得天下,传统与汉大不相同,对于庞大的政治官僚系统也不擅长,为了保障民族的纯粹,自然要对汉人大加排斥,多次停开科举,即便实行科举时也一直贯彻着承荫制。
元朝选官重“根脚”,即出身,各级官吏选拔“其长者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纵观中国古代若干王朝,元代的汉人士子社会地位是最低的,入仕无门,即便进去了,地位也远低于宋。清代徐乾学于《资治通鉴后编》记载:“蒙古旧法,九儒十丐”,便可见一斑。
当时汉士人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补吏,古代官和吏不同,前者撄朱夺紫,后者只能做一些脏事累事,升迁极慢,元有明确规定:“吏员出身者,秩止四品”(最高也只能到四品),古代社会一向鄙薄文人为吏,如宋时“尚文贵儒而贱吏”,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士人不愿,如“东平士夫李谦闻之,不欲吏,辞去。”
第二条出路是教官,有元一代教育发达,历史学家周祖谟考,元初有三十多名儒学教授来自前宋。这些官聘教授俸禄由国家下发,元私塾也很发达,学生都会上交“束修”,因而,成为了士人谋生路的另一选择。
这是唯二的汉士人想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路径,但都地位低下、升迁极难、薪资微薄,想出头几乎不可能,严重打击了士人抱负的积极。
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隐士阶层,“元之隐士多矣”(《元史》),他们不仅数量大,且整个文人阶级都有隐士倾向,当通过政治上的归附而实现人生价值已不能不再后,他们必须将眼光转移到另一种生存生活方式。
2.文人和戏曲的结合
以大都为中心,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去万里之外,像去隔壁转转)。“四等人”的种族等级歧视制度,虽让政治发展畸形,却给色目商人极大的特权便利,“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城市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城镇经济繁,民族融合交流,勾栏瓦肆兴起,娱乐需要随之产生,在宋的理论文学已发展到僵硬,有下沉趋势,通俗文化势不可挡,而戏曲随着前代的酝酿也渐入成熟,社会对杂剧无比宽容,认为其可“厚人伦,美风化”,这一切都为元曲的兴盛产生了条件。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士人地位下沉,他们混迹勾栏,仕途上施展无能,转向各个层面寻求新的谋生方式,政治的压迫,对现实的不满,心中愤懑的积郁急于寻求新的宣泄口。
于是便形成了文人和戏曲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文人为戏曲添加了张力,推动了杂剧戏曲的兴盛,另一方面戏曲是文人借以批判现实、达愤懑的温床。王国维评价说:“盖元剧之作者,非有藏之名山,以意兴之所至为之。”(写元杂剧的大家,不是为了流传千古,而是兴意到了便写)
文人和戏曲的结合也使得他们更加深入底层民众,关汉卿就曾亲自上台演戏:“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录鬼簿》称其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贴近百姓,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元曲中所反应的社会现状
元曲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又以杂剧成就最高,故元曲常专指元杂剧。元朝国祚不过百年,有学者言其是“长期黑暗的统治”,这样一个时代传世的作品数量却有四千余部。
元朝创作家很少有歌颂太平的作品,这也是较之前之后所不一样的,这“一代文学”下里巴人,呼唤正义,痛恨罪恶,褒忠斥奸,文风辛辣。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中直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不伏老》中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惺惺道人乔吉也称“我不是琉璃井底鸣蛙,我是个花柳营中惯战马。”
邓绍基先生总结:“元前期杂剧种积累的是种精神,敢怒、敢骂、敢于无视封建纲常。”
元杂剧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身上必然带着相应的时代特征,史学家总结元曲类型,有三种:入世戏、避世戏、玩世戏。而以后两种占比更多。
这自然跟时代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生于富贵汉地门户,“夙兴夜寐尊师行,动止浑绝浮浪名,身潜诗礼且陶情”。习六艺懂礼仪,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年轻时热心求取功名,“写诗曾献上龙楼”,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但由于太子的去世,“二十年漂泊生涯”,被贬离京,致年华逝去。
满身才华空抱负,无处用,他不再醉心于儒家文学上,转而专事戏曲创作,现存散曲杂剧一半都是避世归隐之作,其组曲《四块玉·叹世》中言:“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这一切都建立在入世幻想破灭后的无可奈何之上。
元杂剧奠基人,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出身医户,做过太医院尹,一生创作丰富,其作品直指时代的黑暗,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杨维祯评价他:“其于声文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
如此高才博学却并不得志。其代作品《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触及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书中弱女子窦娥被冤“药公公”,之前许愿“天降三尺瑞雪遮尸身”,描绘了官场吏治黑暗,冤狱层出不穷,无独有偶,在《鲁斋郎》中也描写了了强权夺人妻,而无处伸冤的公案。
关汉卿还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剧,他有一种歌颂英雄,企图在黑暗喘不过气的现实中渴求英雄人物救赎苍生的倾向。以《单刀会》成就最高,描述关羽单刀赴鲁肃所设宴会全身而返的故事。
“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强中更有强中手,面对雄敌胆更豪”,塑造出一位愿为蜀汉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借历史题材融合现实,达自己对英雄重现的。
同为四大家的郑光祖“为人方直”,补吏入仕,难为官场相容,仕途失意。《王粲登楼》中写下“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得我这一片乡心碎”,这是他沉抑下僚、壮志难酬的真实感情剖析,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中文人漂泊终不得志的泣血共鸣。
他的剧目主要以男女爱情为主,代其巅峰的作品是《倩女离魂》,刻画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勇于打破封建礼制禁锢的女形象。描写倩女魂魄离身,追随秀才王文举共赴京城的故事,“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王国维评价“后人无能为役”。
白朴出生于官宦家庭,其家与元好问家族为世交,幼年遭逢金元战乱,母子相失,几经寓多。之后虽然治学诗赋,在心中却对蒙元统治充满厌恶,常怀山川错乱之叹,“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于是放弃了入宦逐利,以亡国遗民自适。
其代作品《梧桐雨》描述唐明皇缢杨贵妃后的凄楚思念,“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泪湿鲛绡”,在秋叶梧桐雨的凄清里,明皇的心更荒凉愁苦,“雨和人紧厮熬”,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品”,在于它融入了白朴对战乱的亲身经历,塑造明皇贪享乐坏江山的形象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束语
元代选拔官吏重“根脚”出身,几次停开科举,又有严格民族等级歧视政策,几乎断绝了汉人士子的入仕之途。同时,元经济繁华,文化氛围宽容,这就在元一代形成了庞大的“在野”士人群体,他们向下融于民众,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另谋出路,逐渐和戏剧结合,终于塑造了中华文学史上的另一奇珍——元曲。
参考文献:
《元朝用人政策下文人生存状况及俗文学的发展》
《元杂剧文化研究》
《元代族群涵论与戏曲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