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诗级的著作,翻开书的第一页,你可以看到,故事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开始。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不前不后的年份作为开头呢?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值得司马光如此重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件事,那就是《资治通鉴》是写给谁看的?
阅读古代的经典著作,第一件事就是弄明白,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谁?搞清楚了这一点,书也就容易读懂了。
《资治通鉴》并不是给老百姓看的,而是给当时的皇帝看的。其实,古代的很多书都是精英向的,都不是给普通人看的。
而且,《资治通鉴》的重点在“资治”二字,你要是仅仅把它当作一般的史书来看,那可真是浪费了司马光的一片苦心呀!
资治什么意思?治理地方呗。
老百姓需要考虑怎么治理地方吗?不需要。
这本书的高度一下就上来了。
再说回开头的那个问题,公元前403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其实,就一件大事。这一年,韩、赵、魏三家翻身做主人,他们从原来的族长,一跃成为了诸侯,得到了周威烈王的认可。
要知道,早在几年前,三大家族就已经把晋国瓜分完毕了,这次的任命就是“一纸文书”而已。
司马光那么多事儿不挑,为什么单挑这一件呢?
因为在他心里,名分比什么都重要。
古人讲究“出师有名”,孔子不也说么:“名不正则言不顺”。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发生了一场剧变,就是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是守旧派,他是反对变法的。
变法是什么?在司马光眼里,那就是对祖宗所立规矩的亵渎啊!这种自毁名分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干的。
因此,司马光以这件事为开头,就是为了向皇帝表明:名分比事实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