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前的李隆基有多得意,晚年就有多凄惨,心爱的女人死在面前,被儿子夺了皇位,自己成为了被软禁的“太上皇”,郁郁而终。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契丹、匈奴共15万士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自范阳起兵,仅在半年之后,便在潼关大败哥舒翰,一时间,长安城陷落在即,人人自危。
危难之际,唐玄宗李隆基选择了偷偷逃走,将偌大的长安城以及皇后、贵妃以及皇子丢下,唯独带上了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但不曾想,此一去,竟是杨贵妃的夺命之路。
在行至马嵬坡时,宰相杨国忠被哗变的士兵乱刀砍死,又在陈玄礼等人的坚持下,将杨贵妃引至佛堂处死,才算是暂时稳定住了哗变的士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坡兵变”。
兵变之后,李隆基一路南下入川,其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被迫接受了现状,回到长安后,被儿子李亨幽禁,自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五年的失意生活。
李隆基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十分的不如意,从开始两年还能偶尔潇洒,到最后几年的万念俱灰,手中权力的失去,让他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地位,同时,李亨对他的猜忌也越来越深,这一切都让李隆基心如死灰,不过也怪不得谁,造成今天这一局面的,都是他“作”的一手好死。
公元755年,对大唐来说,是一个令人黯然神伤的年份。
这一年,安禄山起兵,但大唐承平日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以至于安禄山在极端的时间内,控制了河北、河南大部分郡县。
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得知消息的唐玄宗气愤之下,以“抵抗不力”处决了封常青、高仙芝两位大将。
随后,唐玄宗任哥舒翰为元帅,镇守潼关,潼关地势险要,这对于唐朝方面是一个极大的优势,如果利用得当,必定能暂时保卫京师不被攻陷。
但李隆基却偏偏不这么干,否决了哥舒翰“坚壁清野”的方案,要求大军尽快出战,同时,宰相杨国忠历来与哥舒翰不合,因此就利用唐玄宗李隆基急于平定叛乱的心理,撺掇李隆基下令,最终迫使哥舒翰带领二十万大军,出潼关,与安禄山部决一死战。
战争结果不言而喻,哥舒翰惨败于安禄山,潼关被攻破,长安城的最后一个屏障没了,陷落在即。
这个结果让唐玄宗李隆基万万没想到,万般无奈之下,在当年6月的一天清晨,带着一干人等逃离出城,将那偌大的长安城就此丢下。
一行人到达马嵬坡后,几个吐蕃使者拦着宰相杨国忠,嚷嚷着索要食物,还没等杨国忠反应过来,就被积怨已久的士兵乱刀砍死,情绪激昂的士兵还将李隆基所住的馆驿包围起来。
危机之际,李隆基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士兵,但士兵们不买账,无奈之下,李隆基派高力士找来卫戎司令陈玄礼,陈玄礼直言,唯有杀死杨贵妃,方能平息士兵的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高力士的规劝,唐玄宗李隆基即便是万分不舍,也无可奈何,最终,下令将杨贵妃引至佛堂,由高力士亲手将其勒死,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
“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新唐书》
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与一同随行的太子李亨分道扬镳,李亨北上至灵武,李隆基南下入蜀,一个月后,也就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自行宣布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而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就这样被儿子“主动”的请上了太上皇的位置。
马嵬兵变,可以说是一场有计划、有预谋的兵变,而主谋正是太子李亨,其实在安禄山叛乱时,李隆基就有意要禅位给李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李亨会这样的迫不及待这让他大受打击,而李亨自行宣布即皇帝位的消息,更让李隆基黯然神伤,他十分清楚,这天下,他已经说了不算了。
在李亨自行登基后,安排了一个使者前往四川面见李隆基,说是面见,实际是是通知,对于儿子这个举动,李隆基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现在李亨拥有一定的实力,叛乱还得依靠他来平定,权衡之下,李隆基下了一道诏令:朕称太上皇,军国大事先取皇帝处分,后奏肤知。候克复两京,肤当怡神姑射,堰息大庭。
李隆基的意思很简单,你李亨已经登基了,这我改变不了,暂时接受也成,太上皇当就当了,不过现在让你先行使着权利,但等到我回到长安后,一切还是我说了算。
还是不甘心就此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啊!
与此同时,李隆基为钳制李亨,人事调动也没闲着,先是安排韦见素、崔涣等人拿着册封诏书赶赴灵武,并留任在李亨身边以便节制。
同时,在地方上以及重要部门安排效忠自己的人任职,如襄阳太守李恒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使,永王傅刘汇为丹阳太守兼防御使等。
单单这几个操作,远不能节制李亨,为了以图东山再起,李隆基暗中大力培植李亨的弟弟,也就是永王李磷在江淮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传话给李磷,让他“放手做”。
所有动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李隆基要节制李亨的权力,来通过这种方式,与李亨竞争。
有效果吗?有,效果就是让李亨对父亲李隆基愈发的猜忌和忌惮。
针对李隆基的几个措施,李亨以一种十分粗暴的形式来应对,先是诛杀了弟弟李磷,之后又将李隆基安排进来的大臣,或驱除,或下狱,总之清理的一个不剩。
皇上与太上皇的较量,以李亨完胜结束!
这次的暗中较劲,使李隆基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这天下,他说了真的不算了,儿子李亨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这是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同时,李隆基的小动作,也让李亨对这个“不安分”的父亲愈发猜忌,这也为李隆基凄惨的晚年埋下了伏笔。
天宝十六载(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儿子诛杀,唐军大将郭子仪趁势收复洛阳和长安,李亨回到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入川,请回李隆基。
之所以要把李隆基请回长安,可不是让他回来当皇帝的,而是李亨要名正言顺的坐稳皇帝之位,虽然之前自行继位,但毕竟说出去不好听,因此,十分有必要让李隆基回来一趟。
而对于李隆基来说,回不回长安是个让他十分纠结的事情,呆在蜀地,自己可以以“剑南一道自封”,这样在自己可控的实力范围,还可以向全国发号施令。
但是蜀地历来条件艰苦,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娱乐设施,比繁华的长安相去甚远,这一点又让李隆基很不满意。
几番考量之下,李隆基最终没能抵抗住长安城的诱惑,决定启程回长安。
但在走到凤翔时,李隆基就后悔了,为什么呢?因为前来迎接的宦官李辅国,在见到唐玄宗后,二话没说,就把李隆基的六百护卫给缴了械。
“李辅国诏取随驾甲仗。”——《新唐书》
取而代之的,是李辅国带来的三千甲士,对此,高力士怒斥李辅国,却被李辅国反呛为“不解事”,而李隆基虽心中不满,但真正是无可奈何。
似乎是为了找回点颜面,李隆基不得不尴尬地说“临至王城,何用此物?”,命令护卫自己的禁军士兵按照要求上缴武器。
李亨的这个下马威,让唐玄宗在凤翔犹豫了七八天才勉强上路,估计当时他应该是后悔选择回长安,还没进城就来这一出,这往后的日子,还不知道怎么样呢。
临到咸阳,李亨身着紫袍亲自前来迎接,见到父亲李隆基后,抱着腿不撒手的痛哭流涕,而李隆基眼见如此,自然知道李亨想干什么,也十分配合的与李亨上演了一出“父慈子孝”的让位大戏。
“上皇下楼,上(肃宗)匍匐捧上上皇足,涕泗呜咽,不能自胜。”
李隆基命人取来黄袍一件,亲自给儿子披上,并“情真意切”地嘱咐李亨,要当一个好皇帝。
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余齿,汝之孝也!
皇位传承就在这换衣服之间默默地完成,而这背后,是李亨的势在必得,以及李隆基的无奈认命,回到长安后,李隆基在宣政殿,将传国玉玺正式交给李亨。
李亨的皇位算是名正言顺了,但对于李隆基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隆基深刻地品尝了一把什么叫做人情冷暖。
李隆基刚回到长安时,仍然居住在原来当皇帝时居住的兴庆宫,虽然身边没有了杨贵妃,但幸好还有忠心耿耿的高力士陪伴,以及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日子也算是说的过去,偶尔还能款待一下前来看望他的各级官员。
但时间一长,李亨就坐不住了,暗中加派人手用来监视李隆基,生怕他利用深厚的政治影响力,再来一次“复辟”,要知道,自己这位父亲,当年可是接连政变两次,除韦后,灭太平公主,对于其中的门道,没有比他更清楚了。
越想越怕,终于,李亨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李辅国带着李亨的又一道诏令来到安庆宫,这次的目的,是让李隆基再次搬个家,搬到与世隔绝的太极宫“安度晚年”。
虽然高力士据理力争,但架不住李辅国手中明晃晃的刀剑以及一大帮面目凶狠的士兵,即便是不情愿,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最终,李隆基只得乖乖的搬到了太极宫。
在太极宫的日子,才算是真正的被软禁起来,而李亨依然没有停止给李隆基下绊子,先是李辅国诬告高力士“有反意”,很快高力士就被削去所有官职,然后被流放巫州,临走前就连想见李隆基一面都没有如愿。
紧接着,陈玄礼等人也被勒令致仕,转眼间,李隆基真正地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曾经的唐玄宗,性英武、喜音律,但在太极宫中,只有不懂事的小宫女和暗地里监视他的太监,如此环境,怎能不让李隆基郁闷?
唐宝应元年(公元756年),李隆基在极度的苦闷中,走完了一生,享年78岁。
小结:
马嵬坡的兵变以及杨贵妃的死,是唐玄宗李隆基人生的重要分水岭,从极盛到极衰,短短数年,让充满权力欲望的李隆基极其纠结和郁闷,曾开创大唐盛世的他,如何能甘心被遥遥无期的软禁?在这种不甘心的思想以及儿子李亨不断的猜忌和打压下,李隆基的晚年时光凄惨,也是实属正常,总之就是,权力让人疯狂,也让父子成为仇人,晚景凄凉,还是权力欲望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