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被迫”当了皇帝,建立起了大宋王朝,史称宋太祖。
武将开国,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能像赵匡胤这般,文治也相当有水平的帝王却并不多。
赵匡胤的出身,也决定了他对武将有着深深的忌惮,于是乎,北宋以及之后德南宋的朝堂之上就出现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局面。
很多人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所在,其实我想说的是,宋朝未必就如我们印象中的那般贫弱,相反,它是封建朝代中,可与唐朝并列的璀璨王朝。
至于说,北宋末期一直到南宋末期,中原王朝都被游牧民族打得抬不起头,这也并不是宋朝弱,而是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局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在运行到了一定的时间,便会走向灭亡。
这就好比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健康,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无论历代史学家怎么评判两宋王朝,都不可否认两宋时期文官的幸福指数之高,这也使得这些文官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相当出类拔萃的人。
砸缸界的司马光,美食界的苏东坡,变法界的王安石,法医界的宋慈……
前三位仁兄我们暂按不表,毕竟他们也是文学家的泰山北斗,不过在法医界宋慈可是能称得上世界第一人,他曾结合自己的实际办案经历,攥写成了《洗冤集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而他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在宋慈的鼓舞下,南宋出现了不少办案谨慎认真的官员,其中就有一个叫宋日隆断案高手,他遇到了一件凶杀案,犯罪嫌疑人已经招供,可他在疑点重重中发现了倪端。
在重审案件时,遇到了一个小孩,最终在他的身上发现了真相。
木匠
事情发生在赣州信丰县,当时宋日隆担任赣州府知录,主要掌管当地的司法案件。
信丰县是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当地百姓依山建房,过着无忧无虑的恬淡生活,朝堂的争斗、游牧民族的进犯似乎都与这个地方不甚相关。
当地有个手艺很好的木匠,就住在山脚下,他们的房屋背后是一条驿道,每天都会经过很多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时候,过往的行人还会在木匠的家中落脚歇息,木匠和夫妇倒也乐于接待,毕竟这也是一种收入来源,并且比做木工活要轻松多了。
有一天,天微微亮之后,木匠便起床做工,可他在外出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了驿道旁边躺着一个人。
木匠以为是行人贪杯宿醉,便想着将其叫醒,结果他却发现此人早已经血肉模糊,变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木匠仔细辨认后发现,此人昨日还曾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木匠害怕惹祸上身,便匆匆离去。
天色大亮之后,有人发现了尸体,立即上报县衙,县衙的办案人员,立即查验了现场和尸体的情况,最终断定此人是被人用斧子砍伤致死。
种种线索都指向了木匠,官府便命人将木匠逮捕,经过一番审讯,木匠矢口否认曾杀过人,只承认曾见过受害者。
当县衙的人去木匠家中搜查的时候,却怎么都找不到木匠的斧子,这更让县衙的官员认定,是木匠见财起意,将受害者用斧子锤杀,之后又将作案工具藏匿了起来。
重审
对于县衙的这般推论,木匠自然不认同,但他又人微言轻,根本没有人听他喊冤。
为了尽快结案,县衙便对其进行了严刑逼供,木匠经受不住拷打,便只能含冤招供,进而被判处死刑。
按照大宋律法,死刑案件需要递交州府复核,就这样,木匠杀人一案,被送到了宋日隆的案头。
宋日隆看着这个案件,顿时觉得疑点重重,如果真是木匠见财起意,那么他一定会交代出作案工具的下落,可自始至终,木匠都没有交代此事,那把斧子也未曾找寻到下落。
端倪之下,必有冤情。
于是宋日隆便决定复审此案,宋日隆提审木匠之后,发现木匠对作案的细节根本交代不出,但他坚持自己没有杀人,至于招供一事,则是屈打成招。
案件再次陷入僵局,宋日隆虽然认定木匠不是凶手,但他又实在找不出任何可以洗刷他罪名的证据,该如何破局,这让宋日隆很是头疼。
在多次走访了案发现场之后,宋日隆觉得还得让木匠再回忆回忆一下案发时的细节,于是便再次去了狱中提审木匠。
只是在临近监狱的时候,宋日隆却意外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真相
宋日隆觉得很奇怪,监狱这个地方,一般小孩子是不会来的,难道是小孩子的父母在监狱中受了狱卒的欺负不成?
出于怜悯,宋日隆便命人将这个孩子和狱卒叫来询问情况,狱卒支支吾吾以为自己犯了什么事,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宋日隆便询问小孩子来这的目的,经过一番诱导,小孩子将来到此地的目的说了出来。
原来当时他正在大街上玩耍,却遇到了一个陌生男子,这个人给了小孩子50文钱,让他打听一下木匠是不是已经招供了,得到消息后再回到此地给他说一声即可。
小孩子看着手中的50文钱,觉得这事很简单,就是跑跑腿的事便答应了,他到了监狱外面,正好遇到了一个狱卒,便向他打听木匠的事。
而这一幕正好被宋日隆看到。
宋日隆听到小孩子的解释之后,立即命人将还在等小孩子回去的那人逮捕。
经过审理之后,此人最终交代了自己就是杀人凶手的事实。
此人是当地一位游手好闲的主,他手头紧的时候,便会盯上驿道上来来往往的人,有时候便会做些抢劫的勾当。
案发时候,他看到了一位行人从木匠家中休憩片刻后继续赶路,便顺手拿走了木匠的斧子,由于当时已经夜深人静,他认为行人身上应该有些钱财,便尾随其后抢劫。
在行人的反抗之下,便将其锤杀,之后立即逃之夭夭。
过了些天,他在外地听闻了木匠被逮捕的消息,便悄悄返回,但他实在太想知道木匠有没有招供,便在街上寻到了这个孩子,并许以金钱教唆他去打听消息。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打听不打紧,正好被宋日隆撞见,还让他在小孩身上找到了真相,进而为木匠洗刷了冤屈,当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参考文献:《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