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经的风光无限相比,卢志强和泛海控股当前的状态是“诉讼与化债并行”。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作为泛海控股(000046.SZ)的核心资产,武汉中央商务区的故事还在继续。然而,和曾经的风光无限相比,如今其境遇已不可同日而语。
截至9月底,泛海控股及子公司连续12个月内诉讼、仲裁事项累计涉案金额合计8.07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3.95%。
尽管官司缠身,但泛海控股并没有躺平。和其他出险企业相比,其优势在于拥有众多资产,主要为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公司)的地产项目。
如今,武汉公司已经成为卢志强纾困的核心资产。然而,由于泛海控股麻烦不断,武汉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
11月17日,泛海控股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武汉公司收到了一份《执行裁定书》,要求被执行人应继续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未履行的义务。
2021年7月,光大银行以合同纠纷为由,将武汉公司、泛海控股诉至武汉中院。后经武汉中院调解,三方达成调解协议,武汉中院出具了《民事调解书》。
2022年3月1日,武汉公司收到武汉中院送达的《执行通知书》,责令武汉公司和泛海控股履行义务,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并负担本案执行费。
11月10日,武汉中院收到光大银行的终本申请。最终,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之后五年内,武汉中院将定期通过网络查控系统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发现新的财产线索且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将依法恢复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月前,武汉公司被查封一年多的两处资产被解封,随即被过户给信达地产(600657.SH)子公司——武汉信创(简称:武汉信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作为泛海控股的重要资产,武汉公司曾被卢志强寄予厚望。如今,泛海控股的债务危机依然存在,卢志强在竭尽全力带领泛海控股“上岸”,此时优质资产无疑成为其手中的重要筹码,而代价则是放弃曾经的“梦想”。
一笔融资引起的纠葛
在被查封一年多后,武汉公司的资产被解封,但随即也将失去这部分资产——两宗位于武汉中央商务区的住宅用地。
10月17日,泛海控股(000046.SZ)公告表示,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公司)被查封资产获解除查封和抵押,即将过户给武汉信创。
来源:泛海控股公告
信达资产与泛海控股这两宗地块的渊源已久,二者之间的纠纷最早要追溯至2018年。
2018年7月,泛海控股两家子公司武汉公司、武汉泛海城市广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信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金租”)申请融资17.9亿元。
然而,由于上述融资未能按期清偿完毕,信达金租向武汉中院申请执行。
2021年3月19日,泛海控股公告显示,武汉公司将所属的武汉万怡酒店以及宗地14B地块商业以5.45亿元的对价转让给信达抵债。
最终,2021年4月22日,泛海控股收到武汉中院送达的《执行通知书》和《执行裁定书》。根据信达金租申请,武汉中院责令被执行人履行相关义务,并查封其部分资产。
2021年9月26日,根据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信达资产)湖北省分公司(原债权人信达金租)申请,武汉中院解除了部分资产的查封,新增查封了部分资产,同时终止了执行程序。
此后,2022年1月21日,信达资产湖北省分公司申请恢复执行,武汉中院拟对已查封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拍卖。
来源:阿里巴巴法拍网
2022年8月15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武汉中院”)将泛海控股上述已查封资产在阿里巴巴司法拍卖网络平台进行拍卖。
历时一个月,9月16日,这笔资产被成功卖掉。泛海控股表示,公司通过查询阿里巴巴司法拍卖网络平台获悉,上述拍卖已成交,由武汉信创以最高应价胜出,成交价为33.95亿元。
在拍卖结束一个月后,泛海控股收到武汉中院《执行裁定书》,裁定解除上述被拍卖的资产的查封和抵押,并将其过户至武汉信创名下,过户税费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
武汉信创成立于2022年9月7日,由安徽信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芜湖同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持股,持股比例分别为80%和20%,最终实际控制人为信达地产。
近年来,信达地产在武汉积极布局,大手笔“复活”烂尾项目、联合本土房企拓展优质项目。如今一旦过户完成,意味着信达地产在武汉的发展版图进一步扩大。
卢志强“撤离”武汉CBD
作为泛海控股的重磅项目,武汉中央商务区曾被卢志强寄予厚望。
武汉中央商务区原为汉口王家墩机场,并非武汉传统商业中心地带。在1997年机场搬迁后,“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正式启动。
为相应号召,2002年,泛海控股等五家企业为开发武汉中央商务区组建武汉公司。
2010年,泛海控股及泛海信华拿下武汉公司全部股权;2018年,杭州陆金汀参与武汉公司增资扩股,进入股东名单。
来源:企查查
企查查显示,截至目前,泛海控股持有武汉公司89.22%股份,杭州陆金汀投资合伙企业持股9.74%,北京泛海信华置业有限公司持股1.03%。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曾是泛海控股的核心地产项目,占地总建面达到414.29万平方米,号称要投资上千亿。
不过,由于开发周期长、开发进度慢,泛海控股“承包式”开发的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给其带来极大的资金压力。
2018年初,泛海控股曾打算将包括武汉中央商务区在内的地产业务置出上市公司,并置入控股股东中国泛海的金融资产,但后来又取消了这次重组计划。
不久后,泛海控股下定决心去地产化。2020年年初,泛海控股将行业分类由“房地产”正式变更为“其他金融业”,并且战略转型已经初见成效。
来源:Wind
与此同时,泛海控股的资金链开始出现问题。截至2020年三季末,泛海控股负债总额1444.5亿元,有息负债总额超过809亿元,其中包括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债券票据等合计超过400亿元,但货币资金仅188亿元。
为了缓解债务危机, 卢志强打响了“撤离”的第一枪。2021年1月5日,泛海控股宣布,武汉公司拟30.66亿元出售武汉中央商务区地块,买方为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7个月后,8月25日,泛海控股有条件同意向中国通海国际金融转让武汉公司股份,以清偿框架服务协议贷款4.8亿港元以现金清偿框架服务协议贷款截至完成日期应计的任何未偿利息。
公告指出,债务清偿安排将减少公司所承担的利息成本,从而改善公司的业绩。
泛海仍未上岸
卢志强凭借地产起家,用了30年缔造了赫赫有名的泛海系,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商业版图横跨地产、金融、科技等产业。
2014年,卢志强开始拓展金融版图,入主民生信托、民生证券、亚太财险等,并且增持民生银行股权,通过收购一系列金融牌照,泛海系快速成为一家巨型民营金控集团。
与此同时,泛海系开始进军海外,投资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大体量商业地产,还斥巨资收购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Genworth金融集团、华富国际等重量级国际金融公司。
来源:泛海控股官网
近两年,泛海系开始去地产化、停止地产扩张,但泛海控股“承包式”开发的武汉中央商务区,已经成为其沉重的包袱。
前两年,由于资金危机,泛海控股经营陷入困境。目前泛海控股面临债券违约、部分资产被冻结和查封、股权被冻结等困境。
2022年上半年,泛海控股的营业总收入为39.2亿元,同比下降60.59%;归母净利润为-20.86亿元,同比下降286.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55亿元,同比下降1834.54%。
截至6月末,泛海控股手持货币资金约26.95亿元,而资产负债率为89.02%,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合计为465.56亿元。
来源:泛海控股公告
9月14日,泛海控股公告显示,截至目前,除已披露过的诉讼、仲裁案件外,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连续十二个月内累计诉讼、仲裁涉案金额合计约5.97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7.85亿元)的10.33%。
在泛海控股及子公司涉及5起案件,诉讼类型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营业信托纠纷、债券交易纠纷以及合同纠纷,目前这5起案件的状态都为一审进行中。
在陷入危机后,卢志强曾给投资者写了一封公开致歉信,表示对给企业的市场形象和信誉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深感内疚,并就此向每一位投资人诚表歉意。
如今,泛海控股的自救仍在继续,但似乎靠出售资产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表示,泛海的金融业务与地产业务关系密切,金融资产的业务扩张并没有弥补房地产带来的下滑,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处置也没有有效地解决金融业务带来的问题。
对于下半年的重点工作计划,泛海控股称,公司要推动金融子公司巩固核心优势,加快风险化解与业务转型进程,同时全力保障地产业务的开发销售运营,争取确保按时交房,并为公司贡献现金流,改善公司经营局面。
您觉得泛海控股何时才能摆脱危机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