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太祖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明朝后,很重视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他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着手制定了新的服饰制度,明朝官服服饰也是汉族传统服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袭了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
历史起源:
明朝皇帝日常所戴的帽子有四种,分别是乌纱翼善冠、冕冠、皮弁冠、金翼善冠。
明朝皇帝的常戴冠帽是乌纱翼善冠,乌纱翼善冠的造型分为前屋、后山和折角三部分。一般是皇帝在日常上早朝、午朝时戴,这也是皇帝日常所戴次数最多的帽子。早期的乌纱翼善冠造型简单,通体黑色,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中后期,皇帝的乌纱翼善冠装饰开始复杂化了,增加了二龙戏珠等精美造型,材质由纯金和各种宝石、珍珠组成,更加漂亮,奢华了。
皇帝戴的乌纱翼善冠与明朝官吏日常所戴的官吏乌纱帽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皇帝的翼善冠的两个折角是向上的,就像“善”字的两个点一样,下面“前屋”部分则像一个“口”字,整体看着跟“善”字很像,因此被称为“翼善冠”,而官吏的乌纱帽折角则是水平的。
冕冠属于皇帝的礼冠,一般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才穿戴。冕冠由冕板、帽卷和旒等几部分组成。冕板的前后两段分别缝缀有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串旒,旒垂摆在帝王眼前,有“弊明”的作用,表示帝王要不视非、不视邪。旒是由五彩玉珠串成,五彩玉珠则象征着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皮弁冠也是明朝的一种帝王礼冠,一般是皇帝在会见使节、大臣或者到寺院上香时才戴的冠帽。皮弁冠的设计独特,常在发髻处穿玉簪,系红丝带,它的最外层覆遮着一层黑纱,黑纱上面有12条缝,每条缝内都钉有一缕包金竹丝,并缀有不同颜色的玉珠。
金翼善冠与乌纱翼善冠一样属于常服,据说是皇帝夏天上朝时戴的帽子,金翼善冠金丝镂空造型,全部用金丝,手工编织而成,设计精致,复杂,夏天戴时,透风清爽,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服饰工匠的超高技艺!
制作流程: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规定不同阶层的人,穿戴不同样式的衣服和帽子,来区分身份,彰显官员与平民百姓的不同,加强权力的权威性。
洪武三年,朱元璋特下诏规定了官员的服饰制度: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成为官员身份的专用标志,并自此作为官员的代名词,普通老百姓再也不能戴乌纱帽了。而此前朝代乌纱帽为一般人员的帽饰,与官没有多少联系,而是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能佩戴的一种帽子。
明朝的乌纱帽使用铁丝为帽框,帽框外面蒙乌纱,帽子左右两边设计有两个类似翅膀的物件,帽子的正前方稍微隆起,一品和二品官员的乌纱帽规定帽顶、帽珠可用玉装饰,但三品至五品官员的帽子,其帽顶只能用金装饰,帽珠除玉外,皆可使用;六品至九品官员的帽子,其帽顶只能用银装饰,而帽珠则只能用水晶、玛瑙、或香木。
且三品以上的官员帽子,才能用金线压出三道轮廓,四品以下,则只能用浅色的丝线制作,不能用金线。与此同时,侍奉父母的辞闲官员、年迈退离的官员、尚未授于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配戴乌纱帽;但因事被罢免官职的人员不得再戴乌纱帽了,这样一来,乌纱帽与官员、官场永远地联系到了一起。
明代的官帽除了乌纱帽之外,还有梁冠、襆头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朝廷重大祭祀典礼,正月初一进朝贺年、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冬至等重大节日时才戴的官帽;襆头则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奏事、集会、谢恩时所戴的官帽。
价值意义:
官帽是一个朝代的象征,各朝代的官帽形制形象虽各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朝代官僚体制的外化,其背后的舆服制度也始终一脉相承,这种制度传承,才是乌纱帽最终变成官场代名词的真正根基。在明代多数人的眼里,“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是当时封建时代官僚阶级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