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朝善待的柴家和后周并无关系,对柴家也未曾真正善待

宋朝善待的柴家和后周并无关系,对柴家也未曾真正善待

乾祐三年(950年),继位不久的后汉隐帝刘承祐为了集中皇权削除将领的兵权,他准备秘密诛杀留守邺城的大将郭威,结果消息败露,郭威从邺城举兵反攻后汉都城开封。

因此刘承祐就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妻子、儿子、女儿、侄子等郭氏宗族全部诛杀,郭威愤恨之下攻克开封,刘承祐被杀,于是郭威就定都开封建立了后周政权 。

郭威称帝时已经47岁了,他的妻儿老小都被刘承祐所杀,他当时已经没有儿子了,不过以他当时称帝的年纪来说还是可以生出孩子的,不过他却不想再生了,因为他怕自己活不了多久,届时会由幼子继位,他很明白在五代十国那个混乱的时代,幼子继位就意味着政权交替的时候到了,他建立的后周基业,幼子未必能坐得住。

所以郭威决定不再生育儿子,而是要选一位青年才俊成为养子,命其改姓为郭来传承后周基业。当时郭威在自己的剩余亲族中选出了三位比较优秀的青年才俊,三人分别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妻侄柴荣。

这三人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张永德与郭威关系最近,他是郭威的女婿,他的儿子身体里也留着郭威的血脉,按理说张永德的后人算是郭威的直系血脉亲属,郭威只要把女婿和外孙改为姓郭即可传承后周基业。

李重进‍

李重进是郭威姐姐的儿子,都说外甥随舅,李重进的长相与性格也都与郭威相近,选择外甥李重进也是可以的。

唯有柴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与郭威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但偏偏最后郭威选择的就是与自己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妻侄柴荣。“周太祖圣穆皇后柴氏,无子,养后兄守礼之子以为子,是为世宗。”

而郭威选择柴荣不为别的,只因柴荣比李重进和张永德都优秀太多了,而且柴荣的柴家本是河北邢台名门望族,不过柴荣幼年时家道中落,父亲柴守礼就把他过继给了郭威,所以柴荣自幼就被郭威抚养长大,两人虽然没有直系血缘关系,但感情上情如父子。

因此不管是从能力上还是从个人情感上,郭威最终选择了妻侄柴荣为养子,并让柴荣改名为郭荣,郭威为了让李重进和张永德不再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在世时他特意明确了郭荣的继承人身份,并命张永德与李重进当着他的面给郭荣行君臣跪拜之礼。

郭威驾崩后郭荣就顺利继承了皇位,历史证明郭威选择继承人的眼光非常好没有选错人,郭荣文武双全,雄心壮志,是五代十国中最优秀的皇帝,他曾做出了三个十年的规划,“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不过很可惜郭荣的三个十年的规划第一个十年还没完成他就以39岁的年纪英年早崩了,虽然郭荣能力很强,但是选人眼光上就远比不上养父郭威了。由于郭荣临崩时很忌惮妹夫张永德和表弟李重进,因此他特意把二人都排挤出去,从而提拔了赵匡胤,结果偏偏是他一手提拔起来还信得过的赵匡胤最后篡夺了后周的皇位。

柴荣

郭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前三个儿子都在郭威起兵时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余下的四个儿子分别是老四郭宗训、老五郭熙让、老六郭熙谨、老七郭熙诲。郭荣驾崩时郭宗训当时七岁年纪最大,因此最终郭宗训继位,不过半年后赵匡胤就篡夺了郭宗训的皇位。

赵匡胤篡位成功建立宋朝之后,就强制下旨恢复郭荣本名为柴荣,郭宗训等兄弟四人也恢复为柴氏。可是要知道后周皇族可是郭氏,人家柴荣已经被过继给郭威改名为郭荣了,赵匡胤这通操作无非就是想淡化后周皇族的郭氏的影响,本来应该得到宋朝优待的应该是后周皇族郭氏,和柴氏有什么关系,这是赵匡胤故意为之。

所以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在得知赵匡胤篡位后,就决意起兵恢复后周郭氏政权,不过李重进事情败露被赵匡胤所击败,李重进自尽,在临死前李重进感慨自己对不起舅舅郭威。随着李重进自尽,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更加害怕,在赵匡胤一朝,张永德从不敢以后周皇室自居,也幸亏张永德对赵匡胤有知遇和资助之恩,张永德在宋朝一直谨小慎微,所以才能得以善终。

因此后周皇室本是郭氏一族,赵匡胤为了淡化后周郭氏家族的政治影响,特意让郭宗训恢复姓柴,并礼遇柴氏一族,可是柴氏家族与郭氏家族哪有血亲关系?所以明眼人都能明白,宋朝所善待的“柴家”,跟后周皇族根本没什么关系。

在后周的时候,柴荣有一个地方始终不可以去,那就是他的亲生父亲柴守礼退休后所在的洛阳,而同样的,柴守礼退休后,再也没有去过开封,至于柴守礼为什么退休,理由自然是因为郭威选了柴荣当皇帝,而不是他的女婿以及外甥:“致仕,居于洛阳,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

柴荣

为什么不能相见?这都因为柴荣是皇帝了啊,怎么可能朝柴守礼下跪呢,同样的,柴守礼作为父亲,又怎么可能向柴荣下跪呢,有的人说,那尊柴守礼为“太上皇”不就好了吗?这种想法就是十分之荒谬了,因为后周世宗是“郭荣”而不是“柴荣”,后周跟柴家是半点关系没有,如果柴荣尊柴守礼为太上皇,那么大家就会造他的反,毕竟是柴荣这位皇帝先造的反。

话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明白了,在后周的时候,柴家和郭家,要把血脉拆分来看,两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甚至因为身份敏感,两家的“局势”甚至有些严峻。

那么赵匡胤非要把后周世宗“郭荣”改为“柴荣”的举动意义就很明显了,既然郭荣怕别人拿你本姓“柴”的问题来攻击,现在郭荣不在了,也不用担心了,直接就改回柴荣,以后宋朝优待的也是“柴姓子孙”,这说出去,还能让赵匡胤落一个“善待”前朝皇族的美名呢。

若是真的了解“后周”的这个周是怎么来的,不难发现赵匡胤这一招,是完完全全否定了郭威的“合法性”,从而抬高了他篡周建宋的共情感。

郭威当年建立“周”的时候,就曾说过为什么叫做“周国”,他的解释是,因为他本就是周朝血脉的一支:“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大命复集于眇躬,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

郭威

当年周天子有个亲戚叫虢叔,郭威说,他家祖上就是虢叔的传承,所以他当皇帝了,理应用回“周”的国号,所以人家郭威早就把话说死了,有资格当后周皇帝的,肯定是得姓“郭”的,其他乱七八糟的姓,那是篡位的资格都没有,但如果出现了乱七八糟的姓,那就是篡位。

不得不说,郭威立柴荣为帝,本身就是埋了一个天大的隐患,既然有隐患,那赵匡胤肯定就要用。

后周世宗驾崩后,郭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赵匡胤陈桥兵变,篡的正是郭宗训的位置,后来把郭宗训也改回了“柴宗训”,除了柴宗训以外,柴荣还留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曹王”(郭)柴熙让、“纪王”(郭)柴熙谨、“蕲王”(郭)柴熙诲,柴荣一辈子有过七个儿子,可惜前面三个儿子都被刘承祐杀了,跟郭威的子侄一同埋葬在了后汉的开封。这也注定了柴荣后人的悲哀命运,难逃武官篡权。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第一时间把这四个柴荣的孩子改回柴姓,其次,赵匡胤还从柴家找到了人,专门负责给后周皇族的“宗祠”作看管工作。

这一招才是赵匡胤的绝顶杀招,可以想象,一个姓柴的人,他去管理一个本应该姓郭的皇族宗祠,而尴尬的是,整个宗祠,除了郭威和他那几个早逝的儿子、侄子以外,还真的都是姓柴的,这不仅是把柴荣的“合法性”给降低了,甚至都能上演伦理大戏,胆子大点,都敢把郭威的姓都改了,只不过这不太可能罢了。

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柴宗训被赶下皇位后,确实算是“年幼”,指望柴宗训打垮契丹,收复燕云并且一统中原,那简直是奢望,所以赵匡胤篡位,如果他能把这些事情都做到,并且好好善待柴家人,那都没关系,可赵匡胤有善待柴家人吗?又或者说,赵匡胤有善待“郭家人”吗?

赵匡胤

必须要再明确一次,赵匡胤他要做到“厚待前朝皇族”,不是厚待柴守礼和他的子孙,而是要厚待已经改姓成“郭”的柴宗训和他的另外三个兄弟,所以赵匡胤有做到吗?看看四人的结局就知道了。

先说柴宗训,柴宗训在赵匡胤登基后,被降为“郑王”,仍旧是王爵,而柴宗训的母亲被封为“周太后”,意思是后周朝的太后,和宋命没有关系了,重要的是,柴宗训和他母亲两人,就此被赵匡胤打发到湖北房州,也没有住在开封城,一直到开宝六年(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岁。

为什么柴宗训二十岁就去世,这个问题暂且不探究了,就当作柴宗训正常活也就只能活到二十罢了,毕竟汉昭帝刘弗陵也是二十岁出头驾崩,这也有先例,那么柴宗训有儿子吗,他的儿子有被优待吗?

他有儿子,而且有五个,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名为:柴永崎、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 、柴永盛。

在正史中,这五个人只是记了个名字,根本没有任何的记载了,这只能说明这五个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爵位,也没有什么官职,甚至连后世子孙都没有写下来,很有可能他们就是“早夭”了,以至于连历史都发展不出来。

而在“野史”中,据说长子柴永崎继承了柴宗训的爵位,但不是继承的“郑王”,继承的乃是“降格”后的郑国公,这个说法也只是野史说的,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柴宗训

因此,柴宗训一脉,在北宋断绝,没有丝毫记载,可以视为根本没被赵匡胤厚待。

接下来再说“柴熙让”,其实关于柴熙让,《五代史》和《宋史》根本就没有什么记载,特别是欧阳修编写五代史的时候,他给柴熙让和柴熙诲的结局来了这么一句:“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欧阳修一句话就把他们两人给“消失”了,后来宋末元初的学者胡三省才指责欧阳修编写史书态度不严谨,因为柴熙让明明就被赵匡胤安排到了“河北沧州”,而柴熙诲则是被北宋开国上将军“卢琰”收养,也改了卢姓,名为“卢璇”。

其实胡三省批评欧阳修那是有点难为欧阳修了,毕竟欧阳修也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什么写不知所终?还不是因为根本拿不出手去说,比如卢璇,他确实在宋仁宗时期被封了一个侯,也当了官,但问题是,他这一脉一直到元朝以前,都是“卢姓”,到了元朝才恢复柴姓,这是属于改姓之后再改姓,这能算是善待吗?

看看柴熙诲都需要“改姓”才能混下去,柴熙让结局可想而知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最后,再说说“柴熙谨”,看看柴熙谨能不能创造奇迹,被赵匡胤留下一个好名声。

翻开《宋史》,看看本纪第一,上面赫然写到:“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柴熙谨竟然在乾德二年(964年)就薨逝了,这估计没有满十岁就离世了,肯定是没有什么子孙后代了,何来“厚待”?

潘美

不过在宋朝文人的记载中,其实柴熙谨也被领养了,领养者是大将潘美,只不过这个说法存疑,并没有柴熙诲改名为“卢璇”那么确切,毕竟人家卢璇后人在元朝有高达数万人改回柴姓,这是有数万人为族谱做证明的,而柴熙谨没有。

反正即便是潘美收养了,柴熙谨也肯定改姓了,本质上就跟柴熙诲一样,没有讨论意义。

最后得出结论,赵匡胤压根就没有后代后周郭家皇室,所谓“厚待”,这完全就是个伪命题。

事实上赵匡胤所谓厚待柴家人,只有那么一个碑文,上面是这样写的:“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自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可问题是,宋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六十多年,压根就没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因为赵匡胤所谓的“柴家人”,不是改姓躲起来的,就是早夭了,根本就没人给他用来厚待,所以真正执行了赵匡胤这个“誓言”的,乃是宋仁宗。

可问题又来了,柴荣的后人都绝了,去哪里找柴家人,于是宋仁宗灵机一动,柴荣的后人没有,柴家人确实源源不断啊,于是乎,他就从柴荣的本族搬人,搬来了一个叫柴咏的人,他就是宋朝“崇义公”的始祖,所谓宋朝善待、厚待柴家人,指的就是这一脉。

柴荣

这个柴咏跟柴荣有什么关系?

根据南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柴咏乃是柴守礼的亲孙子,算是柴荣的侄子,可放到宋朝里面来,这可是跟所谓的“后周皇室”一点关系都没有啊,柴荣登基后都不敢再去洛阳,他们找来柴守礼的孙子是怎么回事?

但这还没完,在嘉祐五年(1060年),宋仁宗觉得后周皇室的“宗祠”太久没人打扫了,理应找个人来打扫一下,于是下令:“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

宋仁宗这个命令是很经典的,因为宋仁宗说的是,去取“柴氏谱系”,找一个年长的,有话语权的柴家人来负责“周皇室”的祭祀之事。

于是在《宋史》之中经典的一幕出现了,那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辩论”,因为司马光看不下去了,他装作“疑问”宋仁宗:“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

司马光这番话可以说是撕破了北宋一百年来的一个惊天大真相,那就是后周的皇室早被改了。

王安石

可王安石自知这种事情根本没得聊,于是“点醒”司马光不要犟了,当时王安石和司马光是好友,王安石也不愿看到司马光找死:“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

其实王安石说这话就是没什么道理了,非要把宋朝说成继承的是“柴氏”的江山,而不是什么郭氏的江山,但道理是什么,太祖皇帝就是“篡位”,这就是最大的不讲道理,所以争辩没有意义,司马光也不是不懂这个道理,没有吵了,但他用他自己的方法守住了他心中的“真理”,他所编写的《资治通鉴》,有关柴荣登基前的名字,都写成“郭荣”。

这个算是不违背赵匡胤的宗旨,也坚持了自己的正义了。

更有趣的是,宋朝人其实很多人看不起赵家的所谓“厚待柴家”,于是在《宋会要》中有这么一句评价:“奈何绝人之世、灭人之祀,而妨继嗣之福也”。

“妨继嗣之福”,指的就是宋仁宗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原因就是宋仁宗“绝人之世,灭人之祀”,这话说白了,就是宋朝文人心里都明白着,赵家人就是把人家后周皇族给灭绝了,就算人家柴荣本姓柴,可人家给郭威“传嗣”,那就是必须姓郭,这等于就是绝了人家郭威的后啊,这不就是狠吗?

赵祯

同理的,宋仁宗自己的养子宋英宗,如果以后不认宋仁宗为父亲,那么宋仁宗自己也就是“断后”了,其实宋英宗还真的准备这么做了,只不过被大臣威胁“废皇帝”才悻悻作罢。

自宋仁宗起,一直到南宋,除了南北宋交替的几年,宋朝的“崇义公”都没有断掉,而前朝皇族“柴家”被宋朝厚待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可事实上,这反而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因为很多人都以为后周的皇族真的是姓“柴”,忘记了后周皇族本姓“郭”。

这算是善待吗,那些誓言和善良都给了一个毫无相干的人,那么这些善待,还算是善待吗?就算柴荣得知,也不能认同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后周,关系,柴荣,郭荣,赵匡胤,郭威,李重进,儿子,张永德,柴家,故事传记,柴荣,郭荣,赵匡胤,郭威,张永德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后周,关系,柴荣,郭荣,赵匡胤,郭威,李重进,儿子,张永德,柴家,故事传记,柴荣,郭荣,赵匡胤,郭威,张永德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后周,关系,柴荣,郭荣,赵匡胤,郭威,李重进,儿子,张永德,柴家,故事传记,柴荣,郭荣,赵匡胤,郭威,张永德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