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考古专家在陕西发现了一处唐代墓葬,经过研究之后证实该墓墓主名叫阎庄,是当时太子李弘的贴身护卫,算得上是个大官了。其实这种皇亲国戚护卫的墓葬并不少见,考古专家原本也没有太过在意,可是当他们仔细看过阎庄的墓志铭之后,专家通通都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武则天果真如此歹毒!
那么为何专家从太子护卫的墓志铭当中会得出武则天歹毒这样的结论呢?阎庄跟武则天等李唐皇家到底有什么关系?而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武则天出生于公元624年,乃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出身算得上是十分高贵了。在武则天14岁的时候,她就因为姿色出众而被选秀进宫,成为了唐太宗的才人之一。
武则天进宫之前就胸怀大志,她的母亲为她的离开还哭哭啼啼的时候,武则天反而跟母亲说:“如今我要侍奉的是圣明天子,干嘛哭哭啼啼的显得这么软弱呢?”可见武则天进宫之前就已经对权力很有想法了。
可惜事与愿违,武则天在宫中始终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整整12年的才人,一直没有得到宠幸。在那样勾心斗角的宫中,武则天却势单力薄,不用想都知道这段时间里她定然是受了不少的苦,而这段经历,也让武则天对权力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而事情在李世民重病的时候发生了改变。武则天因为长相美貌,心思有细腻,因此得以照顾李世民。而当时的太子李治自然要守在父皇身边,两个人就这样接触得越来越多。从辈分上看,武则天应当是李治的母辈,但从年龄上看,武则天只比李治大了4岁,在那个时候正是一个合适的年龄。
很快,李治就倾心于武则天。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就让武则天去感业寺做了尼姑,这样可以让武则天跟李世民断了世俗关系。等到武则天之后再还俗,就又是一个清白的人了。
于是,在651年的时候,李治就将武则天接入了宫中,并且接连战胜王皇后和萧淑妃,独得李治恩宠,加上653时李弘的出世,就让李治对武则天更加宠爱,在李弘仅仅3岁的时候,李治就册封李弘成为了太子,从此武则天作为了后宫之主的位置,甚至还跟着李治一同上朝,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尝到了皇权滋味的武则天从此再也不愿意轻易放弃权力,甚至还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力。只是李治在各方面都不弱于武则天,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是真切地爱着李治,因此一直都没有僭越。
后来李治身体越来越差,皇权却没有更多地交给武则天,而是有意想要提前禅位给太子李弘,而这就直接导致了武则天跟李弘之间的母子关系出现了裂痕。
而且在671年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件大事,武则天那时候已经扳倒了萧淑妃,而萧淑妃的两个无辜的女儿也受到了牵连被幽禁在宫中。仁厚的李弘看见自己的两个姐姐的悲惨境遇,就请求李治释放她们,还给她们安排了很好的亲事。
此举虽然很得李治的喜欢,但是在武则天看来,李弘这就是胳膊肘往外拐,帮着敌人对付自己的母亲。因此,武则天跟李弘之间的关系就更差了。而且当时李治去往洛阳的时候,居然直接让李弘监国,这就更加触犯到了武则天在权力上的逆鳞。
到了675年的时候,当时正跟着李治一同前往洛阳的李弘,在洛阳却突然离开了人世,年仅22岁。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弘是因为痨病而死的,但是在《新唐书》等史料当中记载,却说李弘可能是武则天下毒毒死的,而这也是当时流传在整个唐朝的传言。
而关于这一点的真实性,从文首的阎庄墓志铭中就可以窥探一二。根据阎庄墓志铭所述,阎庄跟李弘同样死于675年,而且就在李弘去世后仅仅几个月,在此之前,两人还曾经谈笑风生,突然之间这对好友就接连去世,这就是疑点之一。
而且根据阎庄墓志铭所述,阎庄在死前躺过“蚁床”,所谓蚁床,根据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一种棺床或者刑床,总而言之就是,阎庄不是自然病死,而是有人下了毒手。而阎庄作为太子李弘的贴身护卫,毒死他究竟谁受益最多呢?
其实一想就明白,自然就是武则天了。当时能够威胁到武则天地位,除了李弘之外没有其他人。虽然说虎毒不食子,但武则天和不是什么普通人。
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记载,公元654年,当时的武则天还未扳倒王皇后,这年武则天刚好生下了安定思公主,王皇后作为六宫之主自然前来探望,见小公主颇为可爱就逗弄了几番。
结果武则天为了自己的地位,居然生生将自己的女儿掐死,由此构陷王皇后。李治是怎么也想不到武则天的心居然狠毒到亲手杀死自己女儿的地步,自然就将王皇后当做真凶,废掉王皇后,而武则天从此扫除了一大障碍,得以在后来成为了皇后。
武则天当年还未得势之时就能杀害自己的女儿换取权力,现在权力已然在手,她怎么可能舍得放过呢?因此,即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挡在身前,她也完全有这个狠心再杀掉一个太子。
而这件事,很可能被李弘的贴身护卫阎庄得到了什么风声,因此最终才会躺上“蚁床”,死于非命。专家想到这儿,自然就难免骂出来一句武则天心狠的话。
但因为《新唐书》与《旧唐书》之间对于李弘的死因有异议,对于李弘之死系武则天所为,也还缺乏最关键的直接证据,因此还不能断定武则天就做过如此狠毒之事。但这也意味着,李弘的确有可能死于自己的亲生母亲武则天之手,这么一想,倒是颇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