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人可以抵挡皇权的诱惑,特别是那些离它仅有一步之遥的人,亲情在皇权面前显得脆弱不堪。
明太祖朱元璋九死一生建立大明王朝,开疆拓土守卫江山社稷,可谓是一代英雄,但英雄也有迟暮时。
嫡长子朱标因病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继承人计划,爱孙朱允炆当了四年皇帝就惨遭篡位。
朱元璋留下的唯一托孤重臣手握40万大军,眼睁睁看着朱棣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南京城,造就了朱允炆的惨败。
杀伐果断的朱元璋也有柔软的一面,老年丧子后,他把自己的一片慈爱之心都给了爱孙朱允炆。
太子朱标死后,朱允炆和朱棣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两个候选接班人。
朱棣骁勇善战,能力出众,实力最盛。反之,朱允炆性格温顺,年纪尚幼,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
最终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朱元璋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他希望给充满杀戮的大明朝带来一位仁君,屠杀并不是好的统治手段,而朱棣太像他自己了。
朱允炆肖父,必定可以善待百姓,使天下大治。
此外,出于对长子的思念,朱元璋不可避免地对朱允炆有所偏爱。
朱允炆虽然贵为皇太孙,但威望不够,难以稳定天下。朱元璋便亲手替他清除荆棘,几乎将开国将帅诛杀殆尽。
内忧已平,外患还在,各地藩王正在虎视眈眈盯着明故宫里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为此,朱元璋为爱孙选择了一位托孤重臣——梅殷。
梅殷此人文武双全,深得朱元璋的器重,不仅大力培养,更是把女儿宁国公主许给了他。
朱元璋叮嘱梅殷要尽心尽力辅佐新帝,保大明江山稳定,如果有谋逆者,尽可诛杀。
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当时藩王势力膨胀,朱棣就藩北平,拥有“节制沿边士马”的权力,又在多次与蒙古作战中积蓄了力量,成为北方诸王中最有实力的一个。
朱棣到京师朝拜时傲慢无礼,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面对藩王的威胁,建文帝显得操之过急,他初登皇位,朝堂未稳,却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削藩上。
具体实施时建文帝听取了黄子澄的建议,削藩顺序由弱及强,不够果断,结果打草惊蛇。
各地藩王人人自危,与朝廷矛盾加深,开始决裂,引发“靖难之役”。
面对来势汹汹的朱棣大军,建文帝无将可用,只能先后派出年逾花甲的耿炳文和从未上过战场的李景隆,此二人都不是沙场宿将朱棣的对手。
不知此时建文帝是否想起朱元璋给他的那根没有刺的木条。
据说朱元璋曾经当着朱允炆的面把一根木条上的刺全部拔光,然后递到朱允炆手中。
见此朱允炆对朱元璋言到:“如果刺都没有了的话,又如何击打敌人呢?”
外有强敌,内无良将。没有刺的木条似乎是此时无将可用的真实写照。
如此危机存亡之秋,建文帝想起了祖父留给他的重臣梅殷。
梅殷手握四十万大军镇守淮安,可以阻击朱棣,粉碎朱棣奇袭南京的阴谋。
梅殷的选择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他的站队将决定此次战斗的走势,因此朱棣也开始想方设法拉拢梅殷,派使者前去投石问路。
梅殷回答使者道:“先帝遗诏有言藩王不必进京祭祀,你如今非要进京上香,是为不孝。”
朱棣听闻大怒,又写信给梅殷称:“皇帝身边有奸臣,自己依照祖训,兴兵清君侧,靖国难,不是你能阻挡的。”
梅殷一听,我可是先帝任命的可诛杀逆臣之人,我能怕你吗。
于是下令割掉送信使者的耳朵、鼻子后,对使者说:“留下你的嘴巴,去跟朱棣说下什么叫做君臣之道。”
然后放使者回到朱棣那边,朱棣气到跳脚,却也无可奈何,只好绕道扬州进军南京。
这个时候手握大军的梅殷在干什么呢?
是的,他依旧在坚守淮安,并没有派兵围堵朱棣,就这样眼睁睁看着朱棣绕开自己奔向南京。
他手中的四十万大军全程看戏吃瓜,直至朱棣攻破南京,逼迫梅殷妻子宁国公主给他写了一封血书。
梅殷看见信后哇哇大哭,向信使询问建文帝下落,信使表示建文帝已经死了。
梅殷更是哀恸不已表示道:“皇上死了,我就应该追随皇上而去。”
在众人一番劝说之下,他表示自己还是要等一等,先不殉主了。接着为建文帝发丧,随后进京朝拜。
梅殷进京后,朱棣体贴地对其表示慰问:“驸马辛苦了。”
梅殷阴阳怪气道:“劳而无功,惭愧不已,谈何辛苦。”
朱棣被噎得下不来台,却暗自隐忍下来。之后朱棣派人监视梅殷,被梅殷发现后,二人关系更加恶劣。
随后,认定谭深、赵曦二人谋害驸马,加以诛杀,给了宁国公主一个交代。
整个“靖难之役”中,梅殷的表现整个一个大无语,忠臣的模样倒是表演得很到位。
可该他冲锋陷阵的时候他按兵不动,大势已去后又假模假式的要殉主。
整整四十万大军,完全可以震慑朱棣,保卫建文帝,他却目送叛军进入南京。
世事难料,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托孤重臣居然这样不堪大用,坐拥四十万大军,肩负守卫天子的重任,却左右逢源,首鼠两端,陷天子于危难之中。
梅殷辜负了朱元璋、朱允炆两代君主的信任,既没有忠于君上,又在意身后名声,不愿做背主之人。
最终两顾不得,既没有善终,又被疑为虚有其表、沽名钓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