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开始,一直到隋朝,期间有300多年,共有30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旺,史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是史书上有名的混乱时期。
这一时期,只发生过2次大一统:1次是晋武帝司马炎,1次是隋文帝杨坚。
司马炎是司马懿的孙子。
公元265年,29岁的司马炎,废掉了魏元帝曹奂,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15年后,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三国时期,一统天下。
只可惜,这一次久违的统一,仅仅维系了10多年。
公元290年,司马炎去世,享年55岁。他的儿子司马衷比较无能,是史书上有名的痴呆皇帝。
司马衷当上皇帝时,已经29岁了,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皇后贾南风,最终,皇后干政引发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此后,就是五胡十六国的大分裂时期。
这个时期,汉人非常凄惨,著名的“五胡乱华”,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元581年,40岁的隋文帝接受幼帝的禅让,登基为帝,建立隋朝。
10年后,陈后主投降,岭南洗夫人称臣,隋文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如果严格来算,隋文帝结束分裂的时间,应该是“耗时10年”。
题目中,“耗时四个月”,是指杨坚灭掉最后一个国家“陈”的时间。即从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的正月之间。
无论是4个月,还是10个月,隋文帝一统中国的功绩,都非比寻常。
280年的分裂,各个势力层出不穷,杨坚能完成这一壮举,背后藏着机遇,也藏着策略。
第一,运气好,全盘接手了宇文邕打下的整个北方。
杨坚的运气,是真的好。
北周宇文邕统一北方后,就被杨坚摘了“胜利的果实”。
当时,北方主要有2个国家,分别是北周和北齐。
宇文邕身为北周皇帝,一边与突厥和亲,一边与南边的陈国搞好关系。然后,他趁着北齐混乱,举兵伐齐。
此时,北齐上层官场一片腐败,君王更是毫无识人用人的智慧,昏庸好色、诛杀名将。
《周书·列传第五十二·韦孝宽》:“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
在这场对决中,北周大获全胜,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
宇文邕是个不错的君主。
他果断明决,又俭朴耐劳;征战时,亲自上阵,鼓舞士气;理政时,懂得民间疾苦。
如果不是时运不济,他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
只可惜,统一北方后不久,他就死在了亲征突厥的路上,年仅36岁。
他的继任者宇文赟,沉迷酒色、暴虐荒淫,当皇帝没几年,就把自己玩死了,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
杨坚是北周权臣,也是宇文赟的岳父。
于是乎,他顺理成章,接受幼帝的禅让,自己当皇帝,改国号为“隋”。
这种运气,真是让人眼馋。
不动兵马,半路当皇帝;国家强盛,坐享一统北方的成果。
这种运气,李世民是真的嫉妒。
毕竟,他想要当皇帝,可是杀兄逼父,留下千古骂名。
第二,以智取胜,先安内再扩张。
接手北周的杨坚,只要灭掉南方的陈国,再吞并仅有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就可以统一天下。
可这件事,不能着急。
杨坚称帝时,国内的经济、政治,基本上一塌糊涂。
他必须先发展自身,才有实力去争夺天下。
而杨坚的智谋,也体现在这个方面。
一方面,杨坚仿照汉魏的官制,改革魏三省六部,精简机构,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到中央手里。
“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通典·选举典·杂议论》)
另一方面,他统一混乱已久的货币制度、度量衡,兴修一系列水利,帮助生产。
可以说,杨坚初登基的几年里,几乎没有领土扩张,只有经济发展。
而基础打牢之后,隋文帝就开始了征战天下的道路。
他的策略是:逐个击破。
突厥,是北周的劲敌。
他们与隋朝接壤,兵马强壮,地处塞外北疆。
曾经,为了稳住突厥,北周不断送公主过去和亲。
杨坚继位后,北周的公主不认隋朝,还挑拨关系,要攻打杨坚。
第一战,隋朝得胜。但杨坚心里非常慌,因为现阶段根本不适合打仗。
可是,北周公主恨他,讨好拉拢也没用。
这就是悬在杨坚头上的利剑,搞不好,他就要腹背受敌。
此时,长孙无忌的父亲出了个好主意。
长孙晟(长孙无忌的父亲)提议:“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
这句话的意思是,拉一个,打一个。
杨坚瞬间了然,不就是挑拨离间吗?
当年,他能忽悠幼帝让位,就在于一个“诈”字。
他可是挑拨离间的一把好手。
于是乎,在杨坚的刻意而为之下,突厥发生内乱,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
西突厥的可汗沙钵略,直接向隋朝称臣,投奔杨坚的怀抱;
东突厥的内部,可汗林立,根本没工夫对付隋朝。
就这样,北疆安定了,杨坚可以把目光转向南方了。
南方的西梁,国力最弱,不堪一击。
柿子挑软的捏,杨坚直接出兵,先灭掉了西梁。
这一仗打得格外轻松。
但陈国,可不是西梁,它是块难啃的骨头。
陈国以富庶闻名,地处江南,不擅长军事,但一般人也打不过他。
杨坚的“诈”,就体现在,他压根不用军事去对付陈国,而是利用地势,巧妙把陈国的富庶,变成了劣势。
当时,陈国主要作物是水稻,每次播种、收获的时间,都比北方要早。
于是乎,杨坚每次都踩着陈国播种、收获的时间点,派兵攻打。
他不为了赢,而是为了打乱陈国的农业节气。
据《资治通鉴》记载,每次交战,杨坚都没打算好好打仗。只要把陈国把主要劳动力聚集起来,跑到隋陈边境,就算完成任务。然后,隋军撤退。
第二年,继续开战,然后撒腿就跑。
第三年,继续……
古代以农为本,看天吃饭,杨坚这么玩,再富庶的国家也扛不住啊。
而南方天气热,粮食储存时间比较短,连续几年被打乱了节气,粮仓早就空了。
而且,杨坚的这招真的阴损。
他只要派出军队,陈国打或者不打,都损失惨重。
如果陈国干脆不集中兵力,杨坚也能迅速举兵攻陈。
“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资治通鉴》
公元588年,隋文帝见时机成熟,陈国国力空虚,便下令全力进攻。
当然,在交战之前,杨坚又来了一招。
先乱陈国军心,再全军出击。
他下诏怒斥陈后主叔宝20条罪状,如造仙阁耗资产、整日与宠妃取乐等。然后,他派出杨广、杨俊、杨素,兵分三路攻打陈国。
第二年的正月,就在陈国百姓还在欢度新年之际,陈叔宝被抓,陈国灭亡。
不久之后,各地的陈军也纷纷投降,只有岭南的洗夫人死守境地。
公元590年八月,隋朝派出使臣和谈,洗夫人称臣,天下统一。
可以说,纵观杨坚打天下的战略,处处透露着阴损。
于是乎,他得了房玄龄这样一个评价:
“主上本无功德,以诈取天下。”——《资治通鉴》
其实,杨坚的“诈”,也是一种智慧。
毕竟,兵不厌诈,有用就行。
第三, 分久必合,人心所向。
杨坚能迅速一统天下,还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风口。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是耗时最长的一段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氏、揭、羌等民族,争相南下,在中原地带掀起了腥风血雨。
汉人地位极其低下,被视为“两只脚的羊”,有的被杀,有的被吃……
在这一时期,百姓的生活更苦。
政权频繁更迭、战乱永无休止,所有人都希望能够有一个强大的王朝出现,一统天下,停止混战。
当时,南北对峙中,北方地广人众、兵力更强,南方地狭人少,兵力也远不如北方。
一统天下的壮举,势必由北方的强国完成。
因为百姓都厌恶战乱,杨坚挥师南下时,南方百姓的抵触情绪并不高。
一方面,隋代表的是中原军队;另一方面,杨坚治军严明,严令不许残害百姓。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处于这样的时代,杨坚结束280多年的分裂,也实属情理之中。
某种程度上,是混乱的时代成就了杨坚,让他有机会为帝;杨坚也成就了那个时代,结束战乱,完成了统一。
这个世界上很多丰功伟业,个人能力很重要,时代机遇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