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桃扮演的杨贵妃
历史叙述中,安史之乱爆发半年后,天宝十五载(756年),迫于安禄山叛军不断逼近的压力,杨贵妃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坡,士兵哗变,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逼迫唐玄宗含恨绞死了杨贵妃,并在验明杨贵妃尸身后,才平息兵变。
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事实上,指使杀死杨贵妃的幕后操纵者并非陈玄礼,也并非兵变中的禁军将士,而是另有其人。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李亨,诛国忠父子!
所以,杨贵妃,是太子李亨策划兵变逼死的!
太子李亨为何要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等人呢?
李唐家族,向来有政变的传统。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705年,李显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中夺权;李隆基也是通过两场政变上位。他先是诛杀了韦后集团,然后干掉了太平公主,为自己的掌权掌扫清了障碍。
整个李唐家族的上位史,使得靠政变上位的皇帝唐玄宗天生猜忌心重。李隆基生怕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对儿子尤其是太子天然有一种猜忌心理,担心他们夺权上位。
唐玄宗在猜疑中先后杀死了自己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之后才改立第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
我们都知道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史,公公掠夺儿媳入宫。杨贵妃善歌舞通音律,以自己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随着杨贵妃的不断受宠,杨氏家族纷纷鸡犬升天,享尽富贵荣华。整个家族也随之开始飘了。李隆基在宠幸杨玉环之后,不断培育杨贵妃家族势力来平衡压制太子党。
当时,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试图扶持寿王李瑁(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夫)取代太子李亨。
752年,宰相李林甫终于挂了,太子李亨总算少了一个政敌。然而,继任宰相
杨国忠
,仍以太子李亨为死对头。
每当李林甫杨国忠打压太子之际,善于权术和政治势力制衡的唐玄宗每次总是一边打压,一边安抚!
在此情况下,太子李亨只能忍气吞声。整个大唐帝国对于太子这种不受待见的地位都看得清清楚楚。安禄山,更是不把太子放在眼里。
太子李亨,甚至沦落到被杨氏家族和权臣势力公开凌辱的程度。这种状态下,谁不带着仇恨?
安禄山在755年的公开叛变,改变了这一局面!随着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洛阳,年过七旬的唐玄宗李隆基终于感到害怕,提出想传位给太子李亨。这时一直跟太子李亨对着干的杨国忠马上找到杨贵妃哭诉,千万不能让李亨上位。在杨贵妃的枕头风下,唐玄宗又取消了这个禅位计划。此时的杨贵妃还不知道自己的杀身之祸已经日益逼近。
756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带着杨贵妃姐妹和杨国忠等人,以及太子李亨等几位皇族在3000多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出逃。
3000多禁军有2000多人,由太子李亨指挥。此时,太子李亨掌握了禁军的兵权,而忠于唐玄宗的禁军首领陈玄礼,一直对杨国忠家族恨之入骨,于是选择暂时站队太子李亨。
因为出逃仓促,这支3000多人的队伍当时连吃饭的粮食都没带够。出逃的第二天,将士们又累又饿,怨声载道,在此情况下,一直忍辱负重的太子李亨终于暗中爆发了。当军队行进到马嵬坡时,在李亨的授意下,怒气冲冲的将士杀死杨国忠并将他分尸。随后,取得李亨首肯的将领陈玄礼又出面逼迫唐玄宗绞死了杨贵妃。辉煌一时的杨氏家族终于覆灭。
发动这场马嵬坡之变后,当地的百姓纷纷拦住御驾,希望太子可以不要跟着皇帝南行。李亨就坡下驴,顺应民意,决议收拾残兵,前往根据地-灵武。李亨到了灵武后,在部将们的簇拥下,756年,宣布继位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至此,新帝李亨扛起平叛的大旗。
在四川避难一年多后,李隆基得知长安城已经光复稳定起驾回京,回程途中路过马嵬坡时,李隆基想给杨贵妃改葬被礼部侍郎李揆反对(当然这是新帝李亨的意思了),于是改为偷偷去迁葬祭祀。后来命人画了一张杨贵妃的人像,挂在宫中日日瞻望。
杨贵妃作为皇帝宠妃,
擅长歌舞,通晓音律。
向来不参与朝政。为何被几方人马逼死呢?
皇帝专宠一人没有关系,但问题唐玄宗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在宠爱杨贵妃的同时却把朝政给放弃了,让杨国忠这样的奸臣来当宰相祸乱朝纲,打压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国忠平时太过傲慢得罪高力士,马嵬坡逼死杨贵妃高力士也出力颇多;忠于唐玄宗的陈玄礼,也是恨透了平时骄横跋扈的杨国忠。形势逼人,所以几方势力联合,杀死杨国忠后逼死了杨贵妃以绝后患。
多情帝王
李隆基
善于玩弄权势,看来对心爱的女人杨贵妃一往情深,或许他从来没有想过,是他自己有意无意的宠爱,导致纵容杨氏家族祸乱朝政,造成父子之间君臣之间的嫌隙,
成了杀死这个大唐第一美女的真正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