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时候,“夏朝”和“商朝”如同一对难兄难弟,一直被划入“传说”范围里,直到殷墟遗址被发现,商朝才得以从传说中脱离,
但是证实了商朝存在,并不能证明夏朝也是存在的,
所以迄今为止,有关夏朝的历史和文化,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如此,目前来说将新时代晚期至殷商之间借用历史文献记载的“夏代”来表示 ,这一点还是能达成共识的。
根据殷墟考古发掘的结果证明,商朝距今约有3600年,
而且根据出土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铜礼器来看,商朝是一个有着发达经济文明的社会,
历史的发展是需要在不断深化推进的,在商朝之前必然也存在过一个文明社会,
那么,商朝之前是否就是夏朝?
当然,在历史文献中,商朝之前便是夏朝,只不过还需要运用考古手段去证实和补充。
01历史文献中的“夏朝”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地方政权,
同时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朝代,半是文献史,半是神话史,缺的偏偏是考古实证,
因此我们今天只能借助历史文献的记载,勾勒夏朝的大致轮廓。
据《史记》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他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立国称夏后氏。
禹,姓姒,其父名鲧gǔn。
鲧是黄帝的六世孙,在尧帝时期因建造城郭有功被封于崇地(嵩山),为伯爵(公、侯、伯、子、男为五个爵位等级),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故称崇伯,
后来鲧因治水失败,被尧帝流放到了羽山,终伤于此;
也有一种说法是,鲧因争夺王权,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失败被害,与治水无关。
鲧伤后,其子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通过总结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后,采用“疏导”的方法,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治水成功,也因此受舜帝禅让而继承帝位。
当然,关于舜“禅让”禹的说法也是存疑的,荀子认为根本没有禅让这回事,韩非子更是直言不讳说这是“臣弑君”的结果。
有人认为“尧舜禅让”说是墨家创造的说法,而“舜禹禅让”却是儒家新添的故事,
这些看法也并非捕风捉影,前面我们说到私有制产生后出现了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部落之间频繁爆发战争,促使首领的军事权力不断加强,
禹在会见诸侯时,防风氏的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斩杀(《国语》),可见禹的权力之大,说杀就杀,当时哪里还有民主议事的传统可言,因此“弑君夺位”也并非不可能,
在这个前提下,禹伤后传位于益,益又“禅让”于禹的儿子“启”这种说法也就不那么靠谱了,
不少人认为,启用武力夺取了天下,结束了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度,
代之以父子世袭的家天下,从而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任国王。
当然也迎来第一波反抗,有扈氏不服,于是夏启发兵征讨有扈氏,灭掉了这个部落后,启的统治地位才被认可。
夏启伤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但是这个太康整日沉迷于游猎,这就让原本就晃悠的夏朝政权进入了重大危机中,
有穷氏的首领羿趁机联合夏人将太康驱逐,并拥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
这就是“太康失国”,
仲康伤后,羿就从仲康的儿子相手里夺取了政权,这便是“后羿代夏”,
但是羿夺权后,也不理政事,反而将朝政交给了宠臣寒浞,
而寒浞对王位也垂涎很久了,他设计害伤了羿和羿的儿子,夺取了王位并霸占了羿的女子,
羿妻为寒浞生下了两个儿子浇及豷,
寒浞即位后,并不敢有丝毫大意,
他担心夏王族会有卷土重来权的一天,所以他时时刻刻都在蓄谋如何能够斩草除根,
寒浞的儿子浇长大后,杀掉了相,以及收留相的斟寻氏、斟灌氏,
但相的孕妻后缗氏却逃回了娘家有仍氏,并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被夏的遗臣靡和有鬲氏,以及斟寻氏、斟灌氏的残余势力扶立为王,
并开始与有穷氏战斗,最后消灭了浇和豷,从有穷氏手中夺回了政权,
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左传》),
这个时候,夏王朝的制度才算得以确立。
少康伤后,继位的是其儿子 予,
之后的顺序是:
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履癸(即夏桀),
共传十七帝,传国约471年(包含羿和寒浞篡夏时期)。
夏王朝的衰落正是从孔甲在位时期开始的,史称“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而桀便是孔甲下传的第四世,也是夏王朝最后的王,
相传夏桀继位后,非常残暴,“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同时引起各部落的不满和反抗,最终被商汤所灭,夏亡。
以上便是文献中关于夏朝的世系记载,
那么,为什么目前为止,考古实证上还有所欠缺。
02证明“夏朝”存在的基本标准——文字
我们在诸多先秦文献中,都能看到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在考古发掘中却不那么给力,
我们所说的“夏”,其实有三个含义:
一是,某一段历史时期,夏代;
二是,文献中记述的“夏朝”及其诸侯国;
三是,夏族。
从概念上来说,
不管是夏朝、夏代还是夏族,证实“夏”拥有比原始部落更进步的文明,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有文字可考。
迄今为止发现我们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这个时间点已经是商代中晚期了,
而且这些甲骨文以及青铜铭文所反映出的商朝世系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大多能相互印证,
但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夏代的文字,“夏朝”的世系也不能得到证实。
那么二里头文化遗址,难道不能证实夏朝的存在吗?
03二里头文化遗址反映出什么了?
1.注意“文化”两个字,二里头反映的是早商之前的文化。
从年代上,这个遗址与文献中的“夏朝”有重叠的部分(碳14测定),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
从地点上,二里头位于殷墟遗址西方,伊洛两水汇流之地,这与夏人主要活动区域也有吻合的部分,
而且发现了早期青铜器,以及大型宫殿建筑群,也有诸多大型的礼仪建筑,
文化面貌既不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也不同于商代文化,
怎么看,怎么都像是“夏朝”,
但这些若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显然是不足的。
实际上,学术界一般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每期又可分为早、晚两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它的三、四期出现了一些同商文化相近的器物。
因此,对于二里头文化所属问题,有一期或者一二期,一二三期是夏文化,
而二期之后,三四期,四期是商代早期文化的说法。
毕竟,从文献来看,夏末和商初是并存的,碳14并不能检测出改朝换代的政治事情,
而且日用器皿也表现不出来 ,所以能确定的是二里头反映出早商文化。
2.映射出“夏朝”的存在。
二里头发掘的宫殿遗址,这样规模庞大的工程,绝不是少数个体劳动力能完成的,
尤其是原始社会时期,参照当时的社会情况,更不可能调动如此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它只能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并且在奴隶主强制驱动下才能完成。
此外,二里头发现的普通房屋类型,主要有三种:
1)平地建起的;
2)半地穴式的;
3)窑洞式的。
咱们对比一下新石器时期的住房情况,类型几乎都是差不多的,部落里唯独一处大一些的房屋还是公用场所,
但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房屋,居住条件却是有明显差异的,显然这是阶级社会才能存在的。
另外,二里头遗址的数量不多的中小型墓,从墓穴规格和随葬品情况来看,伤者生前也有了贫富贵贱之分,
不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也出现了这一现象,比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具体可以看上一篇。
那为什么说它反映出了“夏朝”的存在?
还是要从这四期文化入手来说,
二里头遗址的规模和布局,俨然是王朝都城才会具有的,
但这座都城的使用时间到废弃时间的界限在哪不太好确定,一般认为是从四期(衰落)开始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一般来说都城整体被废弃总有原因的,要么自然环境的原因,要么政治原因。
考古学家们通过对四期遗址的道路、城墙、墓葬、作坊、器物等对比发现,
二里头原有的新的文化遗存在四期开始相继被彻底废弃、破新,
且周围没有出现类似的遗址,
这意味着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王国,因某个突发事情整体衰败,
也即可能是商汤灭夏的结果。
(参考资料《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遗存探析》)
作为早商的文化,却存在着政权交替的痕迹,
所以,它可以映射出“夏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