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话本小说几乎就是武将单挑史,我相信大家小时候看《三国》、《水浒》等小说都养成这样一个观点:只要手下有万夫莫当的猛将,管他兵马多少都能轻松击破敌人!咱们就不吐槽《三国》、《水浒》里那些明明统率数万人马却一门心思想着要单挑的铁憨憨了,你说你麾下兵马众多派兵直接围剿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赶上去送人头呢?
(看看李元霸这两柄大得夸张的锤子,《说唐》里士兵彻底沦为了吃瓜群众,完全看武将的个人发挥)
如果说三国和水浒还有些良心,什么《隋唐演义》就完全没了下限。比如说《说唐》里天下第一好汉李元霸,这人手持擂鼓瓮金锤,单锤重400斤,双锤重800斤!胯下一匹万里去宝马,日行一万夜走八千,这是什么速度?一天12个小时,等于一小时就能走八百多里,速度轻松超高铁,超越波音747也不是梦!打起仗来更是不得了,十八路反王在四明山纠集了230万大军(咱们就不吐槽能够容纳两百多万大军这四明山得有多大)对抗朝廷,那又如何?只见李元霸匹马双锤杀入敌阵对战185万大军,这两柄锤子就如同拍苍蝇一般把185万大军杀得只剩下65万!死在他锤下的士兵高达120万人(假设他一分钟杀60个人,杀120万人也要用20000分钟,也就是30天),逼得李密献上玉玺,各路反王献上降表.....
(历史上要真的有李元霸这种人,直接放冷箭射死不就完了?)
这段故事的槽点实在是太多太多,多到我想要说些什么却始终无法下嘴,说句实话连玄幻小说都不敢这样写!我就问一句这些武将都这么牛逼了还要小兵干嘛,难道给将领们当啦啦队用?反正就算是百万大军李元霸一个人就顶了,还有啥是单挑不能解决的?而且我们也要吐槽一下小说里的士兵们,你们打仗是来吃瓜看戏的么,看着敌将冲上来聪明点直接放冷箭不就行了,他难道还练过金钟罩刀枪不入?
所以古典小说里的观点就是打仗只需要单挑,打赢了乘势掩杀,打输了丢盔弃甲,连一点抵抗都没有。话说古代士兵的心理素质就差到这个地步,只要首领被杀胆子都吓破了要逃走?
稍微动点脑筋都知道不可能。那么历史上的战争到底是怎样的?是否真的存在《三国》和《水浒》里那种单挑呢?
(孙子兵法就强调了古代战争最重要的因素是士兵人数)
古代打仗打什么?还不就是人数。你手下兵马多就有优势,手下兵马少就得省着用,一个人当两个人使。《孙子兵法》说得好:“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你要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去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去进攻敌人,如果兵力是敌人两倍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双方势均力敌就能够抗击敌方,要是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战场上只靠着单挑就能百战百胜,那还这么辛苦的征兵干嘛?直接招募那些单挑厉害的勇士杀过去不就行了?不说以一当百,以一当十没问题吧,这就是一支能够阻挡数千兵马的大军啊!
(与小说不同,正史上的刘备因为力量单薄连黄巾军都打不过)
实际上真要在战场上无视人数玩单挑只会有一个下场——死,而且死得很惨。《三国演义》里是把刘关张三兄弟写得悍勇无比,刚上战场就轻松杀散数万大军,最后还立下剿灭黄巾军的大功。然而正史《三国志》里早期的刘备最多的记载却是“先主败绩”,就刘备手头那点子兵连农民起义军都不是对手,为什么?人家几万兵马过来围殴就把你给打死了,何苦还要和你单挑,所以即使刘备麾下有张飞和关羽这两个“万人敌”,但是兵力太少,还是照样打败仗。
(韦睿从不上战场单挑,但这并不影响他把北魏士兵打得屁滚尿流)
而且就算因为单挑导致本方将领战死,顶多让士气受点影响,像小说里写得丢盔弃甲逃跑,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人家也不是傻瓜,死个人又不是什么世界末日干嘛要逃跑。哦,您说上场单挑的是军队主帅,哪个军队主帅这么二百五,放着大军不管自己亲自上来送人头?肯定是让麾下的勇士上啊,赢了大家高兴,输了就真刀真枪把场子找回来,就这么简单。南梁将领韦睿就是这么一个鲜明的例子,这位爷身体极其虚弱,上战场都不能骑马,每次上战场指挥军队作战时都是“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就是拿着如意,坐着小车,好一副名士风度)。搁《三国演义》肯定就是个窝囊废,但人家率领军队次次都把北魏士兵杀得丢盔弃甲,所以北魏人对韦睿极为畏惧,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韦虎,所以《三国演义》里这一套在现实中根本就行不通。
(《电影》赤壁里的八卦阵,历史上的阵法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呢?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那为什么小说要这么写呢?很简单,好看!古代的这些话本小说主要受众是老百姓,他们又没有上过战场,无非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脑补战争场面,所以您和老百姓们讲军队阵法他们多半听不懂,顶多就吐槽一下“哇,好厉害呀”。
(三国演义深入人心,爱好者们还总结出了三国二十四将图)
而军队团体打斗又很难通过小说文字或说书人的嘴把精彩场面展现出来(毕竟古时候没有电影电视),所以武将单挑这种形式最是直观也最好写,既凸显了主角的英雄气概(毕竟是要歌颂的人物嘛,肯定要和其他人不同的),又有现实生活的实际因子,所以获得老百姓的喜爱。就好比是武侠小说,咱们都知道现实世界里没有人能够飞檐走壁,踏雪无痕,少林的易筋经和武当太极拳也没有这么神乎其神,但通过小说生动的描写,读者们还是喜欢看,因为这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所以武将单挑的模式能够在话本小说里流行起来也就可以理解了嘛!
既然小说上的描写缺乏现实性,那么历史上有单挑情况存在么?
(春秋时期的战争实际上更算是贵族运动,且经常打着仁义的旗号)
其实是存在,不但存在,单挑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和后世打仗非要分个你死我活不同,在那个“礼崩乐坏”得还不够彻底的时代,春秋之间的战争更像是一场体育竞赛,满满的充斥贵族精神。战争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灭亡对方,顶多好好的把对方教训一方,让他拜个码头,认个大哥,所以流血少,死的也少,连带着残酷无比的单挑就显得那么儒雅而有礼貌。
(春秋时期的单挑制类似于回合,双方轮着来)
那么在春秋时期要怎么单挑呢?如果决定要打了,事先得“请战”,双方约定好时间,如果是不宣而战会被其他诸侯国引以为耻。在战场上双方士兵都保持着“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的原则把阵势拉开,单挑正式开始了!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敢于单挑的一定是武勇超群,心智坚韧的勇士,他代表了整个军队,所以重要性非凡,如果在单挑中能够赢得战斗,就能够产生“一鼓作气”的意外效果,进而影响到战场局面。
战国时期的单挑一般是怎么样的呢?很简单,回合制! 你给我来一下,我再给你来一下,看谁撑不住了先认输,这场战争就结束!比如说《左传》记载武士华豹与公子城在赭丘作战,这两位就开始单挑了,华豹首先一箭射向公子城,不过这一箭没射中,公子城连忙张弓搭箭对准华豹,但没想到华豹动作敏捷马上就要对着公子城再次放箭。情急之下,公子城连忙大喊:“该我射箭了,你再多射一箭,岂不是很卑鄙无耻吗!”原来按照当时的规则,双方对垒射箭都要轮流来射,一人一下才算公平,这么一说华豹就停了下来,公子城一箭就把华豹给射死了,华豹简直是用生命来守护身为贵族应有的道德风范啊!
这么看的话春秋时期的单挑倒和《三国演义》里的单挑差不多,只不过春秋时期还要更加文明儒雅,而且那时候也不是骑马,双方通过战车来战斗,当然,战车也是互相冲锋。
(刘邦表示随便你喊,我要是跟你单挑算我输!)
不过氛围到了战国就为之一变,如果春秋时期的战争还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灭亡对方,吞并对方的土地,所以像单挑这样东西中看不中用,对战争结果没什么影响的环节被直接废弃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单挑解决问题,广武之战时刘邦和项羽两军对峙,项羽就在城门口对刘邦各种约架,后面干脆说:“我们两个人的战争却让天下百姓涂炭,刘邦你要是个爷们就和我单挑,谁要是赢了谁就得到天下!”估计刘邦把项羽当二傻子看了,任凭项羽喊破了嗓子也不搭理他一下,就只回了一句话:“吾斗智,不斗力。”
(古代单挑的情况并不多见)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将单挑并不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姚雪垠先生就曾经批评过小说里的单挑是“阵前苦斗獬豸将,旗下旁观草木兵”。真正的战争(尤其是汉朝以后)都是步骑协同作战的年代,冲锋陷阵的是士兵和下级军官,很少有主帅一马当先冲上前的(古代把握战略,统领全军的被称为帅,而实际战场上奋勇拼杀的被称为将,帅只有一个,所以不轻易上战场,更多的是不同等级的将领上阵拼杀)。
(孙策和太史慈的单挑,双方不分胜负)
真实的三国历史也并不缺少单挑,最著名的莫过于吕布对郭汜,孙策对太史慈的这两场单挑了。孙策和太史慈的具体情况和小说差不多,所以咱们今天不介绍,吕布和郭汜这一场单挑则是在李傕郭汜率兵攻长安时,郭汜在城北,吕布打开城门对郭汜说:“我俩将单挑决胜负如何?”郭汜丝毫不惧,两人交战,郭汜被吕布用矛刺伤,两军罢战(这么说来吕布的名声和武艺好像也没有小说里所描述的这么夸张,起码郭汜有胆子和吕布单挑,而且虽然受伤但并为伤重)在后世也有不少单挑狂魔,比如说五代时期的铁枪将王彦章、唐朝时期白孝德对刘龙仙,夏鲁奇以一敌二对战单挺圭和元行钦等都是载入史册的单挑。但这些人顶多是高级将领,算不得影响一军之心的重要人物。
(不管官职高低,手下兵马多少。常遇春打仗的特点就是一马当先)
虽然不用单挑,但有时候为了激励军心,攻坚执锐,就算是主帅也要亲冒矢石,以激励士卒。孙氏三父子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孙策和孙坚就不说了,孙权虽然武力差点,但也是个喜欢上战场的主儿(所以在合肥之战差点被张辽俘虏)。
主帅冲锋首推明代猛将常遇春,这位爷最大的特点就是带头冲锋在前。在采石矶之战中,他乘坐小船突破了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杀入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明军将领在常遇春的感召下各个奋战,最后大败元军。洪武元年四月,常遇春追随徐达北伐,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又是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把元军杀得屁滚尿流,在常大将军的字典里没有什么防守,干就完了!由此可见主帅亲自出击能够极大的鼓舞士气,但同样有个问题,作为一军首脑,主帅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后果也很显而易见:全军崩溃。
(窦建德就是主帅轻易出阵的最好反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窦建德,这位老哥亲率十五万大军前来支援王世充,结果轻骑出阵负伤被擒,手下十数万大军瞬间烟消云散(当然了,这也是窦建德浪的,当年他就曾经率领三百名轻骑大败薛世雄的三万人马,不过这次遇到李世民这块铁板了),所以这样的反面教材,后世的主帅们更是轻易不出马。
(日本最著名的一骑讨莫过于川中岛之战的龙与虎之斗)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日本人倒是对单挑(他们称之为一骑讨)十分痴迷,而且由于日本地小人少,参加战斗的人数比起中国要远远不如,所以也就更强调个人武力。日本战国有每出战前必单挑的传统,首先派出一武艺超群之猛将,鸣镝冲阵后就开始和敌方单挑,如果取得胜利则为头功,一般武士都以能够充当先锋为荣。著名武将山中鹿之介就曾经在对抗毛利时一骑讨杀死了品川大膳,所以名声响彻整个关西地区。但日本人也不是动不动就要单挑,首先得介绍一下自己是谁,自己老爹是谁,自己是什么家族,再看看对方是什么家室背景,如果觉得值得一战才会开打。
(日本一骑讨浮世绘,双方为神原康政和丰臣秀吉)
也有的日本人脑壳坏掉了,不但国内战争经常来几下一骑讨,就连对外国军队也要真刀真枪斗上一番。在蒙古入侵日本时,日本人知道蒙古武士以骑射闻名天下,所以打算和蒙古军队一决雌雄。等待蒙军上岸后,武士竹崎季长催马舞刀向蒙军冲去,一边高喊:“谁敢与我一骑讨!”可是迎来的不是蒙古勇士,却是一通乱箭,顿时被射成了刺猬......
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日本侵略朝鲜,大明军队在辽东总兵李如松的带领下入朝抗击日军,结果有个叫安东常久的日本人杀入明军要求和李如松单挑,结果还没嚷几句就被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当成神经病给射死了。没办法,人家压根就没这个传统,你这不是找死么!不过李如松虽然没有单挑的习惯,但是这位爷却是常遇春的忠实粉丝,这货最后是怎么死的?亲率骑兵直捣鞑靼骑兵老巢,结果中伏力战而死.......
可见在真实的历史上单挑也并不少见,但您千万别把它当成左右胜负的关键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