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食堂
很多所谓的以史为鉴,不一定多靠谱~
为什么朱元璋知道西晋八王之乱,还要分封藩王?
得从”为什么司马炎知道西汉七国之乱,也要分封藩王?“说起。
01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一场藩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元康元年(291年)爆发,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八王之乱总计历时十六年。
直接摧毁了西晋统治,使得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政治人才屠戮一空,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引发了著名的五胡乱华。从此中国南方进入东晋,北方进入十六国。
这次动乱之所以叫八王之乱,是因为参与动乱的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实际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藩王选不止八个。
而是《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八人共享一个豪华包厢,故史称“八王之乱”。
正因为这八个藩王是主要参与者,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分封藩国制惹的祸。
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吗?
话说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尤其是总结前朝历史经验教训。
自从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开始废分封、行郡县。
可惜秦国二世而亡,于是汉高祖刘邦开始总结经验教训了,他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开始实行藩国与郡县并行制,分了很多同姓诸侯王拱卫汉朝中央。
事实证明,刘邦这个制度还是不错的,后来诸吕之乱,藩王对维护刘姓皇族统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此藩国与郡县并行制逐渐被郡县制代替,后者似乎比前者要好。
可这个制度有利有弊,藩王权力太大,势必会和中央产生矛盾,引发动乱,因此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合起来,搞出了个成语——乱七八糟。
曹魏代汉后,吸取汉朝教训,坚决禁止同姓王权力过大,那些个曹姓王们除了有个王爷名头,一点实权都没有。
可曹魏皇帝万万没想到,防住了自家兄弟,没防住司马家,曹魏很快被司马懿家族取代。
等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后,他开始反思为什么曹魏会轻而易举的被司马家取代。
最终司马炎得出一个结论,这是因为权臣作乱,而同宗同族的王爷们没有权力,一旦中央王室有难,这些人不能勤王,只能一起成为待宰的猪羊。
有鉴于此,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藩王,以郡为国,藩国制再次出现。
司马炎
之后司马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藩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镇守地方,共同拱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朝。
因此晋朝的同姓藩王确实有比较独立的财权、人事权、军权,是有实权,并且权力还不小。
假如晋朝中央出现了像司马懿、司马昭这样的乱臣贼子,这些藩王确实可以拱卫晋朝。
就算日后有个好歹,这天下还是姓司马不是。
这就是西晋分封藩王的原因。
02
分封藩王是个有隐患的保险杠
分封藩王确实可以保卫中央,可权力过大,也容易重蹈西汉七国之乱的覆辙。
这个普通人都知道,司马炎又不傻,他当然也知道。
同样是姓司马,也有个亲疏远近,司马炎当然只会想晋朝皇帝由他自己的子孙来做,让皇位一直在他直系子孙当中传承。
于是,在这个心理下,司马炎分封同姓藩王充满了矛盾与妥协。
司马炎给藩王权力的同时,又制定很多措施,防止藩王尾大不掉,为祸天下。
比如财权.
藩王就藩后最多只能收取藩国内三分之一的赋税,剩下上交中央;
比如人事权。
藩王有权任命一些僚属,不过藩国主要职位由中央任命,既负责协助藩王治理藩国,又负责监视藩王;
比如行政权。
藩王在藩国内部没有地方行政权,行政权由中央官员掌握;
比如军权。
司马炎给藩王军队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大国藩王最多有5000,次国藩王最多3000,小国藩王最多1500。
这样一来,所有藩王的实力加起来还不如中央,哪个藩王敢作乱就是找死。
此后司马炎这套限制藩王权力的措施被后世所效仿,比如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就和司马炎很相似。
也就是说,只要中央不秀微操,搞出些神操作,这些个藩王翻不起浪来。
事实上,在司马炎的设计中,这套藩国制不会给中央造成很大的威胁,藩国制对西晋王朝来说是个保险杠,而非致命的套颈索。
可这个制度毕竟让藩王有了权力,存在着隐患,保险杠并不保险。
更要命的是,晋朝中央还给了藩王一些掌握大权的职务,最重要的两个是允许宗室王参政和允许宗室王出镇。
参政指的是,西晋藩王可以在中王担任要职,治理朝政;
出镇指的是,西晋藩王在镇守藩国的同时,还担任节制一方的都督诸军事、地方刺史,行使军政大权,节镇一方。
比如,
汝南王司马亮,就担任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
楚王司马玮,担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赵王司马伦,担任征西将军,节镇关中;
齐王司马冏,担任镇东大将军,节镇许昌;
成都王司马颖,担任镇北大将军,节镇邺都;
河间王司马颙,担任平西将军,节镇关中。
这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当然只是一个隐患,要不了命,这些职务都是临时的,中央能给也能收回。
因此对于这些藩王来说,出镇权力再大,也不如在朝参政来得好使。
西晋藩王们,有得选都不愿意出镇地方,想方设法呆在京城洛阳不挪窝,整天在皇帝面前瞎转悠。
一让他们出镇,不是身体有病,就是家中有老母要照顾。
谁要跟皇帝说让藩王去地方,这些个藩王眼珠子都红了,恨不得捅死这人。
实在真要出京就藩了,藩王都哭哭啼啼,能拖就拖,拖不了才会走。
藩王们为什么非得在皇帝面前低三下四,赖在京城不肯走,去藩国当个天高皇帝远的土豪它不香吗?
答案是真不香。
京城才是西晋权力中央,留在京城可以随时掌握朝廷动态,方便自己升迁,以便于进入朝廷中枢,掌握实权,这比在藩国当土财主有用多了。
而去了藩国,没有真正的大权需要接受中央领导不说,还要承受巨大压力,要是哪个王八蛋在皇帝面前打自己小报告,自己哭都来不及。
怎么算出镇都不如呆在京城,既能接近皇帝,升官发财,还能遥控藩国,一举两得。
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要中央不出问题,万事大吉。
03
接班人是个大问题。
偏偏西晋就是中央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
皇帝有问题。
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司马炎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他评价并不低,有他在一天,所有藩王都不敢喘气。
问题就出在司马炎之后的皇帝身上,也就是司马炎之后的继承人问题。
司马炎晚年面临的选择有两个:
一个是兄终弟及,让自己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接班;
一个是父死子继,让自己的儿子太子司马衷继位。
其中司马攸是司马昭次子,后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被过继给了司马师,司马攸非常得司马懿、司马昭喜爱,司马昭甚至一度想立他为接班人,只不过因为司马炎是老大,这才没有立他。
司马炎继位后,获封齐王,司马攸这哥们是典型的正人君子、孝子贤王、道德楷模,声望非常高,非常得人心。
司马炎看着这个德高望重的亲弟弟,表面笑嘻嘻,心里MMP,你丫真会收买人心,给跟我玩这套呢。
等到司马炎选接班人这会,朝中百官都属意司马攸,其中最支持司马攸的是宰相卫瓘(就是他杀死了钟会和邓艾)。
可越是这样,司马炎越不想让弟弟接班,原因不用多说,他有儿子干嘛传给弟弟?
而司马攸看上去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可他却一直赖在洛阳不肯走。
司马炎呵呵一笑,小样儿,你打什么算盘我还不清楚。
司马炎多次不顾群臣反对,坚持己见,下诏让司马攸就藩,可司马攸就是苦苦哀求,不肯走。
最后逼急了,司马攸对司马炎说:
哥,我胃疼,我走不了;
哥,我有病,我要在京城治病。
司马炎一看,你不是有病吗?行,御医何在,给齐王看病。
御医不傻,政治头脑灵光着呢,皇帝什么意思,他们还不清楚,这司马攸必须没病啊。
于是,经御医诊断,齐王很健康,吃嘛嘛香,活蹦乱跳,绝对可以就藩。
得,既然没病,走你丫的吧。
司马攸就这样被赶回了藩国。
但谁曾想司马攸是真有病,太康四年(283年),司马攸就藩不久就呕血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司马攸一死,群臣傻眼了,本来他们的想法是就算司马攸不能继位,当辅政大臣也好啊。
可司马攸死了,他们的愿望全盘落空,只能接受太子司马衷成为继承人的事实,就连辅政大臣也得另外选人。
其实司马衷九岁那年就被立为皇太子,到这会都已经二十四岁,当了十五年太子了,为什么还要辅政大臣?
因为司马衷就是何不食肉糜的主人公,就是个傻子,当然史书不能这么说得这么直接,只能委婉地说他“纯古”。
司马衷纯古在晋朝是公开的秘密,卫瓘就曾公开表示要废了这傻子。
知子莫若父,司马炎不傻,他当然知道自己这宝贝儿子是个傻子,他要不知道,自己不就成傻子了?
可司马炎明明有二十六个儿子,为什么非得立这个傻子呢?
两个原因:
第一司马衷排名老二,是嫡次子,但老大司马轨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司马衷是事实上的嫡长子,立嫡立长,司马衷都是天字第一号接班人。
第二,司马衷虽然傻,可他儿子司马遹是个神童,据说和司马懿很像,司马炎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他想来个隔代传位,先让司马衷做皇帝,然后让司马遹做皇帝。
隔代传位风险很高啊,尤其是当儿子是傻子,并不能执政的情况下,风险系数更是直接爆表。
为此司马炎必须选择好辅政大臣,辅政大臣成为顺利完成隔代传位的最尤为重要的问题。
只有选好了辅政大臣,才能确保司马衷当皇帝的时候不出岔子,顺利的将皇位传给司马遹。
事实上,就是这个辅政大臣的问题撕开了司马炎铸造的隔代传位计划防火墙的一道口子。
04
草包来辅政
司马炎经过精挑细选,选了两个辅政大臣。
第一个是自己的老丈人杨骏;
第二个是司马懿第四子、司马炎亲叔叔、汝南王司马亮。
司马炎为什么要选他俩当辅政大臣?
因为杨骏是外戚代表,司马亮是藩王代表,选他们可以让外戚和藩王势力达到平衡。
更妙的是两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废物。
既然是废物,自然对皇帝就没有威胁了,用他们当辅政大臣,不怕他们造反,这就是司马炎的如意算盘。
可惜应了那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永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重,眼看着回天乏术,就要驾崩了,他正式下诏准备让司马衷继位,由杨骏、司马亮辅政。
可杨骏居然矫诏让司马亮离京就藩,自己独掌大权。
当时司马亮手下人劝他趁杨骏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弄死杨骏。
司马炎看人真是太准了,司马亮真是个废物。
他没敢动手,他甚至连宫门都不敢进,就在宫门外为司马炎痛哭一场,然后仓皇出逃,星夜奔赴许昌,并上了道奏折,请求朝廷原谅他不能出席司马炎的葬礼。
司马亮一下子就成为洛阳城中的笑柄,司马懿英雄一世,想不到竟然生出这么个废物点心。
所以说,长得美,是老天爷赏饭吃,想得美,老天爷要打脸,司马炎就是想得太美了。
司马亮这一逃,狠狠地打了司马炎的脸,司马炎精心打造的外戚藩王共掌朝局的平衡体系被此打破。
杨骏联合自己两个弟弟尚书令杨珧、卫将军杨济共同把持朝政,西晋朝廷大权落入姓杨的手中。
05
这个草包有点嚣张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杨骏执政后,马上开始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奉行两个凡是:
凡是自己喜欢的人马上升官;
凡是自己讨厌的人马上罢免。
这样一来,杨骏引起了公愤,公卿王室都对他产生怨恨情绪,天下之人对他无不愤然,杨骏成了众矢之的而浑不自觉。
更过份的是在司马炎葬礼上,杨骏居然安排了一百个带甲武士守护自己,自古以来就没见过有大臣在先帝爷葬礼上安排这么人执枪仗剑保护自己的大臣。
这气焰何其嚣张,性质何其恶劣。
你丫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还是提防重臣,以备不测?
甭管哪种,杨骏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
可杨骏没当回事,趾高气昂的离开葬礼,他肯定没有看见他背后有一双怨毒的眼睛在盯着他。
眼睛的主人是个女人,但不是一般的女人。
叫贾南风。
她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之女,是司马炎的儿媳妇,傻子皇帝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
据说贾南风奇丑无比,但心机城府极深,而且野心勃勃,政治手段十分高超。
晋惠帝继位之后,杨骏掌握朝政大权,所有诏书都要经过杨骏女儿、晋惠帝继母、皇太后杨芷之手,西晋朝堂内外大权全部被杨家掌握,贾南风一点权力都没有。
贾南风很不甘心,自己丈夫是傻子,偏偏又是一个皇帝,只要弄死了杨骏一家,就该轮到她这个皇后当家做主了。
这样一来,贾南风和杨骏成为了一对不共戴天的政治仇敌。
而八王之乱就是因为这个不甘寂寞、野心勃勃的贾南风贾皇后给点燃了导火索。
她是如何把司马炎的如意算盘打了个稀巴烂,又顺便把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弄了个四分五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