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棣刚过十岁就上战场,建下战功无数。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朱棣因为他的心狠手辣和一些道义上的优势,老头死后,朱棣也就顺利的登基了。
朱棣当皇帝的时候,北面的蒙古已经不是北元那样的帝国,而是回到了部落的组织结构,实力已经不敌当年,但是偶尔下山打个劫还是绰绰有余。
像他们这种小混混,朱棣肯定是不放在眼里的。但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也是挺惹人厌,最后朱棣还是决定管一下。但是他管治的方法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他的方法就是写信,没错,就是写信。
写信到底有没有用呢,咱先看看他写的什么。为了照顾这些小混混的自尊,朱棣写信用字特别谨慎,就像现在小情侣互发消息一样,一个字眼一个字眼的琢磨。
信写完了,大概意思也就是:当下改朝换代,天下大势已定,现在已经这样了,也不用闹情绪,毕竟冲动是魔鬼,大家放下武器下了战场还是好朋友哦。最后还夸赞了一下他们的元世祖忽必烈。
这么一看,好像是有点道理,于是朱棣的信就这样被一个一个发出去,等着他们投上门来求和。然而,好像辛辛苦苦写的信并无卵用,这么多部落一封信也没回给朱棣,这也太伤朱棣自尊了吧。
事实上也不是他们倔,不想回信,主要是这封信寄的不太巧,那些部落正忙着内讧打群架,这打架不要紧,倒是打出来两个老大哥,一个是瓦剌,一个是鞑靼。这其中鞑靼的胳膊更粗。
打着打着,终于有人关注了朱棣的信并回了信,这个人就是瓦剌的老大马哈木。他可不是因为感动而回的信,当然是被鞑靼打的够呛,所以跟明朝来个暂时的塑料情,求个帮助。
朱棣倒是很感动,终于有个回信的了,刚好这也是个机会,朱棣抓住这个机会打算拉瓦剌一把。刚好这时候发生一件事情,有一次,鞑靼兵马南侵,被明军打了个埋伏,一下子抓了鞑靼二十来个人当人之前,然后把这二十个人派给郭骥去和鞑靼谈判。
本来是个很和平的解决方法,朱棣原以为可以顺利谈和,结果这鞑靼也是莽夫,一下把郭骥给杀掉了,敬酒不吃吃罚酒,这下可把朱棣给惹毛了,既然你那么想惹事,那我朱棣奉陪到底!
朱棣派淇国公丘福去打,这公丘福也是个莽夫,虽然朱棣知道他打这场仗不怎么靠谱,但是明朝一时半会也调不出适当的人才了。
朱棣这一战的目的不是完全打败鞑靼,而是蜻蜓点水般只要给他点颜色看看就可以了,在一个小混混身上没必要花费太多精力。
出征之前,朱棣反复对公丘福军队说一定要见机行事,不要追求一战胜利,不一定非要打赢,只要不输就好,踩个点下次再去也不迟。出征后朱棣还是反复派人去战场给丘福提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公丘福再怎么莽,应该也能记住了吧。
这么好说话,一般都是假的。偏偏丘福这员莽夫一听有带路党,马上说,走起。果不其然,这一路上鞑靼的伏兵尽出,丘福不论再怎么求福,也是难逃兵败之境了,最终丘福大军全军覆没,丘福战死。
朱棣得到消息后,心里当然很悲痛,自己一员大将竟然败在了小混混鞑靼手里,不过这也是朱棣意料之中的事,事到如今也只能怪丘福自己用兵失误了。看来,只有朱棣亲自下手才能管住这帮小子了,城管老大要出来了。
1410年,朱棣正式率大军北征。五月,朱棣抵达胪朐河,这是丘福丧师之地。朱棣停了下来,下令掩埋明军阵亡将士的尸骨,然后将这条河命名为饮马河。
朱棣看着这条河,想象着无数无名将卒因为自己用兵失误而逝去,便有深深的负罪感,更是加紧了寻找鞑靼的步伐。
当时鞑靼大军听说朱棣亲征之后,便开始了撤退,一路上也是提心吊胆时刻保持警惕状态,鞑靼知道一旦被朱棣盯上,他们一定插翅也难逃了。七天后,鞑靼军队还是被朱棣给逮到了,只不过朱棣堵住的只是鞑靼一半的军队。
这支军队是由本雅失里带的,本雅失里是一个坚持和朱棣对着干的人物,而另一只是由阿鲁台带领的队伍,阿鲁台比较亲明,一直主张和明朝谈和,听说朱棣大军赶来,早已躲了起来。
看到明朝部队已经和自己军队迎面相逢,本雅失里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趁明军还没有防备之时,突然发起猛攻,可是实力相比于明朝大军还是差了许多,朱棣胜利已成必然。
阿鲁台本来想着自己再躲两天,等本雅失里恢复了元气,再来与自己一起干朱棣。这是局势对自己太不利了,还是正式过来拜明朝的码头,愿意当朱棣的小弟,求朱棣罩着自己。
朱棣告诉马哈木说现在阿鲁台成了自己的小弟了,看在我的份上,不要打他了,不打咱们还是好基友。结果马哈木根本不听劝,一口气跑到饮马河扬言攻打阿鲁台。这个时候,朱棣又选择了亲自出征,一来师出有名,二来,阿鲁台肯定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以后一定会为自己卖死力。
1413年,朱棣准备开工,带着五十万大军,还把皇太孙朱瞻基也带过去让他见见血腥。这次有了阿鲁台带路,找到马哈木很是容易。
很快朱棣和马哈木碰面了,不是狭路相逢,而是朱棣遭到了马哈木的伏击,不过朱棣带了一个新东西过来:神机营。这就是那个时代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其实就是火铳。结局是马哈木完败。
这就是朱棣北征的大概经过了,要说这朱棣的军事才能,通过这几次战役也能看出来,确实继承了不少他爹的优秀基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