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种统治制度,叫作分封制。天子登上皇位之后,把幅员辽阔的土地一块块分给诸侯王们(王室子弟和功臣),让他们有自己的小藩国,众星拱月一样拱卫王室。后来秦始皇确立了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参考分封制的经验,来寻找让王朝稳定的办法。
说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天下那么大,必须得有藩王在四处镇守,才能保卫国家和平。如今我儿子们都长大了,应该把他们都封为王,派到各地去驻守。我这么做可不是为了骨肉私情,是为了学习古代贤王的制度,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于是朱元璋把自己的20多个子侄都封到了各地做藩王,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逆历史潮流的事了,因为以前的封建王朝,君王们都忙着用郡县制、行省制取代分封制,避免王爷们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中心皇权。
而朱元璋的做法,等于让王爷们再次成为了小“国王”。不过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朱元璋这么做是有好处的,一是明朝刚刚建立,天下还有不少敌对残余势力(外蒙古、张士诚、陈友谅)存在,像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他们,都是上过战场的,可以作防卫之师。
时间推移到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顺治皇帝成为天下之主。清朝定鼎后很多制度都向明朝学习,但只有分封藩王这一点,跟明朝截然不同。除了清朝初年时,因为历史原因让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驻福建,之后清朝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名藩王。
康熙皇帝在位时“平三藩”,彻底了结了藩王制度。清朝的皇子宗室,不管是亲王、贝勒、还是贝子、郡王,没事都只能老老实实蹲在北京王府,想拥有自己的封地简直是做梦。他们要去外地,除非是皇帝特派了任务,不然轻易离京,都有谋反嫌疑。
就比如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康熙带了太子爷和八爷去出塞行围,十四阿哥胤禵不知有什么事要和八爷私下商议,他只敢乔装打扮离开京城,来到塞外找八爷,不敢声张。由此可见,清朝对于王爷私自出京是非常敏感的。
不过这跟建文帝登基后没把握住平衡,太急着“削藩”有很大关系。之后朱棣沿袭了藩王制度,但他注意了逐步削弱藩王的军事权力等,没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后来明朝再也没出现过像他一样厉害的藩王,明武宗时期的“宁王之乱”,才1个多月就被王阳明平定了。
再说清朝,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王爷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非像多尔衮、代善那样获封世袭“铁帽子王”,不然其他皇子王爷的爵位是要一代代降低的,如果自己不去找点门路担任职位,怕是降到后面就降成平民了。
所以在清朝,皇帝们解决了王爷们一言不合就杀进京城的问题,以及安置他们的问题。不过这种方式同样有弊端,就比如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之后,留在京城的四王爷获得先机,在隆科多等人的支持下登上皇位,远在边地的十四爷,即使手握兵马,还是迟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