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海丝航线上的南海I号沉船,是中国大航海时代的珍贵遗存,比郑和下西洋还早200年,有一位海员“蔡火长” ,他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要向剥洋葱一样,将包裹在问题外的皮儿,一层层的剥开才行,那就让我们先看看最外边的这层皮儿:
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宋时期,由于与北方的金等政权对峙,传统上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海上贸易成为主要的通道,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根据据宋朝人著作,如《岭外代答》、《诸蕃志》等记载, 南宋海商出海有西、北两条主要航线。西行航线主要从泉州、广州两港出发,至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孟加拉湾,入印度洋到印度半岛,然后入阿拉伯海,进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海岸西入红海,或到达非洲东海岸抵达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及。这是当时中国海洋贸易的最长航程。北行航线相对较短,主要是由明州航行至朝鲜、日本。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南海I号沉船和年代
发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海I号沉船(链接:《》、《 》),正是位于西行航线上的一艘宋代海商的船只。我们今天要与各位分享的就是关于南海I号沉船上的一些些细节。分享这个细节之前,作为考古人的老李,还是习惯性地与各位先说说南海I号的年代,没有年代的确定,简单地说,就很容易造成关公战秦琼的混乱啊[呲牙]。
经过多年的发掘,终于实现了当初发掘构想中的重要愿景之一:以船上当时的人书写的字来判断南海I号的年代;结合南海I号出土(水)的瓷器特征、铜钱(最晚“淳熙元宝”),南海I号沉没的具体时间,被考古学家们锁定在一个精确的时间点上--淳熙年间的癸卯年,为公元1183年。
这船和年代就是我们剥开的第二层皮儿了。
南海I号的墨书的“蔡火长置”
说到南海I号的墨书,咱们就接近问题的核心了,这是问题的第三层皮儿。
“南海I号”沉船自发掘以来,出土了大量瓷器墨书,根据现在粗略统计,达2000多件瓷器上都有墨书,但这些墨书,大多是只言片语,但通过对文献的比较研究,还是可以了解其表达的特定的含义的。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件瓷器上的墨书。
“蔡火长置”瓷器底部墨书
这是一件酱色釉的瓷罐底部残件,底和靠近底部的外壁没有上釉,底部用墨书写了几个字:“蔡火长置”。虽经800多年,还基本可见,佩服宋朝人的墨之质量,那可是杠杠的。瓷器残件出土的位置在南海I号右舷的前部,从残破情况和出土位置推断,这是沉船受到后期扰动后所在的位置,换句话说,这件瓷器残件是南海I号上的瓷器,但出土位置不是船上原有的位置了。
这件底部有墨书的瓷器出土位置如红色圆圈所示
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墨书内容的研判。
“蔡火长” ,什么来头 ?
洋葱皮儿都剥开了,到了问题揭晓的时候了。
“蔡火长置”这四个字,为从右向左,从上到下读,左边有部分缺失,但还能辨读。前三字的意思是:蔡为姓氏,“火长”是当时船上的一个重要岗位的名称;“置”为置办之意;合在一起,就是:这件瓷器是蔡姓火长置办的货物。
“火长”一词,在一本名为《梦粱录》的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这本书是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成书于元军攻陷杭州之后,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南宋时期的。书中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原来火长是海船上负责掌握指南针,在看不到星星、月亮、太阳的风雨昏暗时为船只导航的人,也就是说,蔡火长,是南海I号上的导航员(也称为舟师)!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答:”置“字所说的置办,还有几个意思呢?
原来,南宋时期的出海贸易中,有一种以“以舱代薪”制的形式,也就是说蔡火长受雇于南海I号的老板,自己作为船员中的火长在出海贸易中,自己也可以购置一定数量的货物,货物出售所得,也可折算为薪水,也就意味着,这位导航员在航行期间没有工资,或只有小部分工资。所以说,这置字还真有两个意思呢。[呲牙]
老李这一通剥洋葱皮儿,“蔡火长”在南海I号上的身份也就基本清楚了,他是船上的导航员,自己采买了一些货物,可以装载于南海I号上,并自行售卖,获利收入属于自己,不用给租用舱位的钱, 而是算作船老板给的工资了。这应当是还原了宋朝海外贸易历史景观的一个细节吧。令人惋惜的是,这艘船航行到在现代阳江海域沉没了,这位蔡火长的命运令人也令老李有些忧伤,就好像看三国为古人流泪一样的感觉。
南海I号海难(作者:王泽娜,保护知识产权,引用请联系老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