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振声曾说过:“在现存的杜甫诗集里面,竟有二十多首诗吟咏或提到诸葛亮。杜甫对诸葛亮可谓倾心仰慕,一往情深。这在唐代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三国演义纵横谈》诸葛亮是杜甫诗中吟咏的第二多的历史人物,在杜甫诗歌中专门吟咏诸葛亮的诗就有九首之多,它们是《蜀相》、《武侯祠》、《八阵图》、《谒先祖庙》、《诸葛庙》、《古柏行》、《夔州十绝句(其九)》、《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此外杜甫还在《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遣兴五首(其一)》等十几首诗中提及到诸葛亮,甚至因见庙中诸葛亮塑像的头不见了,而请求夔州刺史修补诸葛亮像:“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五首对江濆。”(《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为什么杜甫用如此之多的诗句吟咏诸葛亮,为什么杜甫对诸葛亮如此的倾心仰慕。
在杜甫的诸葛诗中,杜甫塑造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带有结局性的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诸葛亮,透过杜甫塑造的这样的一个诸葛亮我们能够体悟到杜甫的情怀心志。
万古云霄一羽毛
杜甫是第一个高度评价诸葛亮的人格魅力的诗人。莫砺锋认为:“在杜甫之前,诸葛亮的人格精神尚未成为诗人吟咏的主题。杜甫首次对诸葛亮的人格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中的首联即点出诸葛亮在杜甫心中地位之崇高,接下来赞美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歌颂他帮助刘备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使得天下相对有了一个稳定的局面,而诗中的“万古云霄一羽毛”更是把诸葛亮的人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杜甫为什么对诸葛亮如此的景仰,并且把诸葛亮的人格提高到如此之高的位置?这主要是杜甫的理想人格与诸葛亮的理想人格的相契。
一、仁政理想
匡扶汉室、统一天下是诸葛亮一生的理想。诸葛孔明在未遇刘备之前躬耕于南阳草庐之中,如果未遇到刘备的话,其一生也许就这样平凡度过。但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也并非仅仅出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感召,而主要是刘备是诸葛亮心中的仁者之君。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一方面是君臣间的相契,另一方面也是造福社稷黎民。
这也正是杜甫所企求的目标。杜甫一生的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遇到能相契的圣君,“大济苍生”,希望“各使苍生有环堵”,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想天下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天下无饥无寒,人民幸福生活,这是杜甫的理想。
陈寿《三国志》中借孟子的话赞扬诸葛亮:“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害人,虽伤不忿。”指出诸葛亮治国的仁政色彩。而诸葛亮在汉中地区采取的有效的新规,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诸葛蜀人爱”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因为诸葛亮秉持着“爱人”的仁者心来治国。
二、弘毅之心
诸葛亮受命于处于弱势的蜀国,一生“鞠躬尽瘁”,使得蜀能够与强大的魏吴抗衡,实现三分天下的局面。为了实践“恢复汉室”承诺,以蜀国之弱征伐魏国之强,屡败屡战,最后病逝军营。诸葛亮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路,知难而进,临危不惧,虽伤不悔,这需要的是“弘毅”之心。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的由盛而衰,经历了战乱漂泊,经历了科考的失败、丧子、穷困;从当年怀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的,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充满人生感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发白齿落耳聋的老人,这中间的种种艰辛、个中滋味,只有杜甫自己能够体味,但是无论是贫病交加无衣无食,还是拖儿带女奔波逃难。
或是囚困于叛军中生伤未卜,杜甫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执着着自己的道德理想,用他博大的身材怀来关爱着社稷苍生,用他饱含深情的笔触来记录民生疾苦,同样是一个明知无望而又不甘放弃的历程,同样需要一颗“弘毅”之心。
君臣相契
作贤宰良辅,一直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诸葛情结”,包含了多种情思,但是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这种“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的君臣契合,无疑是诗人最大的企羡,这是诗人一生的不遇,所以对此深有感触。《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录了刘备的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诗中表达了要得使社稷安定,需要君臣之间的契合无间之意。“蜀主脱嫌猜”(《昔游》)表达了任用诸葛亮就脱去嫌猜的之意,同样表明“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之意。
杜甫怀想起三国之时刘备与吕蒙均有的一段故事,作了《官方县怀古》一诗,其中有云:“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可见此时杜甫对于先主与其臣下之相契之情的深深眷慕之心。
运移汉祚终难复
《三国演义》中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相归天”,描写诸葛孔明六出祁山,和司马懿对峙阵前,却因积劳成疾,殒命五丈原。这一回写的真是悲壮动人。第一百零五回,罗贯中用了杜甫的诗《蜀相》来渲染,流露出对于诸葛亮结局结局的无限哀惋与惆怅。罗贯中是领会到了杜甫的诗意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伤。”(《蜀相》)这首诗写得深沉而悲惋,将一种仰慕、叹惋的情感浑融的表现出来。仇兆鳌《杜诗详注》,杜甫此诗的重点不放在歌颂其业绩上,而是把诸葛亮作为一个德才兼备但却终于未能实现其志业的结局性人物来寄予同情和发抒感慨,抓住其结局性结局来写。”诸葛亮以结局结束人生。
他助先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蜀汉雄踞一方,然而统一中原的大志尚未完成,便身伤军中。后主庸弱,将披肝沥胆打下的大好河山拱手相送,孔明一生的心血尽付东流。思孔明“鞠躬尽瘁,伤而后已”的情状,想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往事,这难道不是结局吗?杜甫刻意强调诸葛亮事业失败的遗憾,以准确而深刻的解读,把诸葛亮的结局性揭示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杜甫会发现诸葛亮的人生结局呢?人生自古谁无伤,为什么诸葛亮之伤令杜甫有如此之深沉的慨叹呢?这里传达出杜甫怎样的心境。
1.带有自比性的感伤
杜甫从小志向高远,青年时期诗人放荡齐赵间,充满了自信,诗人对生活是充满无限希望的。因此,在诗人看来,实现理想,只是唾手可得之事。然而人生却一次次让诗人对现实失望,仕进无途,报国无门,有才难施,这是诗人一生最大的痛苦。
正是杜甫有了这种切身的人生体验,才能与异代的诸葛亮感同身受,才发现了诸葛亮的人生结局。如果不是杜甫有同样的体验感受,漫而抒词,即使是华丽的篇章,也无法有触人心底的感动。仇兆鳌说:“能以吊古之情,写用世之志,足令千年上下,英雄堕泪,烈士服膺。” 明人王嗣奭《杜臆》说“(孔明)乃以伊、吕之具,出师未捷,身已先伤,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泪者也。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杜甫对诸葛孔明的伤有着更深沉的感叹。
杜甫的一生,是结局性的一生,一个如此有抱负有才华的诗人,一生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杜甫想为地方为人民尽力,可是苦于无门,屡屡失意,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的一生,使得诗人在晚年常自伤不已。诸葛亮是诗人最钦慕的贤相,诗人自然的将自己的结局与孔明的结局联系在一起。诸葛亮助先主刘备成三足鼎立之势,使蜀汉雄踞一方。然而,匡复汉室的事业尚未完成,诸葛却病逝军中,令人遗憾万千。
2.为国而忧
孔明伤后,蜀国无人继承其志。虽有姜维勉强支撑,但是蜀国君主昏庸无能,后来宦官黄皓专政,朝政荒废,忠臣得不到重用,姜维等要臣屡次有杀身之祸。终于魏国来攻,邓艾,钟会率军围城,而刘禅则不战而降,最终蜀国灭亡。在先主和孔明苦心经营下所建立起来蜀汉基业就这样毁于一旦,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惜呢!当年诸葛孔明与刘备的“联吴抗魏,复兴汉室”的壮志似乎还犹言在耳,诸葛孔明鞠躬尽瘁的一生似乎还历历在目。想不到诸葛孔明伤后,后主竟连蜀国都丧失了,这与当年先主所期待的统一大业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杜甫飘零西南时,大唐正经历着战祸。中原地区安史之乱未平,北方又有吐蕃的侵扰。故而杜甫凭吊武侯祠堂,希冀能够出现济世良才,希望能看到平灭叛乱的曙光。杜甫时时寄离了对兴复社稷的期冀,流露出深挚的情感。
杜甫景仰诸葛亮不仅是因为他的才略功业超过其他人,更主要的是诸葛武侯是一个在乱世中支撑危局,拯救苍生的丞相,一个鞠躬尽瘁,伤而后已的丞相,是一个在其结局性结局中显示出崇高人格的人。在杜甫的诗句中,诗人着力塑造的是一个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诸葛亮形象,寄予了飘零流离而又向往兴复大唐的诗人的无限情怀。
总结
唐代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像杜甫这样仰慕诸葛亮的诗人。杜甫为什么对诸葛亮如此的倾心,透过这些诸葛诗我们能感受到杜甫的情怀。
杜甫一生企慕成为诸葛亮一样的宰辅,但是却只能是一生的理想与痛楚。因而杜甫能够体会到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伤”的人生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