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这是毛领导的一首诗,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的确,江山多娇,让无数的潇洒人物如同飞蛾扑火,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争夺她。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当中,自商周以来,中原大地上经历了许多次的分裂和融合,例如春秋争霸、秦统一、汉末争霸、魏晋分裂时期等。
其中,魏晋时期是一个特别的时期,那期间诞生了一个短暂一统的地方——西晋,也诞生了在乱世中却能够偏安百年的地方——东晋。
要知道,古代的乱世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方能够独善其身,时代的洪流势不可挡,会将他们全部卷入了战争当中。那么问题来了,东晋为何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偏安百年呢?
一、“昙花一现”的西晋
探究这个问题,先要了解的是东晋的前身西晋,两个地方密不可分,后来东晋在江左偏安百年最主要的原因是受西晋的影响造成的。
1、三国归晋
汉末,群雄争霸,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中也写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仅写出了汉末分裂到西晋的原因,还写出了我们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由分裂到一统,再到分裂的循环。
换句话说,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西晋恰好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此外,西晋的建立基于曹魏,始于蜀汉,故有人戏称:“曹操劳累一生,最后却为司马家做了嫁衣。”
那时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魏国后来直接灭了蜀国,而西晋直接篡取了其胜利果实,后来北方经济恢复速度比南方快,西晋国力愈发的强盛,实力一举超过了东吴,最终伐吴统天下。
自此,三国归晋。
2、西晋:短暂的一统
西晋的统一不仅有魏国皇帝离去太早而继任者年幼让司马家掌握大权的偶然性,还有时代的必然性,其只不过刚好处在时代的洪流下,顺应人民的愿望发展罢了,没有人能够阻挡这种统一的潮流。
因此这种统一非常的脆弱,即短短51年西晋便走向了灭亡,若不算中途伐吴,仅有37年的统一时间,如同真正的“昙花一现”。
西晋来位不正,导致本身政权“先天不足”,通过心知肚明‘禅让’的利益交换方式取得皇位,使得谋朝篡位的弊端凸显,这样的政权不但没有百姓的支持,也没有政治基础,一般不能维持长久的统治。
更何况,司马家篡取了曹操的天下,他们却没有其治世的才能。
据《资治通鉴·晋纪》中记载:“(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后父杨骏及弟珧、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皇帝昏庸腐败、奢侈靡乱,其耽于享乐不理朝政的情况导致了外戚干政、贾后专权,后来“八王之乱”的局面出现,由此西晋开始走向衰弱、逐渐消亡。
二、神奇的东晋
1、外部:乱斗频繁
西晋进入“八王之乱”的内乱之际,这让一直被三国时期的诸侯压制的北方游牧民族看到了希望,趁此机会他们不断向中原推进,之后差点让汉族灭亡的“五胡乱华”事情由此拉开序幕。
《晋书》中曾描述当时一起场景:“戎翟及于我们,宗庙焚为灰烬,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可见乱世的可怕。
此时,西晋为了平息内乱无力阻止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联盟的侵略,很快他们便失去了北方疆域的控制。
当时羯族首领石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侵犯、害人、等的残暴行为令人发指,甚至他们吃人,将汉人视为可食用的“两脚羊”。
据《晋书•石虎传》记载:“(石)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面对残酷的外族侵略,早就察觉不对的西晋朝廷为此决定“衣冠南渡”保留实力,他们一路南下迁移退居到了江南地区,也保留了汉人的火种,这便是东晋的由来。
此地和北方有一个天然的屏障——长江,直接阻挡了“五胡”的追击步伐,为东晋偏安一隅的和平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随着“敌人”西晋的灭亡,“五胡”之间的信任危机爆发,他们本就脆弱的联盟直接瓦解,开始在北方争夺自己的利益,无暇顾忌此刻鞭长莫及的东晋。
直到前秦氐族人苻坚的出现打破了北方混战的局面,其继位后,对内变化新规,对外常年征战,最终成功的一统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北方一统后,野心勃勃的苻坚没有满足,他将目光放到了歌舞升平的东晋身上。
于是他亲自率领112万大军直接剑指南方欲统一南北,而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至此一场实力悬殊的“淝水之战”打响了。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东晋竟然以少胜多的打赢了前秦,这场胜利直接将北方打散重新回到群雄割据、各国林立的局面,也让北方敌对势力看到了东晋的实力,遏制了他们南下的野心,此后南北双方保持者一种各不干扰、心照不宣的默契。
2、内部:畸形平衡
外部的威胁暂时没有了,那么内部呢?为何却“龟缩”在一隅呢?
首先,东晋的皇权是畸形的,最初东晋的建立离不开当时的世家“琅琊王氏”的支持,彼时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提出与世家共同治理地方的论调,其中流传甚广的一句歌谣便有“王与马,共天下”。
据《晋书•王敦传》记载:“ 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又大起营府,侵人田宅,发掘古墓,剽掠市道,士庶解体,咸知其祸败焉”,可见王家权倾朝野后不断掠夺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
这时门阀世家的权势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除了琳琅王氏之外,东晋的皇室还和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这三个世家相继共同治理天下,这便是东晋独属的门阀政治,哪怕东晋统治者想要北伐,若世家不同意也是白费功夫罢了。
其次,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其政治也延续西晋,换句话说,其政治来自被篡权的曹魏。
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威,犹有乡论余风。”可见,最初采用九品中正制是为了选拔人才。
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野上下贪污腐败之风盛行,九品中正制更是彻底成为了世家大族谋求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东晋甚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奇特现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外加西晋当初为了笼络世家获得政治支持,统治者给予了他们很多特权,例如军权,东晋然也不例外,更加地放纵世家。
此刻东晋上层几乎被“主和派”世家把持,腐朽而只顾眼前利益的世家门阀只想维持自己的地位,自然不同意“主战派”的建议北伐。
最后,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东晋的统治者试图任用亲信取代世家,毫无疑问都失败了。
例如,《晋书》中记载:“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可见皇室和世家争斗反而让百姓受苦,最后为了地方安定,统治者决定维持和世家大族之间的联系。
渐渐的,东晋内部的皇帝和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保持着二者之间的平衡,习惯安于现状、不想改变,还衍生出来一种偏安思维,慢慢的这种思想主导了东晋朝廷,让他们偏安江左的同时失去了北伐之心。
三、结束语
“三国耗尽英雄气,两晋鼠辈代代出”,这正是两晋的真实写照。西晋消亡,继承了其一切的东晋虽然成立但没有崛起,只是在江左偏安一隅,醉生梦伤。
究其原因离不开西晋的影响。其一是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懦弱心理,加上延续了西晋的内部制度畸形制度却恰好能够维持皇权与相权(门阀)之间的平衡,让东晋国内不想北伐反而弥漫着偏安江左的思想。
其二是自西晋灭亡后,北方环境混乱,各族战争不断自顾不暇,再加上长江的天堑和“淝水之战”的顾虑,阻碍了他们南下征战步伐,使得东晋能够在江左地区偏安百年。
参考文献
《东晋的偏安》
《东晋偏安百年的原因》
《我们古代史从三国到西晋》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