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背我800步,保你江山800年。
这个桥段,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只要有人问起,大周江山为啥能传800年,就会有人把这个故事拿出来调侃。
不过,故事毕竟是故事,历史上的姜子牙,不是什么大罗神仙,他只是凡人一个,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也只是起到了一个军师的作用。
推翻殷商,只是大周事业迈出的第一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们,那就是如何消灭残余势力,巩固大周江山的稳定。
扛起这个重任的,不是武王姬发,也不是尚父姜子牙,而是周公旦。
周公旦是武王姬发的弟弟,当年曾经一起到朝歌城去营救父亲姬昌,在那里,他们亲眼目睹了纣王的残暴,回来后,便和父亲一起开启了翦商大业。
周公旦明白,论能力,论胆识,自己都不如哥哥姬发,因此,他默默地站到了哥哥的身后,充当哥哥的文胆,所有的战斗檄文,都是出自周公旦之手。
比如在牧野大战中,最著名的《牧誓》就是周公旦所写。
大周刚刚建立2年,武王姬发就去世了,此时,大周并未实现完全统治,东方的夷人不服管教,殷商的旧民蠢蠢欲动。
终于,三监之乱爆发,是周公旦扛住所有压力,剿灭了叛乱,并顺势收复了50多个小国,包括东部到海的东夷和淮夷。
国家安定之后,周公旦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叛乱?如何才能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叛乱”。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周公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进行思想教育,彻底扭转他们的观念。
于是,周公制作了一套“礼乐制度”,详细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不是一套法律,而是一套道德系统。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他就相当于我们电脑的操作系统,开机就是桌面,鼠标双击你一下,你就要自动打开,没有人会去问为什么,你只需要执行就行。
正是这套“礼乐制度”,保证了大周江山的800年国祚!
心灵导师,他是武王姬发背后的男人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武王姬发率领800诸侯对战纣王70万大军,最终纣王溃败,自焚于鹿台。
周公旦陪着姬发走进朝歌城,这是他们第二次踏入这座城。
为了安抚城内的百姓,周公旦挥动大笔,历数纣王的种种暴行,并公之于众。释放出被纣王关押的微子,箕子,以收买人心。
本着“灭国不绝祀”的道义,姬发把朝歌城留给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封地,以供奉殷商列祖列宗。为了防止武庚作乱,他特意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留了下来,以监督武庚。
回到西岐的姬发,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即便是勉强睡下,也会在噩梦中惊醒。
姬发始终不能忘记,他们原本只是商朝的“小邦周”,推翻强大的商王朝,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他做到了,但是,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小周朝实在是太弱小了,随时都有可能被商朝的残余势力给反噬,他屁股下面的江山,坐得非常发烫。
每当他从噩梦中惊醒,他都会第一时间让人去把周公旦给找过来,在他心里,周公旦就是他的心灵导师。
周公旦告诉武王:“上天保佑的是有德之君,纣王失德,才会被上天抛弃,我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你只要保持自己有德,上天一定会庇佑我们的”。
每天早晨,在听完周公旦的鼓励之后,武王姬发才有了一天的工作动力。
望着哥哥的背影,周公旦明白,同样作为文王的儿子,他必须要维护好哥哥的君主形象,而他自己,只能做哥哥背后的男人。
剿灭叛乱,他是大周江山的守护神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才10岁,虽然继位为王,但是却没有任何的管理能力,周公主动扛起责任,代行摄政。
可是,叛乱还是发生了,而且,是自己家人叛乱。
听说周公代行摄政,管叔不乐意了,论年龄,自己在周公之上,凭什么让周公摄政,把自己放在外面,当一个所谓的“监督者”。
于是,管叔联合蔡叔,霍叔,以及殷商武庚,还有东夷各个部落首领,浩浩荡荡的就杀向了西岐。
这是大周江山最危险的时刻,如果叛乱成功,天下将会再次分崩离析。
周公旦没有慌乱,他镇定的指挥军队,并再次发挥他的特长,写下《大诰》,统一思想,提高战斗士气,告诉他们,我们是为正义而战,必将胜利。
最终,管叔在战斗中死去,武庚被周公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悬崖勒马,及时回头,被免于处罚。
趁着军威正胜,周公马不停蹄,直捣东南,收复了东方50多个小国。至此,大周才正式完成了对商王朝的替代。
在三监之乱之前,周公就已经考察了一个新地址,准备营建成都城,就是现在的“洛阳”。
三监之乱后,周公加紧建设,同时把朝歌城里的殷商遗民,统统迁移到了洛阳。并在洛阳城周围设立了“成周八师”,对这些殷商遗民进行严密的监视。
收编了以前殷商的军队,把他们编为“殷八师”,同时新建了“西六师”,作为大周王朝的主力部队。
“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这三支军事力量,合起来一共超过了十万人,他们成为大周江山的有力保障。
周公又把自己的弟弟康叔派到朝歌城,在那里新建了“卫国”,把纣王的哥哥微子派到了商朝故都,新建了“宋国”。
江山初步稳固,周公求贤若渴,经常是正吃饭呢,有人求见,他赶紧把饭吐出来,出来接见,正洗头发呢,有人求见,他赶紧握着头发去接见。
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制作周礼,他是儒家思想的祖师爷
周公旦明白,要想大周江山稳固,武力镇压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制作一整套的社会价值观系统,让人们从思想上接受大周朝的统治。
为此,周公特意做了一套“宗法制”和“礼法制”。
“宗法制”,核心内容就是分封制,继承制,尊卑制。
分封制,是大周朝的基本盘。
周天子把地盘分给自己的儿子们当诸侯,诸侯把自己的地盘分封给儿子们当卿,卿把自己的地盘分封给儿子们当士。
层层分封,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一样,布满全身各处,每一块分封地相对独立,但又都是大周朝肌肤中的一部分。
相对于后来的郡县制而言,皇帝是唯一的老板,即便位列宰相,也是为皇帝打工。但是,分封制下,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卿,士都拥有大周集团的股票,只要大周不“退市”,他们就能永远拿分红。
有人说,分封制不心想啊,商朝也有分封,周不就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嘛,不是照样造反了吗?
别着急,还有尊卑制。
尊卑制,是大周朝的紧箍咒。
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种三纲五常的观念,其实就是周公旦一手制定出来的。
天子用什么样的器物,穿什么样的衣服,用什么样的马车,掌握多少军队,这都是有规定的,天子用的东西,诸侯不能用,诸侯用的东西,卿不能用。
周公旦给每一类人,都赋予了一定的身份,这种身份是固定的,世代相传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打破这种身份,自然也不会想到去替代天子。
那么,天子有很多儿子,江山传给谁才好,会不会“九子夺嫡”呢?
不用怕,周公旦制定了继承制。
继承制,是大周朝的稳定器。
周公旦规定,王后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其他妃子们所生的儿子为庶子。在继承江山的时候,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称为“大宗”,其他儿子们,统统去封地当诸侯,称为“小宗”。
同理,诸侯的夫人们生的儿子为嫡子,其他小妾们生的儿子为庶子,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诸侯的资格,其他儿子们只能去封地当“卿”。
这样,就避免了出现争抢王位的现象。
以上的“宗法制”,是老姬家内部的操作系统,约束的是贵族之间的行为,避免出现“内乱”。
而“礼法制”约束的就是普通百姓。
不过,周公这套理论,也仅仅是维持了200多年,自从周幽王废嫡立庶,引发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后,这套系统,就崩溃了。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们虽然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是,基本的规矩还是遵守的,更何况,还有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个霸主为周天子撑场面。所以,大周江山还能往前滑行。
战国时期,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战国七雄兵强马壮,称王的称王,称帝的称帝,无论是地盘还是实力,早在周王之上,之所以没有灭他,是因为没空,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直到公元前256年,秦国为了一统中原,需要用九鼎来证明合法性,才灭了东周,结束了大周朝800年的江山。
周公旦这个人,确实是被低估了,大周江山800年,他才是真正的“总设计师”。可惜,很少有人主动提及他,被掩盖在了武王姬发和姜子牙的光辉之下。
不过,这也许正是周公的愿望吧,一辈子做哥哥背后的男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历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