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23年以来最受关注的产业政策方向无疑是数字经济,而5G基站正是最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了超过234万个5G基站,5G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了5.75亿用户。下一步的重点是保持5G良好发展势头,具体举措用三个字概括:建、用、研。其中,“建”就是多建基站,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今年将超过290万个基站。
对此,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今年会就5G建设下一步发展、电动自行车充换电等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深化“一张图”规划5G站址
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质量领先的光纤网络和移动宽带网络,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偏远落后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这均为中国中长期数字化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
不过,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表示,目前5G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5G建设以来,各地已基本将5G站址纳入通信专项规划,但在同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还有差距。这是因为部分地区未将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仅以文本形式公示印发,通信基站规划无法与地方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数据交汇,且不能与地方规划同步修编,资源共享难度大。同时,通信基站多为地上或建筑附着物,分布分散、权属关系复杂,未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导致基站稳定性不足。
另一方面,虽然各地、各行业在积极推动跨行业资源利用,但由于缺乏协同规划、设计标准差异大、电力容量不足、产权情况复杂等问题,导致资源共享难度大、利用率偏低,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张志勇表示,我国通信站址规模巨大,仅中国铁塔就拥有站址资源210万座,遍布全国各地;但总体利用广度、深度还不够,各地、各行业还在大量新建杆塔资源,导致“多塔林立、多杆林立”,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美观。
因此,张志勇建议,在新建项目和修编控制性规划时落实地块内的通信基础设施,将通信站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管控,提升站址稳定性,确保网络覆盖质量。同时,针对规划矛盾冲突的问题建议规划部门建立健全跨行业规划协调机制。二是加强跨行业衔接协同。市政交通、电力、铁路等行业充分考虑通信基站的物理位置、挂载能力、用电需求等,共同做好跨行业共建共享规划,推动与基站建设规划的衔接协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提升建设效率与效益,最大化节约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多功能智慧杆塔,满足各行业资源使用需求。
此外,张志勇还建议,发挥通信站址“点多面广、站高望远、配套齐全”的资源优势,按照“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独建”的原则,深化资源跨界共享,特别是盘活存量站址资源价值,变“通信塔”为“数字塔”,变“通信机房”为“数据机房”,助力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鼓励企业加快电动自行车网络建设
实现居民平价充电、换电
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张志勇还提出《关于大力推进电动自行车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建议》。
目前,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经济、环保等优势逐步获得消费者青睐,保有量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4亿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出行方式的重要选择。有关部门也就电动自行车问题相继出台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安委会2022年8月16日印发了《加强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方案》。各地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维修、改装、停放、充电行为。
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充电慢、充电不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火灾等各类事故持续攀升,特别是“人车同屋、人电同屋”造成的安全隐患尤为突出。张志勇表示,经过调研,目前各地在推动智能充换电设施建设和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智能充换电设施未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施建设缺少相应的报建报批流程,建设和引电难度大、成本高,智能充换电设施尚未形成网络化效应;二是选址难、入场难、电费高问题突出。业主、物业往往收取高额场地租金、转供电费用,企业运营成本远高于设备折旧成本,从而推高了百姓使用成本。三是行业监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智能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标准、规范尚不完备,运营企业良莠不齐,在设施运行、平台建设、运输存储、技术规范、运营维护等方面差异很大,且缺乏统一监管;四是居民使用习惯仍有待培养,各地虽已对楼道充电、飞线充电、居家充电等违规充电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但这些显现仍普遍存在。
因此,张志勇表示,为更好满足人民出行需求,消除安全风险,建议:将智能充换电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范畴,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简化报批报装审批流程,开放市政、绿化、街道等公共空间,加强统筹规划,优化网络布局。出台或修订有关建设标准,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居民小区时,必须规划出一定数量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地点,并部署智能充换电设施,解决居民无处充电难题。
二是完善强化行业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电动自行车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智慧充换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运营规范,推进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明确运营企业资质和行业标准,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监管平台,将各运营企业充换电运营平台统一接入政府监管平台,确保建设、运营质量。
三是加大财政等政策支持。推动各级政府参照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纳入“新基建”范畴,对智能充换电建设运营企业给予建设和运营专项补贴,将引电纳入直供电范畴,优化税率适用标准,降低企业的建设运营成本,鼓励企业加快网络建设,实现居民平价充电、换电。
四是积极引导居民使用智能充换电设施。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加强安全宣传,引导市民关注智能充换电的安全性、便利性,使得智能充换电解决“充电难、充电慢、充电不安全”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孔学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