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半仙刘伯温,朱元璋称为张良,为何名列36功臣之末?他被毒死的吗

半仙刘伯温,朱元璋称为张良,为何名列36功臣之末?他被毒死的吗

刘伯温

刘基是明朝开国元勋,民间都喜欢叫刘伯温,称他是神仙。

故此,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是个有文化的人,元朝的进士出身,曾任元朝政府江西高安县丞,精通天文、兵法、数理,对文学这一块更精通,和宋濂、高启一起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但据说他开窍晚,太刚直,少变通,所以一直到1360年,才跟了朱元璋,而且是被朱元璋请出山的。

而这时,朱元璋已攻下了应天(今南京)三年多了。

但自从有了刘伯温的加入,朱元璋便如虎添翼了。

有才就是有才,金子就是金子。

平定南方吴王张士诚、汉王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他都出了奇谋。

1368年,明朝建立了,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史令这官职其实没多大前途,只不过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等事务。

不过御史中丞这职务可不得了,是御史台长官。御史台是干啥的?中央监察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

此后,刘伯温又献出多项安邦大计。

诸如请朱元璋施德政,又如建议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度,又如帮大明制定了《大明律》。

故此,朱元璋才会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何为子房?张良也。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一共封了36位,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2位。

刘伯温被封为三等爵位——伯爵,为诚意伯。

朱元璋

这封爵高吗?

在古代爵位中,王爵最高,其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明朝立国后,朱元璋只封子孙为王,公爵则是臣子最高爵位,分别是李善长、徐达、邓愈、冯胜、李文忠、常茂六位;侯爵则有28位,都是驰骋疆场的武将,主要有汤和、廖永忠等人;伯爵则只有两位,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伯温。

再从待遇上来分析一下,在六位公爵中,李善长的俸禄为4000石,徐达为5000石,其他各公都是3000石,28位侯爵中,俸禄最高者达1500石,最低的也有900石,即使是伯,汪广洋还有360石,而刘伯温仅有240石。

由此可见,在36位功臣中,刘伯温的封爵是最低的,而且这个爵位是不可以世袭的。

为什么封爵如此之低?

其一,追随朱元璋的时间较晚;其二,曾为元朝旧臣;其三,为浙东派,而朱元璋的嫡系是淮西派;其四秉性刚直。

更奇怪的是,在封爵的次年,刘伯温就被赐归了,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也就是早在1371年,刘伯温就退休了,这一年刘伯温整60岁,还不算老。

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李善长被视为萧何,刘伯温被视为张良。

二人本可同为朱元璋臂膀,共同建设新王朝,为何刘伯温选择隐退,而朱元璋又怎么会同意刘伯温退休?

李善长

除了以上四点原因之外,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第一功臣李善长的排挤。

一开始,李善长和刘伯温关系还是不错的,但因为一件事闹僵了。

在刘伯温任御史中丞时,中书省都事李彬贪赃枉法被弹劾,而李彬则是李善长的亲信,于是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放李彬一马。但刘伯温却没有买李善长的账,而是将李彬的罪行上报给了朱元璋,最终导致李彬被斩。

之后,李刘二人彻底决裂,而刘伯温只好以身体有恙为由辞职回家了。

故此有人认为刘伯温太刚直,不知变通。

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刘伯温太刚直,不知变通,从而又得罪了朱元璋,只能提前退休了。

诸如朱元璋曾想免去李善长的丞相之位,刘伯温却劝说道:“丞相虽然这次有过失,但他是开国元勋有大功劳,在朝中威望也很高,能调和朝中百官,还是不要免去他的职务吧!”

朱元璋笑着说:“李善长三番两次弹劾你,你还为他求情,我看这个丞相还是你来吧!”

刘伯温则推辞道:“我怎么行,丞相好比房屋的顶梁柱,必须要用粗壮结实的好木,我乃是细木,如果用我房屋就会立即坍塌啊。”

后来,朱元璋又试探性地问了刘伯温三个备选大臣,他们分别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

但却都被刘伯温否定了:“杨宪虽然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汪广洋不论是才识还是度量,连杨宪都不如;尽管胡惟庸有才有量,但他野心太大,日后难以驾驭。”

朱元璋又老话重提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再次谢绝道:“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

就这样,刘伯温违了圣意,得罪了朱元璋,只能退隐乡野了。

其实,所谓的刚直却应该正是刘伯温的智慧之处。

其一,和李善长闹僵,才可以避免结党嫌疑,才可以显示自己对皇帝的忠心,从而让皇帝更放心。

其二,皇帝所提丞相人选中,和刘伯温关系有亲有疏,有敌有友,但刘伯温一概否决,更以肯定自己的对手李善长的方式来显示刚直,进而显示自己的公私分明。

其三,皇帝的用心早已被他看透。

朱元璋的猜忌心太重,早就对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心怀戒心,所以他才想提拔浙东派的首领刘伯温来和淮西派抗衡,从而实现其制衡臣子的目的。

而刘伯温也早已看出来朱元璋最终是要取消相权的,因此,这个丞相之位看似风光,其实危机四伏。

因此,这趟浑水他趟不得,及时抽身,功成身退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因此,皇帝的心思,他懂。他的心思,其实皇帝也懂。但两个人都装不懂。

后来,一切如刘伯温所料。

杨宪,1369年任左丞(明初丞相副手,相当于副丞相),1370年被朱元璋斩杀。

汪广洋,1370年任右丞,1371年任右丞相,后贬谪,1377年再任右丞相,1379年被朱元璋赐死。

胡惟庸,1371年任左丞,1373年任右丞相,1377年任左丞相,1380年被朱元璋处死。

李善长,1370年任左丞相,1390年被朱元璋处死。

胡惟庸

而刘伯温在1371年回到老家后,就开始“闭关”,据悉,当地知县几次求见,刘伯温都给他吃了闭门羹,后来知县化妆成老百姓才见到他。

但即使刘伯温如此慎言谨行,依然遭遇致命危机。

陷害他的人是胡惟庸。

胡惟庸是如此诬陷的:刘伯温想在谈洋建墓,而谈洋是一个很有王气的地方,当地百姓不肯,刘伯温便提出设巡检司的办法驱赶当地住户,因而激起百姓作乱。

朱元璋得到汇报后大怒,下令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再等下一步发落。

刘伯温见状,赶紧从乡下赶回京城,向朱元璋解释,并且留在了京城,以便让朱元璋安心。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三月下旬,刘伯温病情加重,已经无法自由活动,朱元璋终于同意他的返乡请求。

在长子刘琏的陪伴下,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刘伯温自京师动身返乡。到家不久,即病重而亡,时年65岁。

对刘伯温的死,后世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为被胡惟毒死;其二为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其三是正常死亡即病故。

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迷雾,还是来自朱元璋的说辞。

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后,为了使胡惟庸更臭,朱元璋便给胡惟庸再加上了一条罪状,即下毒毒死了刘伯温。

胡惟庸在正月下旬奉皇命带御医为刘基看病,如果在此时下毒,是否太过于明目张胆?而刘伯温是在四月中旬才去世的,两者时间已相距近3月时间。何种毒药如此慢性?

故此,前两种说法实不可信。

盖棺论定,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是:

(刘伯温)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故此,刘伯温实为善终,在刀斧丛中,智者终得全身而退。

而其身后的评价和待遇更是是逐渐高涨,备享尊崇。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加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伯温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也就在这一年,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袭封为伯爵。

刘伯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彬,丞相,张良,朱元璋,汪广洋,爵位,李善长,侯爵,刘伯温,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彬,丞相,张良,朱元璋,汪广洋,爵位,李善长,侯爵,刘伯温,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彬,丞相,张良,朱元璋,汪广洋,爵位,李善长,侯爵,刘伯温,功臣,观点评论,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