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看来属于女子专利的簪花习俗其实早在封建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簪花的习俗不限制男女,甚至在唐宋时期,男子簪花要远远比女性更多。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曾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而在宋代,男子簪花的习俗更是达到了顶峰,宋代男子簪花习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诗经》中就早已有了对花卉寓意的表达并以此来形容自己。在古人们看来,花朵本身具有着美好的象征,在人们看来,簪花不仅仅是因为花朵本身的艳丽婀娜,更是代表了一种吉祥的寓意,因而被人们争相插戴。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更多的是源自唐代重阳节男子簪花的习俗以及宫廷娱乐活动中男子簪花的继承和发展。最早记载男子簪花的史实在唐代欧阳询的《艺文类聚》中可见:“含超潘陆,双鬓向光,风流已绝,九梁插花,步摇为古,高楼怀怨。”其意思就是南北朝时期的美男子潘安和陆远等人,喜好在朝冠上插花,从而走路时颤颤巍巍,十分风流,因而被当时的女子们所倾心。
一.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的发展及在宴饮活动中的地位
1.宋代男子簪花文化的发展
上文提到宋代簪花源自唐代,而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与没落实际上就是政治上潜在的影响,封建时期统治阶级某些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行为往往会深刻的影响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尤其是皇帝个人的喜好对百姓的影响更为深刻。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书法字体喜好飞白,也就导致即便是边陲之地的小孩都在练习飞白字体。簪花习俗就是被统治阶级赋予了新的内涵,象征着功名与荣誉。其中有很多相关的故事就比如赐宴折花和及第游杏园。
唐代继承隋朝科举制度并加以发展,为平民阶层提供了晋升的可能性,而科举制度中就有着对于及第进士,皇帝会特赐一朵花来奖励士子们及第。同样的,皇帝也会在特殊的节日或者日常生活中对官员,文人等赐花,这对于被赏赐的人以及他的家族都有着极高的荣誉。
在《开元天宝遗事》中的《游盖飘青云》曾记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其大致意思就是学士苏颋陪皇帝游园,作了一首诗,从而被皇帝赞扬,因而皇帝亲自为苏颋簪花,这让当时的人们感觉到这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到了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以及社会的进步,文人士子地位空前提高,士子们簪花被看作重性情而不拘小节,通过簪花表达自己狂放不羁与众不同的性格,簪花的习俗就因此进一步被发扬。每逢士子及第皇帝便会赐花赏赐,或者宫内重大节日典礼皇帝也会赐花给官员甚至是亲自簪花与官员进行互动,这就使得宫廷文化中君臣簪花同乐的制度不断发展起来。
而受到宫廷影响,民间对于花的喜爱也是与日俱增,在宋代众多的诗词中男子簪花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叶梦得的《虞美人》:“应有海棠,犹记插花人。”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宋代男子簪花习俗非常普遍。
在宋代无论什么阶层,无论男女老少,簪花已成为常态。尤其到了南宋时期。关于皇帝赏赐花朵,官员簪花上朝的礼节也都有着明确的条文制度。
2.宋代簪花为何频繁出现在宴饮活动中
在宋代,男子簪花多与节日,庆典以及宴饮之时。首先在节日期间,男子簪花有着不同的花种,就比如在重阳节之时,男子会在头上插戴茱萸或者是菊花。由于簪花的习俗,以至于到了南宋时期,在都城临安甚至出现了花卉产业。
《西湖老人繁盛录》记载临安城百姓在端午时节插戴茉莉花的情形:“茉莉盛开城内外,扑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每妓需戴两三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买戴。”除了节日之外还有皇帝举办庆典,会有赏赐官员花朵,君臣共同簪花得场面出现。
宋代宴饮频繁,关于节日时准备宴饮得礼节纷繁复杂却又十分完善。《宋史》记载:“宴以礼成,宾以贤序《风》,《雅》之作,兹为盛焉。”凡国家盛典,或者外国使节来访,都要举办宴会。宴会之时男子簪花,而在宴饮游戏中时,男子簪花会使得整个宴会气氛更加热烈。
在宋代赐花簪花得宴饮活动主要有:春秋大宴,新科进士闻喜宴,圣杰庆寿宴,上巳重阳宴,赏花钓鱼宴,以及相关得文人士大夫得宴饮活动。其中很多都是朝廷官方进行举办,皇帝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在民间,文人之间举办得宴饮活动并无官方一般有着严格得流程,以及要求。从辛弃疾的《定风波·施枢密席上赋》中:“春到蓬壶特地晴。神仙队里相公行。翠玉相挨呼小字。须记。笑簪花底是飞琼。”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宴饮活动多是文人士子宴会之时随性之举,也表明了,民间宴饮簪花的广泛流行和分为之浓厚。
二.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的影响
1.男子簪花对于文学题材的影响深远
由于宋代男子簪花之分日盛,也被统治者所重视,簪花作为一个新的意象,极大的吸引了文人士子的注意,因而广泛出现在各种文学题材之中。簪花作为文学中的一个新气象,为宋代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文人士子借其抒发志向,表达思想和对人生境界的领悟等等。簪花的习俗就好比一种新鲜的思想,迅速席卷了旧有的思想。
在众多簪花相关的诗词中大致分为四种,其一是以簪花抒发自身安逸闲适的情怀,表达自己怡然自乐,豁达开朗的洒脱形象。其二是借簪花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叹,宋代重文轻武,寒门士子崛起,但是,看似风光无限,然而仕途哪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居无定所,升迁无望,宦海沉浮仍旧是众多官员自身的写照。
如赵时韶的《庚辰春疥西峰壁》:“三五年时折桂来,也曾班底戴花回。而今四十还流落,却被人呼老秀才。”其三就是借簪花表达喜悦之情,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后,簪花更是成为赐宴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在重大场合中簪花能够为原本严肃呆板的氛围中增加一些活跃的氛围。其四就是借簪花追忆故友,和表达送别时不舍之情。
簪花是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态化的现象,但在进入诗词后却成为一种新鲜的意象。簪花本身作为宋词中一种独特意象就是源于它本身具有的礼节性,在宋以前,簪花只是节日时的一种风俗,而到了宋代,簪花成为正规的朝廷礼仪制度。
民间生活文化与政治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朝廷的簪花礼仪向下传递给了社会,随后就会成为一种全民性的簪花活动。簪花是一种动作化的意象,具有美的特点,而带入到诗歌中,就可以衍生出多元的意义,就比如簪花的美可以是凄美,也可以是艳美,也可以借指友情之美等等。
2.对自身和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仅反应自身社会文化发展风气也会对周边的国家产生影响,所谓的文化软实力便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周边国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其先进性和独特性,周边国家会在不知不觉中去学习这些文化。
在宋代时期,周围存在着辽,金,大理等诸多少数民族国家,这些少数民族国家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很多落后的游牧文化,而中原的农耕文化对于游牧文化有着天然的冲击力,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
少数民族国家会天然的向中原文化看齐,最为显著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建国,而后逐渐汉化的例子。在《宋史·莫濛传》中记载莫濛作为使节参与金庭贺旦:“金庭锡宴,濛以本朝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遣人趣赴,濛坚执不从,竟不能夺。”从中可以看出就连金也受到宋代时期簪花礼仪制度习俗的影响。
除了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宋代簪花习俗也推动了本国花卉产业的发展,洛阳作为牡丹产地,其牡丹号称“号冠四海”,每年向京城进献牡丹。《铁围山丛谈》记载洛阳牡丹:“岁输花如租税”以至于在洛阳还有者极富盛名的万花会。
但是繁盛的同时也存在着危机,宋代建国前历经五代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等到宋朝建立,百姓极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但是面对周围国家尤其是北方的辽金,宋朝国力与之有这着差距,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减少恐慌,就利用各种措施粉饰太平,营造盛世假象,从而推动宋代奢靡之风为历代封建王朝之最。
而簪花作为极为广泛的民间风俗,自然就展现了与民同乐,粉饰太平的政治功能了,皇帝举办宴会,不仅仅耗子巨大,不同种类的簪花也要从各地进贡,其中的耗费更是巨大,奢侈之风一目了然。
三.结语
男子簪花成为宋代民俗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种广泛的,新兴的文化现象,簪花展现了它极具的力量,不仅仅是在百姓生活和朝廷政治中,更融入到宋代诗歌体系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诗歌意象。
簪花的出现体现了宋代人们审美观念发生的改变,簪花在宋代真真切切做到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完美融合,上至天子士大夫,下至市井百姓,簪花习俗彻彻底底融入到了宋代发展的每个角落,伴随着宋朝的发展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艺文类聚》
2、《开元天宝遗事》
3、《西湖老人繁盛录》
4、《宋史》
5、《宋史·莫濛传》
6、《铁围山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