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开国皇帝,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可以说是历代君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了,虽是农民出身,但他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其他君王,而他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他对贤才的渴求。
小时候的朱元璋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因为家中贫穷,小小年纪就要给地主放牛,去寺院做僧人,几乎要常年游离在外的朱元璋也经历了许多,他明白元朝才是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根本原因,想要改变当前局势的想法也更加强烈。凭借坚定的信念朱元璋打下了这片江山,而他能够成功也和他招贤纳才,重视贤臣是分不开的。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其实是一个十分多疑的皇帝,从登上皇位开始,就对这些帮他打下江山的功臣痛下杀手。但是在他还是吴王的时候是非常重视贤才的人,虽然朱元璋本身也是一个十分有谋略的人,但想要打下这片江山,仅有他一人是不够的,所以他对贤才是极度渴求的。
在元朝尚未覆灭的时候,朱元璋的势力成长速度惊人,元顺帝动起了招安的想法,于是就派出了张昶作为元朝使者前去招安。朱元璋初见张昶并不为所动,当和张昶多次接触后,朱元璋也有了一个想法。张昶的博学多才让朱元璋侧目,直呼这是个人才,朱元璋又动了招纳贤才的想法。张昶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来游说一趟,反而把自己搭进来了,劝降不成反而被招安,哪有这样的道理,但是朱元璋的势力早已超过了元朝,自己又怎么会是朱元璋的对手呢?权衡利弊之后,张昶无奈只能答应了。
得了贤才的朱元璋非常高兴,当即就授予了他参与政事的职位,几乎能和宰相比肩,可以说对他是非常看重了。入朝为官总要有一个态度,所以朱元璋交代的事,张昶都雷厉风行地完成了,朱元璋见他办事效率如此高也是十分满意,对他更加重用了。张昶为官期间虽然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但是却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十分喜爱穿破旧的衣服,坏了就缝缝补补打上补丁继续穿,效仿三国中的关羽。这样的习惯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出身农民的他觉得张昶的习惯非常的好,一定是个清官,想要大臣们效仿。
但是一向慧眼如炬的朱元璋这次可是看走了眼,虽然张昶表面上是在为朱元璋办事,但心里却总会想“若是我能回到元朝,也能拥有此等的富贵!”可见张昶是极其想要回到元朝的。张昶时常穿的旧衣服并不是因为自己清廉,而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时刻念着元朝,不能忘记自己真正效忠的人,在他心中是十分看不上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的,但是自己已经回不去元朝,那要怎么办呢?
张昶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抹黑朱元璋的形象,让他失去民心,这样说不定他还有回到元朝的机会。于是他开始暗中使人上书朱元璋,劝朱元璋身为皇帝,要懂得及时享乐。朱元璋头脑十分清醒,他意识到这是有人效仿赵高啊,想要让他走昏君的路,大怒之下直接将其烧毁。张昶见此计行不通,又想了一个办法,因为朱元璋刚刚开设明朝,各项立法尚不明确,这也给了他机会,他向朱元璋提议,要严刑厉法,重典治国,有意向把朱元璋变成昏君。但是朱元璋正是出身农家,他知道百姓的疾苦,所以张昶的提议也不了了之。
忠臣又怎会如此劝谏,张昶的行为还是引起了朱元璋的疑虑,而张昶两次设计不成,十分焦虑不安,很快就因为思虑过重病倒了。大臣杨宪前往探视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写有张昶心事的草稿,大惊失色,急忙进宫交到朱元璋手中。朱元璋看后当即大怒,张昶这等行为和通敌有什么区别,按照刑法是要被定位“叛敌罪”的,询问张昶,张昶的供述也只有“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字。朱元璋也想过打动张昶,将他放过,但是张昶心心念念的只有元朝,面对朱元璋的劝降更是说出“彼决意叛意,是不可赦。”此话一出,朱元璋彻底动怒,下令将张昶诛杀。
张昶其实很聪明,想要让朱元璋因名声不好,动摇根基,俗话说想要让他灭亡,就要先让他陷入疯狂,所以才有了这样两个计划。但是朱元璋能当上开国皇帝也代表了他绝不是个简单的角色。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却不贪图享乐,懂得民间疾苦的君王又如何能沦为昏君呢?张昶打的算盘也是白打了。其实早在张昶命人劝他享乐的时候,朱元璋身后的谋臣刘伯温就看出了有人想要朱元璋变为秦二世一样的存在。而在张昶提议严刑厉法的时候,刘伯温就明白了张昶心并不在明朝上,对朱元璋直言此人留不得“诚如圣见,必有使之亡者。”但是朱元璋虽然听懂刘伯温话语中的含义,却对张昶还是有几分信任的,所以并没对他动手,而是在抓到确凿的证据之后,才对他下手。
朱元璋本就是个多疑的人,经历张昶的这件事之后,心中难免有些后怕,为了防止有大臣在背后捅刀子,朱元璋在明朝的制度中特意设定了一些限制朝中大臣的机构,而明朝最具特色的机构锦衣卫也应势而生,可见当时的朱元璋也被张昶的这一系列操作吓怕了。仔细想想,张昶的行为似乎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忠臣不事二主”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元朝早已大势已去,张昶做的一切也不过是无用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