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一个历史小人物。默默无闻数百年后,近年来走红,被网友吹捧。一个人流芳百世,要么史书有记载(卫青),要么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薛仁贵)。毛文龙两者都没有,也没有毛文龙的考古发现,怎么就红了呢?
关于毛文龙在网上突然爆红,不外乎有如下两个原因:
毛文龙突然走红网络
其一,毛文龙不死,大明不会如此早亡
网友认为,毛文龙死后14年大明就亡了,此人不死,大明不会早亡。此言为何?因为有网友把1630年视作明朝败亡的分水岭。这一年,崇祯把袁崇焕杀了。袁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辽东战事无人可依,明朝灭亡确定无疑了。
为什么杀袁崇焕?因为1629年皇太极率军10万,避开宁远、锦州突袭北京,袁崇焕统领援军与后金激战……战役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极施反间计,使崇祯凌迟处死袁崇焕。当然,袁崇焕之死并非只因清兵的反间计。
清军兵临北京城下,使崇祯对袁崇焕失去信任:你说5年平辽,如今辽没平,清兵跑到我城门下了。为啥清兵突袭北京城?之前为啥必须走宁远、锦州而不敢冒进?说到底,是因为皮岛上有个毛文龙。
广宁众将
1、《明季北略》记载了毛文龙攻占皮岛的过程。当时,辽东巡抚王化贞招武将,武举出身的毛文龙应征成为练兵游击,2个月后王化贞派他去关外海岛招收兵勇。毛文龙在猪岛、广鹿岛、店岛等招收汉人兵勇,收复了鹿岛、长山岛等8个海岛。
在临近中朝边界处,有个叫“弥串堡”的海岛,清总兵佟养贞率千余人据守。7月的夜晚,毛文龙率97人登岛大战而夺下。王化贞闻捷报上奏,毛文龙被授官驻扎镇江。清兵5万大军来打他,镇江失守。毛文龙谋划攻占皮岛,召集兵勇,岛上民众达万余人。
毛文龙奉命去关外招收“亡命之徒”,拉起了一队人马,抢海岛,占地盘,惹得清兵用5万人来打他。败退后的毛文龙又占领皮岛,扩充到万余人。这个经历同其他将领抗清的不同是什么?
皮岛的位置
那就是:毛文龙是白手打天下的,靠自己的能力,从97人战弥串堡到皮岛拥有万余人,毛文龙确实是天生的军人。此后,“文龙居岛,联络朝鲜,招携辽庶,时以游兵出没海外,牵制清兵,使不得深入山海”。
2、因为有毛文龙在后方捣蛋,清兵被牵制,无法深入关内与明军作战,这就是毛文龙的最大作用。期间清兵也曾想招降他,毛文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骗来大量物资……
对于皮岛的作用,毛文龙有清醒认识:清兵进攻关内,陆路走镇静堡,守住广宁就可以。水路必走三岔河,我守在这里就能水上截击他们。这样,广宁安全,山海关也没危险。
毛文龙死后清兵杀入关内
事实证明,毛文龙在皮岛的牵制作用是巨大的,等于清兵的肚子上长了一颗瘤子,虽然不要命,时不时痛上两天也是受不了啊。而毛文龙死后3个月,清兵10万就杀到北京城下,满桂战死,袁崇焕被杀。
其二,袁崇焕不死,大明不会如此早亡
袁崇焕被崇祯处死,其罪之一就是擅杀大将。这里的大将自然指毛文龙。正二品的袁崇焕,矫诏杀死正一品毛文龙,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明史》记载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起因有二:
袁崇焕不死,大明不会如此早亡
1、毛文龙虽能牵制大清,但没有谋略,征战常失算。每年浪费军饷无数,贩卖禁运物资给清军。名义上驻兵援助朝鲜,实际“妄出边塞”,以变卖人参、布匹等发财为能事。
2、毛文龙被文官弹劾浪费军饷、滥杀俘虏,应该撤职,被兵部驳回。袁崇焕也曾请求派人清理毛文龙粮饷。毛文龙讨厌有文臣管自己,上书反驳。后来毛文龙拜访时,袁崇焕按宾客之礼迎接,毛文龙不谦让,袁崇焕就下了除掉毛文龙的决心。
袁崇焕死后边关无人可用
《明史》记述袁崇焕杀毛文龙列举的“12该杀”:不接受文官对军马钱粮核查的祖制;杀降假冒战功;饷银不发给士兵,只发3斗半米;部将千人冒称同姓,副将、走卒、轿夫穿官服;强娶民间女子;驱使难民盗窃人参;拜魏忠贤为父;设镇8年,不能收复一寸土地……
袁崇焕也意识到杀毛文龙不合规,他磕头面向京城:“今天杀毛文龙整顿军纪。将领中有和毛文龙一样的都要杀。我不能做到,皇上也像杀毛文龙一样杀我。”然后,取下尚方宝剑在帐前把毛文龙砍杀。
毛文龙的牵制作用是巨大的
袁崇焕此后上书崇祯:"毛文龙是大将,我不能擅杀,请皇上治罪。"崇祯怎么办?当时正是重用袁崇焕之时,只好默认,还下诏肯定他。先斩后奏,让皇帝吞下无法吐出的果子,袁崇焕的政治经验可以打零分了。
毛文龙死后3个月,清兵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驰援,见崇焕时提出“兵马疲惫,进城休息”,崇祯不同意(带边关重兵进皇城是几个意思)。此后清兵设离间计,加上谣言四起,“拥兵纵敌”的袁崇焕只能死了。
“拥兵纵敌”的袁崇焕只能死了
小人物就是这样改变大历史的:如果毛文龙在,清兵不会冒险杀到北京城下,就不会有袁崇焕千里驰援,就不会有袁崇焕被杀,广宁将士不会分崩离析……崇祯也不会被文臣、武将所抛弃,更不会在毛文龙死后14年就吊死在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