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中国是最高权力象征,在参加隆重的典礼上要穿龙袍,穿戴皇冠。皇冠上面是“冕”,前后两端各缀珍珠12串。这种珠帘是一种有趣的道具,它们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造次。臣子也看不到皇帝的面部表情,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提升皇帝威严。龙袍也是不是常服,但是大家会认为中国皇帝的标准服装。其实在明朝,这种服装只在一般性的仪式上穿用。在不举行仪式的时候,皇帝的常服则是青色或黑色的龙袍,上缀绿色的滚边。每天穿戴整齐需要耗时1个小时左右。
万历绰号(神宗)十岁正式踏上政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册封自己的兄弟为王,把“慈圣皇太后”的尊号册封给他的生母贵妃李氏。为了感谢生母还特意修缮了慈圣所居住的宫室,完工后其母还不能以自己的口吻加以表达。必须要请大学士写文章表扬皇帝孝顺,这表文章还要全国发表,要起到表率和教化全国臣民的作用,成为重要文献。所以帝王无亲情也并不是无道理的。
万历独宠爱妃郑氏,为册封为皇贵妃不惜与大臣对立。按道理郑氏为皇三子母亲,居然后来居上,下面大臣肯定是反对的。虽然万历不快,但是册封典礼还是如期举行。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导致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斗争的契机,今后数十年皇帝与臣僚的对立,而且涉及到了整个帝国。历史就是这么奇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却能改变历史的进程。(这也为后来的
国本之争
埋下了隐患,神宗想要立三皇子为太子,但是群臣认为立皇长子才符合儒家理学,但又由于神宗性格不强硬较为软弱,最终还是立了皇长子为太子后面的朱常洛木匠皇帝,神宗以后不理朝政,为此与大臣决裂。)
明代早朝也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情,凡有资格参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区的地方官,在天色未明之际就要在宫门前守候。宫门在钟鼓声中徐徐打开,百官进入宫门,在殿前广场整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这一套早朝在日出时开始,在日出不久之后结束,每天如此,极少例外基本上是全年无休。报到只是开始,后面要和群臣商量国家大事,一一作出回答并给出处理意见。除了早朝还有午朝又名晚朝(是处理紧急事情)。万历一天要批阅二十至三十件本章。各衙门以本衙门名义呈送的称为“题本”,其二,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的称为“奏本”。由于这样,奏本的内容,在皇帝批示并送交六科廊房抄写公布以前,别人是无从知悉的。在全体臣僚中引起震动的本章,往往属于这一类奏本。说实话就算是精力充沛的政治家,也会觉得持之以恒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你让一个九岁孩子天天如此是谁受的了。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平等和亲情,在两位皇太后之外(一位是嫡母、一位是生母),他所需要尊敬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居正张先生,另一个是“大伴”冯保。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掌管司礼秉笔太监、督东厂。张冯组合可以说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万历的两位母亲都要尊称张为“元辅张先生”,慈圣皇太后想修庙,不准,想大赦死刑,不准。万历痊愈,设坛拜谢菩萨,张坚持不可,太后只能被迫放弃。张也会为种铁面无私的态度而付出代价。张是万历老师,如果万历背诵不过关是会直接挨批的,在加上冯保时不时要去慈圣皇太后报告皇帝各种情况。如果有说坏话,万历都会被罚跪还是几个小时。这种持续的高压下持续了数年。估计是人都受不了,后来没了张冯,放飞一下自我也很正常。
皇帝是一个帝国的旗帜,不是外人看的那么风光。大到婚殇嫁娶,小到衣食住行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看是权力极大,其实各种制约和限制。
历史只是循环,没有借鉴。引用一段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出自《阿房宫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