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捐款,没有抄他们的家?

崇祯为什么哀求大臣和亲戚捐款,没有抄他们的家?

崇祯不敢去抄大臣和亲戚的家。

公元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李自成及其部下,在北京城内大肆搜刮,共“追”出白银七千万两之多,其中大多数,均来自与京城内的皇亲国戚以及大臣家中。

而在此之前不久,崇祯皇帝曾向众大臣苦苦哀求,希望他们捐献部分家产,用来冲抵军费,从而调集军队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但却“应者寥寥”,以至于在崇祯死后,李自成打开国库,发现整个大明朝才仅仅有十三万两白银。

七千万两对十三万两,这其中相差的数据着实太大,如果当初这些个王宫大臣们能够捐献部分家产,哪怕是十分之一,有可能明朝也不会灭亡,至少不会灭亡在1644年。

实际上,崇祯帝是知道这些王宫大臣们手中有钱,因此才向他们进行“募捐”,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却不曾想失望而归,那么,既然这些人有钱但不愿意捐,为何崇祯帝落了个自尽,也不直接对其抄家,反而苦苦哀求他们呢?

实在是崇祯皇帝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抄这些王宫大臣的家。

1644年前后的大明,究竟有没有钱?

答案是有,但是这些钱却不在国家手里,而是在诸如王公贵族、宗室藩王这些人的手中,而大明朝的国库,早已空空如也。

在隆庆帝以及万历帝之时,由于开关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当时的朝廷还是比较有钱的,在加上万历皇帝征收矿税,朝廷整体来说,国库还算充盈。

但在万历皇帝后期,由于三大征以及镇压逐渐崛起的后金,因此花费了大量的钱粮,虽说当时不至于捉襟见肘,但国库已经不再充盈,

到了崇祯时期,各地的农民起义以及需要对战清军,这每一样都是花钱的事情,同时,各地灾情不断,又需要赈灾,几个大花销下来,让朝廷财政,显得越发吃力起来。

崇祯帝是知道朝廷的财政情况的,因此,他以身作则厉行节俭,但这依旧解决不了问题,以至于到了后期,军队经常会因为发不下来垧,士兵常因此而哗变。

因此,崇祯帝才会在万般无奈之下,前去向大臣们说好话,来募集银两冲抵军费。

但募集的结果差强人意,尽管多方号召,但真正愿意拿钱出来的,寥寥可数,大部分人都是充耳不闻,甚至玩起了花样。

比如崇祯帝的老丈人周奎,在募捐之初,称自己没钱,一个子儿都没,坚决不肯捐款,连太监都看不下去了,找到周奎的女儿周皇后。周皇后一看自己的父亲实在是丢人,一番训斥之后,周奎才勉强拿了5000两银子出来。

另外还有武清侯李国瑞,在朝廷多次要他募捐时,舍命不舍钱,居然一命呜呼了。

有这种皇亲国戚在先,其他大臣们也是见风使舵,更不愿意拿钱出来帮助朝廷了。为了向朝廷表示自己“穷”,纷纷把原来富丽堂皇的房子装修成破砖烂瓦,衣服换成破破烂烂的,轿子也不坐了,然后,为应付朝廷差事,捐个几十上百两。

这些人真的没钱吗?肯定不是,李自成打进北京后,一番威逼恐吓之下,就得到了白银足足七千万两,其中,大多数出自这些明朝的王公贵族。如前文提到的国丈周奎,单从他的家中,就抄出五十三万两之多,其他大臣,从几万两到几十万两屡见不鲜。

如果这些钱,不说全部,崇祯帝哪怕是拿到十分之一,也就会大大缓解燃眉之急,也不至于在李自成打进北京时,被逼的自缢而死,大明也不至于亡的那么快。

崇祯帝不是不知道这些大臣们有钱,按照我们的想法,直接对这些人进行抄家不就行了?崇祯是皇帝,有这个权力,但为何宁可苦苦哀求着募捐,也不下狠手进行抄家呢?

事实上,说抄家容易,真抄家难,崇祯帝下不了这个狠手,也没有那种“壮士断腕”般勇气,来下这个狠手。

首先,崇祯帝不敢杀人,而李自成则真的敢

李自成在打进北京后,在这些王公大臣手中搜刮出来七千多万两白银,而崇祯帝却做不到这一点,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双方的立场和关系。

李自成和这些大臣什么关系?没有关系,要是硬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敌对关系,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就和崇祯帝不一样。

这些王公大臣,要么是崇祯的亲戚,如国丈周奎,要不是勋贵,如武清侯李国瑞,再或者就是君臣,也就是说,无论是谁,都算是崇祯帝的自己人。

既然是自己人,那就说明不会把事情做绝,因为一旦做绝,日后谁还给崇祯卖命?你崇祯来抄家,我“宁死不屈”,你能怎么着?总不至于把我杀了。

如果真的因抄家不配合被崇祯帝给杀了,那乐子就大了,这些人指定会联合起来对抗崇祯,一旦如此,不等李自成打进北京,大明朝就完了。

而李自成在对这些人抄家时,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就问你给不给,这些人也知道,如果不交出银两,李自成可是真的会杀人,因此,花钱买命是最佳选择。

说白了,这些人就是知道,即便是不捐献给崇祯帝钱,他也不敢怎么样,而李自成,可是真的敢杀人,有了这种心理,崇祯帝能募捐来钱才怪。

其次,大臣们已经和崇祯帝离心离德

这个问题的根源,出在崇祯帝本人身上,正是他多疑的性格,才造成这样的局面,官员们给钱也不对,不给钱同样不对。

类似于这样的募捐,在崇祯一朝,并非只有一次,但每次的结果,大多是以大臣们没钱而告终,而到了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再次募捐,同样也是如此。

先前就说了没钱,现在如果拿出来钱,依照崇祯帝本身多疑的性格来讲,第一个反应就是,之前为何不给?现在给钱,你是贪赃还是欺君?然后就是严查下狱之类,也就是说,交了钱也有可能被定个罪名,那还不如不交。

这样的情况,就发生在武清侯李国瑞身上,李国瑞最初虽说不是很情愿,但因为皇帝开口,就表示愿意交出三分之一家产来冲抵军费,结果呢,崇祯帝对李国瑞之前不肯交,现在却答应的行为十分不满,便下令要他交出全部,生生的将李国瑞给吓死。

你看,都表示愿意交出三分之一家产了,但还是被皇帝下令抄家,最后活活吓死,这就让其他大臣明白,不交是错,交了是更大的错,两相对比,还是不交为好,至少还能保命。

同时,在此期间,发生的崇祯帝五子突然病逝的事件,让崇祯认为这样强行募捐,老天会惩罚于他,因此就处死了先前向他提议募捐计划的大臣薛国观,好心提议募捐,却被莫名其妙的处死,这样一来,谁还敢为崇祯办事?

也就是说,正是崇祯帝多疑的性格,让他对于帮助他的人同样也不信任,大臣们也知道皇帝的秉性,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做,给不给钱都是错,君臣已经是离心离德。

最后,就是崇祯帝不愿承担责任

在很多历史剧中,我们都会看到一种现象,比如朝廷没钱了,在皇帝的暗示下,贴身的宦官或者当红的大臣,就会去向个个大臣进行“敲诈”,美名其曰是“孝敬”,比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中,和珅就是扮演的这样的角色。

即便是官员在事后忌恨,那也是忌恨和珅这个人,与皇上没什么关系,反而有些大臣为了巴结皇上,会争先恐后的去“孝敬”和珅,这样就能避免被抄家的命运。

这种事情,在大明朝也有,比如在天启帝时期,就是靠着宦官搜刮官员的钱,才度过财政危机。

而崇祯干了什么?亲自下场,之所以亲自下场,就是因为没人肯为他办事,宦官们被打压的抬不起头来,大臣们统统是他不信任的对象,只得亲自出马。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崇祯帝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比如在前期,曾经有机会和皇太极暂时“议和”,这样大明朝至少能缓一缓,崇祯也知道这并没有错,但是就是不愿意担这个责任,让大臣们来打头阵,以至于陈新甲在事情曝光后被杀,自己却不当家做主。

包括在李自成即将打进北京时,天津巡抚已经准备了船只和士兵,这时还是有机会暂避李自成锋芒的,但是崇祯帝却偏偏不点头,一直在犹豫,他在等大臣们提议“南迁”,他才会走,最终白白丧失了活命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崇祯帝自始至终,都不愿意承担所有事情的责任,而是让大臣来担起来后果,出现问题就是大臣的错,和他没有关系,这样的皇帝,谁还能够与他同舟共济?更别说捐钱了。

连一个最起码的担当都没有,还指望能成什么大事?

总而言之,募捐这个事情,确实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但正是因为崇祯帝个人的问题以及前期留给大臣们坏印象,让这些王公贵族不愿意拿钱给朝廷,同时,崇祯帝也没有那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敢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手段,所以才会宁可苦苦哀求大臣捐钱,也不敢对其进行抄家,以至于大明朝最终走向覆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亲戚,崇祯,朝廷,李自成,白银,皇帝,募捐,周奎,大明,北京,消息资讯,李国瑞,大臣,李自成,崇祯帝,周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亲戚,崇祯,朝廷,李自成,白银,皇帝,募捐,周奎,大明,北京,消息资讯,李国瑞,大臣,李自成,崇祯帝,周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亲戚,崇祯,朝廷,李自成,白银,皇帝,募捐,周奎,大明,北京,消息资讯,李国瑞,大臣,李自成,崇祯帝,周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