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高考延迟一个月举行,今天是7月7日,正是高考的第二天,无数学子怀抱憧憬,肩负期待,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进考场。有人说,要是能穿越回古代就好了,就不用考试了。然而,古代也有高考,甚至比现代高考还要严格,那就是——科举制度,通过科举,文人们可以获得权力,进入官僚阶级,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改变命运的考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采用的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参试人员的阶层和身份壁垒,吸引力许多出身寒门的学子,为王朝注入了优质的新鲜血液。
不公平的科举制度造成整个国家的政治不稳和巨大的民间怨气,因此有观点认为,朱元璋最终成功赶走元人、开创明朝,离不开儒生们的大力支持。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开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但不久后他认为中举学子缺少真才实学,于是科举又被叫停长达十年之久。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宣布恢复科举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科举成式》颁布,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科举法规,一直沿用了明朝此后的二百五十多年。明朝灭亡后,清朝大体上仿照了前朝的成例,逐渐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名目繁多、等级分明、条规严苛的人才选拔体系。
明朝的科举几乎可以说是吸引了全国的贤能有才之士,因此其考试规定之严苛也是前所未有的,检查、搜身,像防贼一样防止学生作弊。即使这样,为了那功名利禄,作弊者也不惜铤而走险,由此可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有多大了。
其次,科举导致当时的考生求学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在当时,即使出身贫苦的寒士,只要进入学校后,其地位就能高于庶民,若能取得功名,情况则会更如烈火烹油一般,拜访、寒暄、招婿,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就用穷秀才范进这一人物对此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参考文献
《吴晗说明史》
《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