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从1353年开始参加起义军,在经过多年的南征百战,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以后,他最终在洪武元年(1368年)的春天,建立了大明帝国,并且于当年秋天将元朝皇帝赶出了北京,终结了作为大一统王朝存在的元朝。
然而元朝在这个时候尚且没有彻底灭亡,元朝皇帝带领着自己的后宫妃子以及文武百官们,一直朝着更北方的草原跑去,成为了游荡在草原上的“北元”政权。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与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伐过好几次,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却始终没有斩草除根,这让朱元璋感到深深的忧虑。
为了避免来自北方的军事危害,朱元璋创造性地开创了“藩王守土”制,简单来说,就是任命自己家儿孙中有才能的人为藩王,将他们打发到边疆,并且给予其一定的土地作为领土,让他们为大明王朝去阻挡潜在的外来的侵略。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镇守边疆阻挡外来侵略还是需要军事力量的,但是一旦大臣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那么他不仅可以阻挡外侵,同时还可以给在内的皇帝造成强大的威胁,宋朝的赵匡胤就是借着抗击外侵的名义,夺走了北周皇帝的皇位。
因此朱元璋并不敢放心地将兵权交给大臣,而是只敢交给跟自己有着割舍不断联系的亲人们,在他的设想中,这些被分封到各个地方的藩王,会始终忠心耿耿地为同是朱氏亲族的皇帝效忠,所以在开创了这一制度以后,他非常感慨地说:“吾再无北顾忧矣”,我再也不用担心北方那一些人了。
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没多久,由他派遣镇守在北方的燕王朱棣就造反了,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随便找了个“清君侧”的理由,用四年时间打进皇宫,夺走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朱元璋的“藩王收土”制度算是彻底失败。
朱棣在成功登基成为永乐大帝以后,为了避免有人成功效仿自己,于是就开启了一系列的“藩禁”制度,这些作为皇室宗亲的藩王,虽然有着尊贵的称号与土地,而且还是世代由嫡长子继承,但是却“不农、不工、不商、不士”,也就是说这些人基本上啥都不能干,只是由国家花钱养着,也就断绝了他们获得声望的可能性。
而更厉害的地方在于,朱棣还规定了这些藩王不能随意出自己的封地,更不能随意与当地官员进行交流。这样一来,这些名义上作为天潢贵胄的藩王们,基本上就是被圈禁在一城之中的高级囚徒,他们也很想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他们基本上只有在祭祖与为先帝守孝的时候才有机会,若是其他时间出了封地,那么就有可能被冠上“谋反”的名义而被赐死。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明朝那一些没有当上皇帝的藩王们,都特爱为先帝守孝,这是他们“被囚禁”的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幼活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