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想必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的。他一生作诗上千首,有很多佳作都流传千古。因为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后人又称他为“诗仙”。而李白尽管作了很多诗,但存世的书法作品却仅有一件,因此这件名为《上阳台帖》的作品价值连城。
《上阳台帖》创作于大唐天宝三年,当时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观,并借此寻访司马承祯。没想到却被道童告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李白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上阳台帖》。全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虽然正文内容只有16个字,但却表现了李白官场绝望后的一种清壮沉雄、自然放达。而在书法方面,字体则显得苍劲雄浑,气势飘逸,意态万千。
由于《上阳台帖》是李白存世的唯一书法真迹,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所以被评为“一级甲”。而这件书法作品在北宋时曾被宋徽宗珍藏,因此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瘦金书题签的“唐李太白上阳台”七个字。清朝时这件作品又落入了盖章狂魔乾隆皇帝的手中,乾隆在引首题了“青莲逸翰”四个大字。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到陶器大家郭葆昌府上做客。在参观郭府的过程中,张伯驹意外地发现《上阳台帖》的真迹就在郭府。要知道,那可是李白留世唯一的书法真迹,对于喜爱收藏的张伯驹来说,如何肯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向郭葆昌开价20万大洋,希望郭葆昌能忍痛割爱。
为表示诚意,张伯驹先预付了6万大洋。6万大洋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可以在北京买461套四合院(当时一套四合院的售价在120-130块大洋之间)。郭葆昌看张伯驹诚意十足,也知道他是真的喜欢这个东西,便同意他分期付款,让他用6万大洋拿走了李白的《上阳台帖》。之后因为战乱的缘故,张伯驹也没能付清后续的货款,所以相当于他拿6万大洋买下了《上阳台帖》。
日本人在得知张伯驹手中有李白的真迹时,便找上门来,希望张伯驹能将《上阳台帖》出手。张伯驹自然不愿意,便遭到了日本人的绑架。后来日本人从张伯驹这里勒索走不少收藏品,但《上阳台帖》却始终没有被张伯驹交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为了支持祖国的文化事业,便将家中很多藏品无偿捐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上阳台帖》。现在《上阳台帖》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中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