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司马光在影射什么?

《资治通鉴》为什么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司马光在影射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司马光之所以会选择以“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而不是以“平王东迁”作为引子,这里涉及一个古代的封建伦理秩序。简单点来说,就是韩赵魏三家公卿大夫破坏了礼制,坏了规矩,君臣之礼荡然无存。

所以你翻开《资治通鉴》的首页就会看到司马光痛心疾首的评论说: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那么这个君臣之礼是什么呢?

孔老夫子在《论语·八佾》中就说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个“礼”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简单理解的礼貌、素质,它代表的是古代社会下一整套完整的伦理秩序。所以下面分成三个问题来解答一下:

①司马光其人思想;②礼是什么?③礼遭到破坏的表现;

①司马光其人思想与“三家分晋”的关系

司马光在儒学上的成绩不如自己在史学上的突出,他留下的作品大多是对儒道经书的阐述,却不像周敦颐、程颢、程颐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开创自己新的学说。应该说这是由于他把精力大多花费在编撰《资治通鉴》的缘故上,同时又热衷于参与政治。尽管如此,由于他对儒道经书的阐述,依然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同称“道学六先生”。

他深受儒学经典的影响,为人保守,是儒家礼制的坚定拥护者,他属于古代那种保守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思想守旧和迂腐,但是又忠诚和恪尽职守。宋神宗继位后百官给宋英宗制定了一个并不合适的尊号,司马光当即引经据典的予以反驳说:

百官上尊号,光当答诏,言:"先帝亲郊,不受尊号。末年有献议者,谓国家与契丹往来通信,彼有尊号我独无,于是复以非时奉册。昔匈奴冒顿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不闻汉文帝复为大名以加之也。愿追述先帝本意,不受此名。"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司马光也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

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所以司马光执政以后,立马就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为在司马光看来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变动,变则有乱,同时这也不符合礼制。因为有句话叫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是孔子说的。司马光对礼制极为拥护,不愿轻易的改变它,所以他当时对王安石的新法评价说:

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

因此从司马光的这些守旧思想上你可以看到他对于礼制和祖宗之法是极为拥护的,在这种守旧思想的驱使下,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把“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其实颇有一种在影射王安石和宋神宗破坏祖宗之法的嫌疑。

当时的韩赵魏三家公卿大夫不仅随意废立君主,后来直接把晋国末代君主废除,瓜分晋国土地。以宋代的眼光去看,这是以下犯上,谋反作乱,而周天子非但不制止这样的行为,反而把韩赵魏三家封为诸侯,承认了他们的地位。

因此礼制就乱套了,连君主自己也不重视礼制起来。于是便不难理解司马光为什么会评价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意思就是天子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维护礼制,维护君臣纲常,那作为礼制的维护者,君主自己本身怎么能够做出违背礼制的事情呢?

而当时宋神宗十分器重王安石,在他的支持下尽罢祖宗之法,推行新的制度。这肯定是司马光不能忍受的,所以当时他明确反对说“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所以不难发现司马光之所以要把“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其实就是在宣传自己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守旧思想,希望后世君主吸取这个教训,注意维护礼制。

②礼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社会伦理秩序,从道德到现实生活,可以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的礼制基本上是建立在《周礼》的基础上,简单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是主体纲目,自孔子以后儒家学者多有进一步的阐述,如董仲舒和朱熹。

像关于人际往来以及礼的重要性,《礼记·曲礼上》中就说: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而像做孩子需要遵守的礼制又说: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茍訾,不茍笑。

所以像孔子对“孝”的阐述就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这所谓的“不改父道”就是指孩子要对长辈的权威和行为思想表示服从。

在这套礼制中,连吃饭以及饭菜的摆放位置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说: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

而像君臣之间的臣子需要恪守的礼制则为: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但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臣子的忠诚,所以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而在周代时,诸侯和周天子的君臣关系表现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简单来说周天子就是礼制的制定者以及维护者,各个诸侯都需要遵守周天子制定的这套礼乐制度。

所以叫做:

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综上所述,就会明显的发现,“礼制”它代表的是一整套涵盖了全社会的道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制度,它把人的行为规定的非常详细,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都划分的非常详细。

譬如像做孩子的应该对长辈表现出来的服从为: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因此当年吕雉把吕雉做成人彘以后,汉惠帝刘盈在看到戚夫人的惨状后受到惊吓,派人去对吕雉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以后就再也无心处理政事。

而司马光就对此评价说:

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可见司马光是对礼制的坚定拥护者。

③礼遭到破坏的表现

严重怀疑司马光是在用“三家分晋”来影射宋神宗和王安石改变宋太祖以来制定的祖宗之法,以此表现他的不满。周代的礼乐崩坏主要表现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的“八佾”是指一种六十四人的舞队,一共八行八列,只有天子可以享受这种规格的舞队。而季氏作为一个大夫,按理来说只能用四佾,也就是十六人的舞队。

而季氏僭越礼制使用天子规格,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也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表现,因为在周代只有天子可以发动战争,诸侯是不能随便发动战争的,除了保家卫国之外。但当时我们看到诸侯之间相互攻打,早期还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到了后期直接就不用了。

而“三家分晋”毫无疑问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卿大夫们违背礼制,不再忠诚于君主,而且还随意废除君主,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最后更是直接取代了晋国君主,瓜分了晋国土地。

而周天子非但不联合其它诸侯一起制止这样的情况,反而把三家大夫册封为诸侯。

作为领导者都这样做,无疑是在鼓励那些卿大夫们取代自己国家的君主。既然天子自己都不遵守礼制,那么这些诸侯和大夫们又怎么会遵守呢?所以司马光一上来就对此作出评论,阐述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联系到当时宋朝在经历了范仲淹变法以及王安石变法的情况下,一向十分注重礼制的司马光自然有影射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嫌疑,同时也希望警示后代君主,不要随便更改祖宗之法。所以说司马光之所以会把“三家分晋”当做《资治通鉴》的开篇,可以说是别有用心的喲。

关注【围炉言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资治通鉴,什么,礼制,尊号,王安石,三家分晋,君主,思想,司马光,祖宗,消息资讯,宋神宗,礼制,诸侯,王安石,司马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资治通鉴,什么,礼制,尊号,王安石,三家分晋,君主,思想,司马光,祖宗,消息资讯,宋神宗,礼制,诸侯,王安石,司马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资治通鉴,什么,礼制,尊号,王安石,三家分晋,君主,思想,司马光,祖宗,消息资讯,宋神宗,礼制,诸侯,王安石,司马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