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全球首艘大容量电池混合动力客滚船在广州南沙建成交付。
据央视报道,这艘客滚船由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建造,共设置了4个电池间,配备1160块大容量电池,电池装船容量达到8.8MWh,相当于150辆乘用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之和。
电池的充电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码头岸上的电源充电,即当船舶停靠在码头进行客货装载时完成充电;另一种是利用船上的发电机充电,且船舶在航行时能够边航行边将多余的电能回收到船上的大容量蓄电池中。
作为一艘混合动力船舶,其燃油发电推进模式和电池推进模式可实现一键切换,尤其是当船舶在进出港作业及近海航行时,可完全采用电池模式推进,最大程度减少对港口和城市的空气污染。
据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副总经理周旭辉介绍,这艘大型客滚船的船头和船尾几乎一模一样。采用这种设计,使这艘船能够在原地360度转圈。艏艉各有一个驾驶室,驾驶室内的操作设备也一模一样,船员可分别在两个驾驶室驾驶这艘船。船长230.5米,型宽30.8米,服务航速达到20.8节,艏艉结构的完全对称,可实现艏艉双向航行,将有效缩短船舶进出港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该船舶可同时搭载1500名乘客和700多辆各类型车辆,适合岛屿、海湾之间的旅客和车辆通勤。据了解,该船舶交付给外国船东公司后,将主要往返运营于英国多佛港和法国加来港。
据介绍,早在2019年1月,广船国际2000吨级(1887吨)新能源纯电动散货船“河豚”号交付,开创了2000吨级船舶采用电池作为船舶动力的先河。“河豚”号采用锂电池+超级电容作为储能方式,整船电池容量约为2.4MWh,相当于40辆比亚迪E6“先行者”汽车的电池容量,电池续航可达80公里。
2019年1月,广船国际2000吨级(1887吨)新能源纯电动散货船“河豚”号交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受全球航运业领域减排趋势和政策推动,电动船舶将成为继电动汽车之后,动力电池应用的下一个大型场景。
2018年4月,为减少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全球首份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海运减排协议。减排协议制定了2050年航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8年减少50%的目标,并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推动船舶新能源和替代能源的应用。
2022年9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公布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称,积极稳妥发展LNG动力船舶、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202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近海及内江内河电动船舶研发和推广应用。
不仅如此,在船舶动力电池领域,多家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都早已低调布局。
据了解,国内最早进入船舶领域的电池厂家是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早在2016年,亿纬锂能的船用动力电池就获得了中国船级社认证, 并于2019年获得德国莱茵防爆认证。
此后,国内纯电动游船“阔阔真公主号”、国内首艘大型纯电动商旅客船“君旅号”、纯电动港作拖轮“云港电拖一号”、纯电动集装箱船“国创号”搭载的均为亿纬锂能的动力电池。
国内首艘大型纯电动商旅客船“君旅号”
而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也没有缺席。2018年,福建省首艘电动高端内河游船“闽江之星”首航,采用宁德时代大容量磷酸铁锂电芯。2020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海上危险品应急指挥船“深海01”轮在广州下水,搭载的也是宁德时代的1.5MWh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
2021年,使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交付。2022年1月,搭载宁德时代7.5MWh船用动力电池(相当于100辆以上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试航成功。
2022年1月,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试航成功
而在2022年底,宁德时代还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亿元,据介绍,该子公司主要业务方向是船用动力电池系统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及应用。
2019年12月,国内另外一家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收购了原上海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51%的股份,将后者改组为上海国轩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进军船舶领域。2020年3月,国轩高科控股子公司上海国轩舞洋船舶科技有限公司获首批3船套船舶动力锂电池系统订单。
此外,欣旺达、中创新航等其它居国内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也都在积极开发船舶电池产品。
据国内研究机构EVTank统计,2021年国内船用锂离子电池领域,亿纬锂能和宁德时代两家合计市场份额超过70%,电池产品基本以磷酸铁锂路线为主。
据EVTank发布的《中国电动船舶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国内电动船舶的产量已经超过100艘,带动电动船舶用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73.2MWh,同比增长129.1%。预计到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67.5亿元,进而带动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达到11.2GWh。
不过,虽然电动船舶具有绿色环保、可靠性高、运营成本低等优势,但电池成本巨大、充电设施不尽完善,阻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电动船初期投资成本远高于传统船舶,且船舶在30年的使用寿命中需要更换两到三次电池。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使用换电模式可增加船舶航程、减少船舶在港充电时间,是解决续航里程焦虑的重要手段。此外,“即插即拔”式集装箱式电池,能够利用峰谷电差价储能,可进一步增强电动船舶运营期间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