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玄武门之变:史书背后,隐藏着更真实的人性和精准的算计

玄武门之变:史书背后,隐藏着更真实的人性和精准的算计

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卯时,大唐当朝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奉旨进宫,他们通过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骑着马从容地行进在太极宫的御道之上。

在太子和齐王看来,这次觐见父皇李渊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需要走到李渊面前,规规矩矩地行礼,然后和李世民当场对质,解释清楚“太子设伏兵谋害李世民”这件事。

太子李建成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和自己的同胞兄弟李世民正面交锋。他认为,只要像以前一样,他拿出大唐储君包容、仁慈的态度,事情就会顺利过去,他仍然会稳稳地坐在太子宝座上。

可是李建成万万没想到,他再也没有展示自己仁慈、宽容风范的机会了,因为随着他们来到临湖殿附近,全副武装的李世民出现在二人面前。

齐王李元吉意识到不妙,于是他慌乱地做出了本能的自保动作:摘下长弓,抽出一支箭,随手向远处的李世民射了出去。

一箭未中,李元吉又射出一箭。

满心宫廷规矩的太子大声呵斥着弟弟的莽撞无礼,生怕弟弟这样的行为会受到父皇的严惩,他没注意到,远远的,李世民手中狼牙箭的目标已经悄悄对准了他。

直到闭上双眼的那一刻,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都没有想明白,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更让李建成没想到的是,他那位“马上取天下”的父皇李渊此时也没有安稳地在两仪殿等候他们,他已经被人挟持到了东海池子的龙舟上,前不着边,后不着岸,身上只裹了一层薄被,孤零零地在湖面上漂泊。

这是历史小说《玄武门密码》描绘的“玄武门之变”发生时的场面,和史书的记载相比,小说的描写显然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在《资治通鉴·唐纪七》中,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关于唐高祖李渊只有十分简短的一句话: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史书一向给出的都是历史的框架,并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作为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重要资料的承载者,史书的字里行间甚至都不会多一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因此往往会让读者忽略很重要的一点: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曾经无比鲜活,他们也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在面临若干个重大事件之时,他们的内心也有着诸多算计,有着对诸多因素的权衡与考量。

所以在史书之外,历史小说就成为人们阅读的一个最好补充。在历史小说中,创作者可以在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以更生动的笔触描绘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勾勒出重大事件中一个个更真实、内心充满更多矛盾的人物形象。

《玄武门密码》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历史小说,它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唐史资料为基础,针对其中记载的众多疑点进行大量比对和推敲,抽丝剥茧,最终一点点还原出“玄武门之变”的重要真相,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细读《玄武门密码》,很多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疑惑会逐一找到答案: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这在皇室成员中已经是最为亲密的关系,他们本应该互相扶持,共同打理好江山社稷,为什么最后会闹到手足相残的地步?

作为开国君主,李渊的文治武功、智谋胆略在历代君王中都不算弱,他真的是优柔寡断的性格,始终无法确定皇储之位,甚至软弱到被儿子李世民随意拿捏的地步吗?

作为历史上最熠熠生辉的伟大君主之一,李世民难道果真做事始终光明磊落,经得住任何时代、任何专业人士的仔细推敲吗?

……

史书留下的诸多疑惑,无疑就是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也给文学作品留下了充足的发挥余地。

在这一点上,《玄武门密码》恰好弥补了史书的不足。打开这本书,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呼之即出,史书中模糊不清的事件轨迹、人物形象变得清晰可见,而人物丰富的感情、充满矛盾的内心活动、对于重大事件的步步筹谋,都得以全面再现,仿佛带我们置身于一千多年前那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时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观点评论,密码,李渊,人性,李世民,资料,历史,李元吉,李建成,太子,史书,李渊,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史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观点评论,密码,李渊,人性,李世民,资料,历史,李元吉,李建成,太子,史书,李渊,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史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观点评论,密码,李渊,人性,李世民,资料,历史,李元吉,李建成,太子,史书,李渊,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史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