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明史》中曾经有两句关于东厂的记录:“刑罚用稀,厂卫狱中至生青草。”由于厂卫狱中所关押的犯人稀少,以至于长上了青草。想必这样的场景跟很多读者心目中的东厂差别很大。
说起明朝,可能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东厂、锦衣卫、太监、白银、郑和下西洋等关键词。其中,而这些总少不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参与——宦官。明朝宦官专权非常严重,但其实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严加防范,不但不准许宦官干政,还不准许他们识字读书。后来明成祖朱棣夺取王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宦官的功劳,所以他渐渐越来越信任重用宦官,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到专权的程度。
▲明成祖朱棣画像
01
在明朝,真正的宦官专权是从明英宗时期的王振开始,随后明宪宗身边的汪直;明武宗身边的刘瑾;明熹宗身边的魏忠贤等等,个个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不过。在整个明朝有权有势的宦官其实很多,也并非个个都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例如七下西洋的郑和,不但赚回了大量的白银,还让国威远扬。
还有万历年间的陈矩,他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亡故之后文武百官纷纷为他送葬,而民间百姓称他为“佛”。那么陈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年仅9岁的陈矩被选入宫,分派在另一名大太监高忠名下服役。三年后,在鞑靼俺答汗带兵逼近京师时,少年陈矩目睹高忠全副武装地参与防守京城,他心中十分震撼敬佩,从此立志要经世治国,刻苦学习。
▲明朝京城画像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春,陈矩奉命将犯罪被贬的代藩奉国将军朱廷堂押送到凤阳,他并不像当时很多其他的宦官出门办差时一样,总是四处敲诈敛财,而是低调安静,闲暇时便是写书看文,沿路官员百姓都对他十分有好感,便称他为“佛”。
02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陈矩得以执掌东厂,这是一个权力很大的职位,但陈矩认为自己必须遵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他为人正直大方,从不小肚鸡肠,也不因公谋私。
而且在处理犯罪的官员时,也尽量争取宽大仁厚。有一次,明神宗因为女儿荣昌公主和驸马杨元春吵架的事,想要从重惩办一批臣子,陈矩却劝他说这种公主的闺房小事,不值得如此张扬,于是神宗便只是小小惩罚了一下杨元春便将此事了结。
▲明神宗与陈矩剧照
而发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的"妖书"大案,更是让陈矩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一天清早,朝廷内外和众多大臣官员家门口都出现了一份匿名《续忧危议》,这封匿名信意图揭发郑贵妃和朝廷中的众多重臣勾结密谋换掉太子,信中称:“大率母爱者子贵。郑贵妃之专擅,回天转日何难哉?”神宗看后又惊又怒,让陈矩带领着锦衣卫彻查此事。
这件事的发生让朝野内外一片震惊,人人自危,有心人想要抓住这个机会铲除异己,便努力拉拢陈矩。但陈矩自有打算,他根本不想借此事掀起腥风血雨,如果把事情越闹越大只会祸乱朝廷,他只想在伤害最小的情况下,尽快将此事处理,没过多久他便找到了一个机会。
▲陈矩剧照
03
一个叫皦生光的京城无赖,曾经企图以伪造的诗句来要挟郑贵妃和国舅,此次“妖书”案中他也由可疑之处,所以他就被陈矩的手下给抓了起来,施以刑讯,但是皦生光无论如何严刑拷打也不肯招认。陈矩想要尽快为“妖书”一案找到始作俑者,因为这件案子如果越拖越久,恐怕会让神宗更为恼怒,到时会牵连更多的人。而且就皦生光之前的行为也是死罪,就算这次冤枉了他,也不过是把之前的死罪补上,不算错杀好人。
于是,陈矩便做主将此案定于皦生光身上,判了他凌迟。一场很有可能令无数人人头落地的大案,便如此消弭于无形。此事过后,朝廷中很多官员对他越发佩服,陈矩也并未借此机会结党营私。
《明史》中评价此事:“矩治妖书狱,无株滥,时颇称之。”
▲陈矩剧照
神宗越来越信任陈矩,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他已经将监察、纠政、东厂等大权尽数收在手中,就算明朝宦官专权较为常见,但是一人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依旧少见。在他手中的权力达到顶峰时,陈矩依然恪守自己为官的原则,努力劝诫皇帝,对朝廷官员加以庇护,东厂由陈矩执掌的这段时间内很少抓捕犯人,京城的治安也非常稳定良好。再加上陈矩为人着实“佛系”,因此权倾天下而朝臣不忌,这在宦官专权蔚然成风的明朝可谓罕见奇景。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陈矩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去世。
他去世后,神宗赐他“清忠”二字题于祭祠,文武百官都纷纷上场为他吊唁送葬。在他下葬时,穿着素色衣服来送葬的人多到将街道堵塞。
即使直至如今,仍有人自发为他扫墓,时时祭拜。
▲古代送葬剧照
结语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明朝太监”几乎等同于祸乱朝政,这种想法倒也不算冤枉了明朝时期的宦官,人一旦权势滔天,便容易滋生罪祸。因此像陈矩这样的人才格外受人敬重。
参考资料:
《明史》
《续忧危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