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九年,自诩“文治武功超迈古今”的乾隆皇帝对历代帝王做了一次总结评价,在提到明朝崇祯皇帝时,乾隆用了11个字:“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
国事不可为,虽然从客观上肯定了明朝的灭亡非崇祯之过,但也将崇祯朝诸多义士能臣的力挽狂澜之举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与历史上诸多末世王朝主昏臣庸不同,明朝灭亡前并不乏勤政的皇帝、能征善战的将领和以死报国的文官。如与清军力战而亡的卢象升,血拼李自成直至最后一人的周遇吉,阖家殉国的孙承宗等等。
然而,在明末众多死难大臣当中,孙传庭无疑是最悲剧的一位。
卢象升战殁后崇祯皇帝乃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洪承畴生死不明时,皇帝已亲临祭坛准备为其发丧;就连羞惭自裁的杨嗣昌,朝廷上下都竭力回护褒扬。唯独孙传庭战死后“尸竟不可得,帝疑之,故不予赠荫”。
孙传庭是明末少有的一位文武兼备的能臣,出任陕西巡抚后募兵措饷,部下号为秦兵,史载:秦兵进攻时奋勇向前,拼死冲锋;撤退时坚韧不拔,死不投降,成为明朝末年的一支劲旅,先后活捉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击溃第二代闯王李自成。
可以说,孙传庭镇守陕西期间,明朝一度看到了再次中兴的希望。
然而清军的频频南下,迫使明军主力纷纷北上勤王,给了李自成再次做大的时间和空间,加上明朝内部的互相倾轧掣肘,将大好局面白白葬送。
当孙传庭第二次督师陕西时,李自成已拥兵数十万,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初六,潼关失守,孙传庭不知所踪,有传闻称孙传庭战死,但李自成遍寻尸首而不得。
而鉴于此前不久蓟辽总督洪承畴的降清给了崇祯皇帝极大的精神刺激,所以,明朝上下都倾向于认定孙传庭诈死潜逃,巡按御史金毓峒说“传庭窜五台山为僧”,翰林院编修吴伟业则称“传庭拥所养喇嘛僧西去,不知所终”。《明季北略》更是记载:“王师覆没,传庭走”。
清朝官修的《明史》虽然认定孙传庭死于潼关之役,但也表达了“传庭尸竟不可得”的疑问,甚至到了顺治二年,孙传庭的长子孙世瑞在迁葬生母时,也只能将其和孙传庭的衣冠冢合葬。
堂堂的大明督师,居然在潼关之战后“人间蒸发”了。诗人吕元素将孙传庭失踪案视作“亦青史一疑案也”。
那么这桩明朝末年的疑案,真相究竟如何呢?
陕西发现的孙传庭亲兵史料,揭开了谜团。这位亲兵名叫赵完瑛,李自成攻打潼关时,赵完瑛正随侍在孙传庭身旁。
关于孙传庭的结局,赵完瑛曾口述给堂侄赵玉谱,后辗转被陕西人王弘撰收入自己的文集当中,据载:崇祯十六年十月初六,孙传庭和举人孔念心在东门城楼守城,闯军由潼关南门攻入城内,继而围攻东门城楼,孙传庭被乱卒枪刺而死,为防闯军认出督师,亲兵赵完瑛与同伴三人“推墙垣覆之而去”。
孙传庭尸身被墙垣覆盖难以发现,最终导致了“传庭尸竟不可得”的历史悬案,可怜一代名臣生前饱受倾轧致双耳失聪,死后尸骸流落荒野,上世纪60年代又因传庭是所谓“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衣冠冢墓也遭人为毁坏,生前身后,遭遇都如此悲凉,不禁令人伤感。
在贴吧孙传庭吧中,网友用“大明的脊梁,最后的忠骨”来评价这位令名千秋的大明忠臣,亦有网友不无伤感的说道:我们都欠督师一声道歉(指代特定时期的毁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