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亲戚70岁,每隔两三个月来我家住一个星期,正常吗?拜托,还真的是不烦。
怎么说呢,这个其实就和思维理念不同一样。
简单来讲,那就是老年人和我们是有代沟的,老年人看来住在这边几个月,住在那边几个月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可能就有点看不惯,其实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第1点,老年人的思维认知认为这是正常的
就比如我的奶奶年轻的时候去东北那边投奔一个亲戚,在亲戚那一住就是住了三年,没有任何问题。
白天的时候帮助亲戚干活,晚上的时候呢,就在一个小屋子里面休息,不光我奶奶去了,我奶奶的母亲,我奶奶的一些其他兄弟姐妹也全都去了。
当时我还说呢,全家人都去了那不尴尬吗?跟人家关系又不熟。
我奶奶在一旁反问道,这有啥尴尬的,大家都是亲戚,相互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啊,那个亲戚在10来年前的时候也来我们这边住过,只不过后来不来我们这边了,为什么不来呢?
因为那个老头死的早,家里已经没人了,对于那些老年人来说,相互之间去亲戚家串个门,一住就是住上两三个月甚至住上小几年,这种情况就是正常操作,而且大家也都默认了这种所谓的正常操作。
你没有办法去给他们讲道理,就像现在,如果你突然去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家里住上个两三天,你就觉得不舒服不得劲。
唉呀,我在人家家里面住着,人家父母都在旁边,亲戚朋友都在一边,我这个人有社交恐惧症,连句话都不好意思说,这怎么了得?
但是对于那些老年人来说,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思维意识。
老年人的时间一直是一个真命题,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一个老人在什么时候去世。
就比如我舅妈,看着也岁数不大,还正年轻呢,正是40来岁该努力奋斗的日子,结果人说没就没了,那上哪里说理去?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跟我舅妈一样特殊,有一些老年人他们已经意识到时日无多了,或者已经意识到自己能够这样连走带蹦的日子不多了,可能再过上两三年就要坐轮椅了,可能再过上一年两年的就该入土了。
有一些亲戚如果自己现在不见面的话,这一辈子都见不到了,那如果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一些老人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过一天日子少一天日子,剩下的日子你得掰着手指头在这数。
他们没有太多的休闲交通工具,也没有太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比如坐个火车、坐个飞机,身体可能已经不行了,已经坐不了飞机了。
再比如玩会手机、玩会电脑,开玩笑?
他们可能都不认识字,对待这样一部分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数不多的牵挂就是自己远方的亲人了,我们这一辈子还能够见几次面?见一次面就少一次面。
尤其是老人中风或者老人瘫痪,再或者老人脑血栓可能是前一天还没事呢,第2天人就不行了。
也正因如此,这些老年人越来越珍惜和这些亲戚朋友们在一块的日子了,哪怕不远万里也要走过来,见上一面。
而见了面就舍不得走了,老人之间就都喜欢互相谦让一下,别走了,再待两天。待两天就待两天,咱们刚好能够叙叙旧,人越是年龄大了就越好回忆一些事情,回忆着回忆着,也就能够找到晚年时仅存不多的温暖。第3点,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就像我舅妈活着的时候,她曾经就说了,你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们在一块能有什么好事?闲着没事,要么就是聊一下之前的事情,要不然就是回忆一下过去的美好时光,再要么就是诅咒一下自己,说自己可能活不了几天了,这不都闲着没事吃饱了撑的吗?
对于我舅妈的这种言论,我简直是不屑一顾,而我也非常反感一些年轻人特别讨厌老年人在一块聊天的这种心态,对于老年人来说我们应该保持最基本的宽容或者理解,你可以不理解他们的行为,但是对于他们个体一定要表示充分理解。
当年轻人尤其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得知家里的老人要去某一个地方走个亲戚,我不能说给予到什么正儿八经的帮助支持,也不能说你现在放下自己手头上的所有工作,就得马不停蹄的去干啥干啥,但作为子女最起码的你帮老人买一张车票,或者老人身子骨不行,你开车送过去这是最基本的吧?
只要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也要秉持着能多为老人做一份贡献就多做一份,因为谁也不知道老人什么时候就驾鹤西去了。
可能在我们年轻人看来,老人的这种社交并没有任何的意义,也不能带来任何的附加价值。
但是没意义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却是最大的意义,因为他们也曾经青春过,他们也曾经有过亲情,而这个亲情随着时间的冲刷,慢慢的已经消失殆尽了,在彻底消散之前不妨重温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