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西班牙野心:计划用两万军队征服明朝

西班牙野心:计划用两万军队征服明朝

许多人心中,明朝是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昂首挺胸,洋人对天朝上国只有羡慕,绝不敢像对清朝一样对明朝。

可是,正当如日中天的西班牙人却不这么看。作为一个“我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山”的大帝国,西班牙人对远东有着自己的野心。经过一些传教士与商人的勘探,一位西班牙总督订下详细的征服计划。让我们看看,为什么西班牙人对明朝如此蔑视。

海军的巨大差距

西班牙与明朝并不直接相连,甚至连相对较近菲律宾,离明朝也有万里之遥。所以,西班牙人如果想要进攻明朝,必须从海上攻打。

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都来自海上征服

为此西班牙人第一步要考察的是明军的水师战舰。明朝中叶的战舰,通常连最低级的战列舰都比明军的大船大。也难怪明朝的官员在初见西洋船只时,都惊讶异常。当然,这不是说明朝没有制造大型战舰的能力。明末的“封舟”就是明初的“宝船”,二百年来他们的大小并无改变。若将它们换算成成西洋标准,大约等于一艘一级战列舰。(注;此时并没有详细的划分标准,16世纪的西洋人已有能力制造同等大小的战船)

西方人在海上已是完全的霸主

但是,“能够造一样大小”并不意味着“拥有一样的战斗力”。首先,明军的战舰虽然不像主流谣传那样退步,但二百年没有进步却是真的。面对日益强悍的火炮,无论欧洲的基督徒还是中东的穆斯林都积极强化船身肋骨,防止被对方炮弹击沉。明朝船只却没有经过这个步骤,船只本身依旧是宋元穆斯林的技术。面对少则9磅,重则20磅以上的炮弹根本没有抵御能力。

半个世纪后,西方的舰炮被打捞上岸并加以仿制,成了赫赫有名的红衣炮

明军战舰“防守”不行,进攻同样弱小。此时,已经在西方普及的加农炮在明朝并没有踪影,明军主流是小口径的弗朗机炮。这种火炮无法击沉强化后的西式战舰,只能杀伤甲板上的水手。而且,因为船只设计的关系,同样大小的船只,明军的火炮只有西方的10%-20%。

西式战列舰的甲板还有不俗的防护,明军火炮很难突破

根据旅华的军官表示,明军的战舰都“不敢驶出船港三里格”。这意味着明军的船只并没有远航的能力。这也与二百年前,郑和舰队只能沿着海岸线航行相同。一旦西班牙舰队觉得战事不利,随时能躲入远洋休整,反之明军若是战败唯一的选择就是自沉。

整个殖民地体系完全依靠海军维系,西班牙人很重视船只

事实上,明军虽与西洋来客交战过许多次。但是,对手都是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商业团体,而非西班牙人计划派遣的国家军队。一直到清末,西方人都没有正规军队登陆过中国沿海。西方正规军与武装拓殖团之间的差距,可以参考新版《猩球崛起》。(第二部对手为人类拓殖队,第三部则是人类正规军)

兵力上明军并不占优

通过对明军战舰的观察,我们不难得出和西班牙人一样的结论——击败明朝水师,登陆沿海并非难事。之后,西班牙人将与明军进行陆军对决。西班牙人准备的兵力是10000-12000名欧洲本土士兵,再加上数千名菲律宾和日本的雇佣军。

动荡的日本经常有外出讨生活的浪人、海贼

或许有些人会以为这点部队实在太少,在大明百万雄狮面前根本不够看。可是,明军兵力并没有一些人想象中那么多。沿海最强最精锐的要属浙军。经过倭寇之乱以及戚继光的“推广”。义乌兵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到明末甚至出现男丁接近被征调完的情况。可是,整个浙江的驻扎部队依旧只有2万多人。兵力最强的蓟镇(负责拱卫京师)经过戚继光的增兵也不过2-4万部队。而且,明军缺额十分严重,在纸面上的部队到实际使用时,只有一半不到可以调动是常态。甚至连萨尔浒这样的举国大战,也调集不到100000人,需要靠朝鲜、叶赫援助才能对后金形成合围之势。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仅靠自己无法调集十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将主要军队布置在北方抵御蒙古、女真的侵袭。所以,万历时期明军能够调集边军的主要力量同时进行宁夏、朝鲜的战争。若战事发生在南方,明军的下限要低得多。“最高记录”是让几十个日本浪人去第二首都下武装游行一番。诚然经过“俞戚”二人的调教,南部军队已经不再显得弱鸡。可倭寇之乱毕竟属于小规模骚乱,根本无法与规模数万、数十万的国家战争相提并论。除非西班牙人让部队在广西登陆,并正面遇到当地的土司联盟,否则在战争初期并不会陷入人数劣势,甚至会像鸦片战争那样,借助船只优势带来的机动力在局面战场处于优势兵力。

努尔哈赤整合完建州卫,总兵力也不过5万

明军火力完全处于劣势

若兵力无法占据优势,那明军引以为傲的火器是否能够赶走洋人?

答案非常残酷——你的火器就是洋人的山寨版,如何与正版匹敌?明军唯一“国产”的武器是元朝留下的火门枪,即大众熟知的三眼铳与快枪等武器。

这种火枪的设计十分落后,连明军自己都在吐槽。戚继光吐槽快枪“腹短”,无法将火药燃烧的威力集中起来。这导致火门枪射出弹丸后,动能衰减得十分快。所以,这种武器的有效射程十分近,面对火绳枪时会陷入单方面挨打的情况。

许多看上去不明觉厉的武器,都被时间证明不如实在的火枪好用

进口的火器更为不堪。为了节约成本,明朝当局下令降低武器的造价,迫使工匠们使用不合格的燃料、材料。此举让火绳枪的枪管杂质变多,更容易炸膛。士兵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手和命,不敢在药池里填标准配置的火药。结果,药力不够的弹丸无法推远弹丸,原本可以射到240米外的兵丁鸟铳,只有100米不到的有效射程。也难怪西班牙人认为明朝火枪连最低等的熟铁胸甲都能挡住。面对完全状态的西班牙人时,可以想象明军因射程不够,而被单方面吊打的悲惨场景。

一直到清末,汉人都没有面对过真正的火器高手

单兵火器出于劣势,火炮更是完全下风。后世威名远扬的红衣大炮,在欧洲人手里是标准配置。此时明军却尚未对“红夷炮”(明军称呼红衣炮为红夷炮)进行大规模的引进、仿制。

按照欧洲的分类,火炮大致可以分为近卫炮、野战炮、攻城炮、守城炮。近卫炮(通常音译为寇飞林)就是鹰炮、凖炮大部分为小口径火炮,主打1-5磅的小型弹丸;野战炮即加农炮属于口径、弹重都最小的火炮,最重不超过40磅;攻城炮直译应为倍加农炮,无论是口径还是弹重都远远超过加农炮,基本都在50-100磅;守城炮则是正宗的巨型火炮,在欧洲也只有大型要塞才有,通常在100磅以上,最高可以达到200磅。

无论是口径、弹重、长度西班牙火炮都是绝对优势

明军方面,主要使用的火炮是将军炮和弗朗机以及如虎蹲炮之类的土产火炮。扣除已经被历史证明完全不如进口火器的土产火炮,我们看将军炮和弗朗机。(注:大部分火炮为土产火炮,被西班牙人蔑称为“古炮”)

将军炮在欧洲叫做射石炮。它应用于100年前的百年战争时期,是标准的中世纪晚期作品。从时代看,也证实它来自明初,并且一直没有改进。这种火炮的炮管管壁很薄,一个小时开不了三炮就得炸膛;要么管壁很厚,但口径很小只能发射特别小的弹丸。换句话说,同等重量没欧洲人射的远、重,同等射程与弹重,就需要比别人造得重或者管壁薄。

非常典型的产于15世纪的火炮,仔细看它的炮管与口径比

佛郎机则是欧洲的近卫火炮,大部分只能射击小型弹丸,但射程非常远足有一里。明军将其视为野战利器,戚继光和俞大猷的车营部队就靠它作为主要火力输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此时已经普及的佛郎机,亦或是尚未大规模引进的红衣炮,都没有办法造的与原版一样。这里有方才说过的成本问题,也有明朝自身的冶金工艺问题。跟随徐光启引进西式火器的官员都在吐槽,同等磅数的火炮自造要比进口重,同等重量威力不如人。也难怪,徐光启日后宁可付出40倍的代价去购买进口火器,也不愿意要土造红衣。(注:进口红衣4000两一门,土造火器100两一门)

明朝方面自己也承认,火器水平离欧洲太远

他们已经用事实证明,就算已经初步引入西洋技术,明朝的火器水平依旧远不如欧洲。可想而知,西班牙人计划入侵的时代,双方的火器对碰的后果。

冷兵器也差很多

火器不如洋人,或许有许多人会服气;冷兵器也不如洋人,肯定会有很多人表示不服。可惜,事实就是如此。

明军主要装备两种盔甲:1.传统的札甲 2.元代普及的布面甲。前者指用先将一片片的甲片打孔,然后用皮绳将其串联起来;后者是指用绳子将甲片缝合在外面的布上,或者用钉子将甲片固定在棉衣里。(现在知道为何明清的盔甲有这么多钉了?)

同时装备新式盔甲与传统盔甲的明军

16世纪时,西欧各国已经完全将板甲普及。这种盔甲相比札甲有着巨大的优势。首先,它是一体式结构,不需要用绳子将甲片连缀起来。札甲的劣势就在绳子的连缀点,因为完全由皮构成,子弹或者箭簇很容易撕开口子射入人体。板甲则没有这个顾虑,无论是弹丸还是箭矢都需要正面攻破铠甲的钢铁才能射入主人的身体。

说板甲无敌肯定过分,但说它优越于其他盔甲肯定没有问题

而且,板甲成型于14世纪中叶,兴盛于15世纪。彼时火药武器已经十分成熟,冷兵器也有知名的英格兰长弓。欧洲的防具商人为此特地研发了穹顶结构,并将其应用于板甲上。

当你身着札甲或者锁甲这种传统盔甲时,子弹就算无法正面突破你的盔甲,射在甲胄上产生的冲击力也会让盔甲主人受伤乃至死亡。如果你买一块肉排,放在砧板下,然后隔着板给它一圈,你会发现肉排上出现板的痕迹。这个原理与子弹击中甲片相同,吸收了子弹动能后的甲片自身会变成另一枚子弹伤害主人。板甲的穹顶结构则去除了这个麻烦。宛如孕妇般的“肚子”,给甲胄充分的变形空间,足以让动能释放干净。

火器时代的人依旧身着板甲是有道理的

若仅仅是如此,倒也不至于“差很多”,毕竟东欧、西亚也没有普及板甲。相比西欧,他们在肉搏战中处于劣势,可不至于沦落到被“吊打”。

明军真正的劣势在他们的制造环节。如果设计环节,中西差距在10:5,那制造环节双方至少可以拉到10:1。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中吐槽明军的盔甲——一片甲叶有好几个腐蚀出来的孔洞都算好了。熊廷弼再经略辽东时,曾视察过明军的军械库,发现里面“器械钝朽”。相比整装待发,有固定维修、保养的欧洲军队,明军的士兵拿着的与其说武器装备,不如说破铜烂铁。

精锐的明军只是少数

人员素质差异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装备上的差距,战争最重要的还是双方的人员素质。许多人深知“为武器论”不可取,同时坚信“人定胜天”。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可惜人员素质差异也是双方差距最大的部分。

和一些人想象中相反,西班牙士兵的素质要高很多

这并非因为西班牙人多强,毕竟当时的西班牙军队刚刚开始近代化,还有许多封建军队的残余劣根。明军的弱势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这与明朝开国的体制有关。

朱元璋曾经昭告天下,“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米”。固然许多学者已经从军备供给等角度将其证伪,可重八的本意是指“不用给士兵工资”。根据他定下的规制,某人在被抽中成为军户后,需要自己备着干粮、盘缠去指定地点报道。那时可没现代的铁路网,一个人从内地到边塞所需花费,足以让一个小康之家破产。

不是西军有多强,奈何明军是阿斗

到达指定地点后,真正的噩梦才开始。明军规定军户是世袭身份,只有皇恩浩荡才能脱籍。一个人若是成为士兵,那么他的子孙后代都是士兵。更糟糕的是,军官也世袭,一个人是你的顶头上司,他的儿子、孙子也是你后代的顶头上司。如果你脾气不好顶撞了上级,那他可以让你家世世代代都穿小鞋。许多卫所兵丁无奈之下,只能给军官做农奴,将朝廷分配的田地所出分给军官作为贿赂。用今天的术语解读,明军属于“制度性腐败”,除非废除卫所制度,否则这个问题就将延续,根本不是斩杀几个腐败官员能了事。

能穿戴整齐,精神抖擞的明军往往是有地位之人

到明末,大部分明军已经彻底蜕化成农奴部队。熊廷弼就吐槽辽东军队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考虑到辽东地区一直没有形成内地的募兵制,这句话只可能用来形容卫所部队。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支难民军团可以与远渡重洋的西班牙人拼命。要知道,西班牙人远离故土,已经形成“背水一战”的条件,敢报名前来的士兵无一不是亡命之人。

能远渡重洋的士兵,本身已经武德充沛

明军一定会输吗?

理性看完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如此多的劣势下,明军必败无疑。但不用担心,明军还有一个强大的“盟友”——疾病。根据一些现代学者推算,大航海时代因坏血病而死的水手数以百万计。西班牙人自然包括其中,或许他们登陆后只能剩下数千人马。随后,西班牙人的后勤主要依靠冷血马,这种马必须吃燕麦、大豆才能保持体力。中国南方基本不产麦子,后勤缺乏保障的西军很难维持长时间的作战行动。

西方人真正解决后勤与疾病的困扰时,时间已经来到工业时代。从这方面而言,明朝灭亡的时间非常好,让“明朝火器射程比英国人的远”之类谣言能广为传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计划,明军,船只,明朝,战舰,征服,野心,西班牙,西方,军队,消息资讯,火器,明军,明朝,火炮,西班牙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计划,明军,船只,明朝,战舰,征服,野心,西班牙,西方,军队,消息资讯,火器,明军,明朝,火炮,西班牙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计划,明军,船只,明朝,战舰,征服,野心,西班牙,西方,军队,消息资讯,火器,明军,明朝,火炮,西班牙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