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往往是残酷的,一旦你所坚守的东西最终遭遇了失败,那么你之前所有的坚持就可能成为一场浩劫,不仅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让他们一起遭受来自命运的不测。
他叫黄子澄,是建文帝最忠心的大臣,曾经帮助建文帝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奈何志大才疏,乱出主意,最终导致建文帝失败失踪,自己也成为阶下囚。
他在被朱棣俘虏之后,誓不投降,最终被朱棣下令肢解,尸体被扔出去喂了狗,家中的女眷被卖进了妓院,每天都要接受20人以上的轮流玷污,悲惨至极。
一、建文帝最信任的老师
黄子澄,名湜,字子澄,1350年出生于江西分宜县大岗山乡大坑村。
少年时期的黄子澄十分用功,曾经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勤斋”,以此激励自己用功学习。
除了用功之外,黄子澄本身的才华也是十分出众,在诗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根据《曝书亭诗话》记载:有一次,黄子澄去蒙山石门拜谒当时的十分有名的诗经词曲人梁寅时,梁寅望着庭院里的枯萎的梅花树,让其以《枯梅》为题作诗一首。黄子澄听罢,稍一思索,便做出来了。梁寅看罢,拍案叫绝,称其将来必将大有作为。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34岁的黄子澄参加乡试,获得第二名,第二年,黄子澄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进士第一名,却在面见朱元璋时,表现得特别紧张,连自己的出生年月都回答不上来。朱元璋见此,就将原本属于他的状元变成了探花,从第一名变成了第三名。
此后的日子里,黄子澄一直留在南京城里,作为太子的伴读,为朱标服务。
在东宫的日子里,黄子澄认识了朱允炆,成为了莫逆之交。
有一次,朱允炆问他道:“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回答说:“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朱允炆听后,深以为然,自此更加敬重黄子澄,言必称先生。
二、竭心尽力辅佐朱允炆削藩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为帝,史称建文帝。朱允炆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共谋削夺藩王权。
齐泰主张擒贼先擒王,率先拿势力最强大的藩王朱棣开刀,认为只要收拾了朱棣,其他势力弱小的藩王就不足为虑了。
但是黄子澄却极力反对,他认为不应该首先拿朱棣开刀,而是去收拾掉其他藩王,解决掉实力弱小的对象,剪除朱棣的羽翼,最后再收拾朱棣。
很难说这两种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各有各的道理,朱允炆在经过权衡之后,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先削去了周、齐、湘、代、岷等诸王,似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但是朱允炆最大的危险——朱棣,却一直存在,朱棣可不是其他的藩王,面对朱允炆的削藩政策,甘愿坐以待毙。
面对朱允炆咄咄逼人的气势,朱棣决定先发制人,以“靖难”的名义发动了叛乱。
朱允炆得知之后,决定派出军队前去镇压,然而被朱棣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此时,黄子澄站了出来,举荐了李景隆,李景隆带兵出征之后,战事依然不利,朱允炆无奈之下,只好将其撤职了。
黄子澄却站出来,要朱允炆以战败之罪杀掉李景隆,被朱允炆拒绝了。
从这件事情上面就可以看出来,黄子澄在处理事情上的幼稚病其实十分地严重。
朱棣一面攻打朱允炆控制的军队和城市,一面数落黄子澄和齐泰的“罪恶”,朱允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免除了两人的官职,将其逐出了京城,却又暗地里安排二人募兵勤王。
正当二人竭力招募新兵的时候,南京城破,朱允炆不知所踪,黄子澄和齐泰等人很快被朱棣的军队擒获。
三、为国身死,累及家人
早在朱允炆的军队接连失败之时,黄子澄就预感到了危险,他的妻子许氏深明大义,决定带着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从老家来到苏州府,决定一家人共赴国难,这样的气魄很是了不起的。
黄子澄被捕之后,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一概不答,只是怒骂而已。朱棣恼怒至极,下令将黄子澄处死并进行肢解。
至于黄子澄的家人,株连九族,男性家属中被杀65人,异姓遇难者有54人,其他外亲400余人皆充军。
黄子澄的妻子和妹妹被送教坊司(官方妓院)充当娼妓,每天都要遭到20人以上的轮奸,期间怀孕所生的孩子,继续充妓,可谓悲惨至极。
好在时任苏州知府的姚善急公好义,眼见黄子澄一家即将遭遇惨案,有心帮助国家之忠臣义士,就偷偷藏起了黄子澄的四个儿子,并让其改名换姓,躲过了这场屠杀,为黄子澄保留住了血脉。
小结
黄子澄作为朱允炆最信任的几个大臣之一,在削藩这件事情上不可谓不尽力,然而,本身的才学所限,方法失当,最终招致了失败。
黄子澄虽然被杀被肢解,但是他的忠臣形象还是得到了后世人的极大肯定,其名声也在正德年间得到了恢复,九泉之下,想必也能够安稳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