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破解夏朝国都,错误的城郭概念害死了夏朝历史探究

破解夏朝国都,错误的城郭概念害死了夏朝历史探究

(作者:赵辉)在讲述历史故事、历史事件,特别是在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中,城池、城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历史问题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基础概念,在历史学界的解读中,却发生根本性的错误,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夏朝历史研究破解工作引入歧途。

中国历史学界对城池的解释,一座城的城墙和城墙外的护城河,合称为城池,这是正确的。但把城郭解释为,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却发生了原则性的错误。甚至把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解释为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三七比是战国时较通行的体例,属于较小的城池。以小城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更不用说大城之利了。对此事关中国历史文化基本概念的错误解释,笔者真是无言以对,中国历史学界的权威性竟然是这种状况。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语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从《孟子》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所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怎么会是一个小城呢?小城能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吗?这能是天子委身的国都小城吗?而且想当然地把它定义为,内外城三七比是战国时较通行的城郭体例。有哪位中国历史学家能举出2、3个这样比例的城池吗?笔者相信没有一个这样的历史研究成果。这反映了当前历史学研究中极不负责的状况。

把“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解释为小城,那么,就是把三里理解为城的周长为三里,郭的周长为七里,换算成等边正方形,就是单边不到380米的城和880米的郭,那确实是各小城了。但这样的一个小城,还需要建设为内城和外城两道城墙吗?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任何一个城池的主管者都不会这么做吧?这是任何一个城池主管者都不会这样做的,与其这样花费重复劳力物力,还不如把一套城墙和护城河修的更具牢固性、防护性。但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却可以被中国历史学家解读为一个小城的三七比例内外两道城墙,笔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也就是现在坐在空调房里思考中国历史问题的专家,才能得出如此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劳民伤财,可笑至极的研究成果。

而中国古代城郭的真正意思或者城郭是什么样的构成呢?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农业生产是任何一个城池存在和城池长期发展的基础,一个城池如果没有农耕生产为人口生活提供食物保障,那这个城池在受到攻击时是很难长期坚守,保护自身安全与生命的。一个完善的保障城池人民安全和农耕生产的防御系统,是将城池的护城河系统往外扩展,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包含有大面积的农耕土地,为城池提供粮食生产的土地。这样的一个由最外围的护城河保护沟渠、加上中间面积比较广阔的农耕生产土地、和城墙系统,共同构成的城池,就称为城郭系统。城郭系统是城池保护系统的扩展,拥有大面积的受到军事保护的农耕土地为城池的长期守护提供粮食生产。

因此,城郭是单纯军事保护城池的扩展,是一个拥有自给自足能力的城市系统,它的更主要功能是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的需要。

那么,孟子所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就是城池东西单边有不少于三里的接近正方形城墙系统,南北最短不低于七里长的防护与水利灌溉系统的护城河系统。这样看来,孟子所描述的城郭系统就完全不是历史学界所说的小城,而是一个拥有庞大规模的天子之城。只有规模庞大的王国国都,才可能具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正是拥有巨大规模的郭,才可实现“米粟非不多也”的粮食储备。

孟子所描述的这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虽然拥有完善、庞大的保护与生产系统,但真正能保护它的安全措施,却是要依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仁政,否则只能众叛亲离,逃之夭夭,丢失这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城郭。

而这个孟子极力赞美、感叹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郭,就是夏朝最后一任帝王夏桀失国的夏朝国都,也是城郭含义的原始来源。也许是因为夏朝国都城郭的独一无二,以及夏桀失国后淡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城郭的原始意义被曲解和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但如要破解夏朝历史、华夏文明,城郭的真实概念必须要清楚而明确。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聚居地,城、郭、池分别具有人类生存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池是最原始的人类安全保护措辞,在村落周围挖掘环绕一圈沟渠,是避免野兽袭击的最好、最简单的设施,也提供了人类生活赖以的水源,雨水多时可以排涝,干旱时可以灌溉,可以说有人就有沟渠。城是群居人类对自身安全保护,避免被外部力量攻击毁灭的必要防护设施。一个富足的群体必有城墙来进行保护,否则它的群体安全随时会遭受外来群体的攻击、毁灭,人类文明也无法积累、形成、发展。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农耕生产为主,在安全保护下的农耕生产,是人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城与池之间的郭,正是这样的区域,为城里人提供粮食需要,用现代语来说就是在池的保护范围内的城郊。

做为建立华夏文明的夏朝国都,如果没有城、郭、池这三种人类文明稳定积累、形成、发展的必要保护措施,夏朝国都何以能产生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做为夏朝国都或者商朝国都为主要考古目标的二里头遗址,其最基本的城、郭、池都没有具备,没有发现它们存在的丝毫迹象与遗存,就把二里头遗址做为夏都或商都的考量对象,做为夏文化的代表,那么,笔者不仅要问,夏文化、夏文明真的是在如此简陋、原始的情况下建立的吗?在这样的原始村落情况下,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可以积累、形成、建立高度的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吗?其有资格代表夏文化吗?(作者:赵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城郭,小城,错误,历史,中国,城池,之城,国都,系统,概念,消息资讯,城墙,池非,城郭,城池,孟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城郭,小城,错误,历史,中国,城池,之城,国都,系统,概念,消息资讯,城墙,池非,城郭,城池,孟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城郭,小城,错误,历史,中国,城池,之城,国都,系统,概念,消息资讯,城墙,池非,城郭,城池,孟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