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以来,燕云十六州一直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
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
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
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
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
太宗率军在高粱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
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
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3路北伐辽国。
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加上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作河果,池塘。
广植水稻和柳、植林,用挡江园的铁骑。
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故不断擅兵用下,威胁宋廷。
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
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胄,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人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
告急的消息不断地传到已经当了宰相的寇准那里,一个晚上竟来了5次。
寇准启奏说:“现在只有陛下亲自出征,才能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我们就一定能打败强敌!”
宋真宗是个胆小鬼,听了寇准的话,脸都吓白了,就想回皇宫躲起来。
寇准郑重地说:“您这一走,国家的事没人决断,不是坏了大事了吗?请您三思!”
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才平静下来,商量起亲征的事。
过丁几天,辽军的前锋已经打到了波州(今河南濮用),情况万分繁急。
同平章事王钦若趁机劝真宗迁都避敌,寇准据理力争,真宗才答应亲征。
他这才下了决心去澶州亲征。
宋真宗和寇准带领人马高开东京往北,来到书城(今河南侨县东南)时,听闻辽国兵马十分凶猛,宋真宗又害伯了。
有的大臣趁机再向他提出到南方去,但是寇准和两员武将高琼和王应昌抗敌的坚定态度感染了宋真宗,他这才下了决心去澶州亲征。
宋真宗亲征的消息传到前线,宋军将士士气大振。
当辽军攻打澶州城的时候,宋军拼死抵抗,威虎军头张壞眼疾手快,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览。
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顿时士气低落。
辽军见形势不利便主动提出和谈。
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
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哪怕赔百万白银也行。
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就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
因议和地点在富洲城下,故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它开了赔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负和民众的重压。
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边境相对稳定,宋辽两国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