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高祖李渊:千年老狐狸最终问鼎天下,却输给了门阀世家

唐高祖李渊:千年老狐狸最终问鼎天下,却输给了门阀世家

前两期说了隋朝两父子,以及那短暂的三十七年隋朝国祚。

今天咱们来讲讲,这踩着隋朝上位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故事。

李渊出生于关陇门阀中的陇西李氏,祖父李虎是西魏开国八大柱国之一,与第一老丈人独孤信齐名。

好像是两人上辈子做了什么坏事导致得了报应一样,独孤信一家因为政治斗争被打下朝堂,独孤信也横死于世。

李虎倒没啥事,就是儿子死得有点早,孙子李渊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李渊的童年,其实跟当时的太子杨勇和后来的隋炀帝杨广是一起度过的。

但恰恰是在这皇宫中的那些年,让李渊的眼光和认知上升到了一个不一般的高度。

别的李渊也没学会,倒是练就了一张戳不烂的厚脸皮和那千年老狐狸的性格。

为啥这么说呢?

李渊出身贵族,他是唐国公。

别看他那会是独孤皇后的亲外甥,就以为李渊有多受宠多招人待见,事实上,南北朝乃至隋朝,整个朝堂上能攀亲戚的数都数不过来,当时的门阀世家们早就互相联姻通婚了不知道多少了,随便碰到一个说不定还可以论论辈分。

那时的李渊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唐国公的身份不仅不会给他带来多少便利,相反操作不好还会带来许多灾祸。

隋文帝杨坚在对于废太子杨勇的事上,曾经多次问过李渊这个外甥的意见,李渊每次不是装疯就是卖傻,问就是不知道,问就是姨夫说的都是对的,咱这个破脑袋瓜子也想不出来。

不止杨坚问,独孤皇后更绝。她以姨母的身份直接到了李渊家问起废太子的事,李渊哪怕就是痛哭掉泪,都不带蹦出哪怕一个有用的字来。

这俩口子,后期扳倒权倾朝野的宰相高颍都没花什么力气,却唯独奈何不得李渊。

大隋双圣屡试不爽的招数,在李渊这个小辈面前都吃了瘪。

后来隋炀帝杨广继位,他跟他爹一样,不相信任何人,也同样要跟门阀贵族斗争到底。

杨广是装了十几年乖孩子才得到的皇位,却也对李渊看走了眼。

在征伐高句丽之后,民间有一个传言说:大隋当亡,李氏将兴。

这句话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其实他也不见得有多在乎这种破事。

但是与门阀们的斗争早已不死不休,所以杨广干脆就借着这个由头,打压一波也好。

当时天下按照排名有三大李氏:辽东李氏、赵郡李氏和李渊所在的陇西李氏。

辽东李氏因为其子弟李密与反贼杨玄感交好,所以第一个被杨广怀疑。

赵郡李氏,也就是因为那条传言,家族被杨广打压得都快生存不下去了。

陇西李氏也是一样,但唯独唐国公李渊屁事没有。

世人只知道李渊是靠着自污才躲过这一劫难。但这种计俩那都是杨广当晋王时玩剩下的,怎么可能会上当呢?

真正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李渊把自己装成了一个彻头彻尾地疯子,做事毫无章法,让人看起来这货是疯了的节奏,这才在杨广面前躲过了一个生死大劫。

试想一下,能够让隋文帝杨坚都能看走眼的人,能是那种什么都不会只能靠儿子才能当皇帝的人吗?

极具战略眼光的狠角色

杨广在消除了对李渊的猜忌之后,慢慢地开始用起了李渊。他开始以武将的身份出现。

同其他人一样,李渊把世子也就是嫡长子李建成留在了都城,开始外放为官。

他为杨广送过粮草,平过叛乱,最后一站成为了北齐旧都山西晋阳的太守,掌管着那里的一切事物。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命长子李建成前往河东,秘密开始召集人手。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造反。

史书上说的原因,是次子李世民和裴寂给醉酒的李渊送了俩宫女,逼着他造反的。

其实这种说法有些扯淡,李渊要选择不造反,谁都劝不来。反之,李渊要选择造反,谁也拦不住。

要不然,他之前派李建成去河东干嘛?那就是去收买人心的。

质子李建成出了都城等于没了后顾之忧,而去了河东又等于如虎添翼。这里面又有李世民什么事呢?他当时也不过是18岁的大小伙而已,实在是太年轻了。

而李渊起兵的理由在当时也属于常规操作。

他以晋阳太守的身份假传圣旨,说皇帝杨广要四征高句丽了,这一次征调的就是山西人,这话一出口,整个山西都仿佛来了一场大地震般,其中晋阳大部分人选择投奔了李渊,意图保命。

缴文什么的就不写出来了,史书上扯旗起义的大多都这样,玩烂了也没什么可提的。

这世家之间的屠龙之术,玩得是相当的6啊,你们说,这种操作,能是那个18岁小伙李世民劝出来的结果吗?

为什么李渊说什么别人都信?只因杨广征伐高句丽,实在是死人太多,以至于李渊这种糊弄人的把戏别人一听到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命,竟然在当时没被戳穿,还为李渊提供了足足三万多的人马。

而远在江都(扬州)的杨广在收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估计也是后悔万分,自己千算万算,竟然算计不到这个其貌不扬的怂货还敢扯虎皮造反。

真实版的空城计

李渊在晋阳起兵之时,路线早就规划好了的,那就是奔着都城而去的。

但是老天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就在他起事的时候,突厥人南下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也不管是谁勾结了突厥,反正当时情况是万分危急。

李渊召集众人议事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大开城门。

当然,城门就算开了也看不见很多人,李渊当时候实力弱得一批,他就是跟突厥人玩心理战。

反正架势摆起来了,突厥人钻,他就一败涂地。反之,李渊就赌赢了。

这是一场豪赌,一场以李渊自己的全部身家当赌注的豪赌,他赌的就是突厥人怕有埋伏,不敢攻城。

结果非常完美,李渊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攻破大兴,改名长安,登基称帝,立国大唐。

李渊在与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平阳昭公主(实在调查不出来叫什么名字)顺利会师之后,他们合二为一,顺利攻破了当时隋朝的都城,大兴城。

那会李渊等于开了个简单模式的局,大兴城在杨广时期就慢慢开始被遗弃了,相反杨广更喜欢待在陪都洛阳和江都(扬州),所以大兴城的兵力不是很多,李渊等于捡了个便宜。

要论伏地魔,李渊才是祖宗级别的人物。

当时实力比李渊强的人大有人在,像辽东李密啊,王世充啊,窦建德啊,甚至那个弄死杨广的侍卫宇文化及都不比李渊弱。

而在当时,兵家必争之地有三处。

第一、大兴,隋朝明面上的都城嘛,占据了这里相当于占据了正统地位一样,并且还易守难攻。

但缺点也有,北面与突厥对峙,还得防着洛阳方向。

第二、洛阳。这个杨广一手建立起来的大城市,两条大运河都从这里开始,交通非常便利,且贸易极其发达,不仅是国内的贸易集散地,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拿下洛阳等于掌控了一个钱袋子,至少后勤方面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江都。隋炀帝就在那,还有什么比这个活皇帝更重要的呢?只要挟持了杨广,那么后续的帝位就是顺水推舟了,再玩个三请三推的把戏,妥妥地接受大宝登基称帝吧。

李渊从山西起兵,按理来说,洛阳更适合他的发展。

但是这个老狐狸打得可不止这一点算盘。他先占据大兴,扶植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再选择暗中积累实力,至于洛阳嘛,你们谁爱去谁去,反正谁打伤了打痛了都是给他李渊做挡箭牌。

当时李密率领瓦岗军就占据了洛阳。

李渊怎么做的,修书一封给李密,大概意思就是吹捧李密多么多么英明神武,自己愿意俯首称臣,请李公不用担心,李渊没有威胁。

而后面发生的事情,让李密懊恼不已,直呼上当。

话说宇文化及在干掉杨广之后,跟李渊一样,自封大丞相,带领江都的十万隋军开始返回关中,而且走得还是大运河,而运河的另一头就是洛阳。

宇文化及就是借着士兵们思念家乡的心思想着夺取洛阳。

但李密也不是善茬,双方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北)展开了一场遭遇战。

宇文化及败北奔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李密也元气大伤。

按理来说,这时候李渊是可以趁机占领洛阳了的,毕竟谁也不会嫌自己手里钱多地多对吧,更何况还是在那个乱世。

但李渊还是按兵不动,只因还有一个王世充。

这也是个狠人,他眼看李密元气大伤,就起了干掉李密的心思。

王世充进攻刚到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修整的瓦岗军,李密被打败,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投奔了当时的李渊。

看看,李密之前还觉得高李渊一等,结果后来仔细琢磨,这才发现自己就是个二傻子,帮李渊当了两回挡箭牌。

李渊伏地魔之名,当之无愧。

再后来就简单了,也是世家的常规操作,给自己封唐王,加九锡,然后再接受傀儡皇帝的禅位,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在大兴城立国大唐,改元武德。

你们说,这种千年老狐狸,怎么可能会被李世民的劝谏吓破了胆而不敢造反呢?

历经九年,大唐彻底站稳了脚跟,但李渊却输得一败涂地。

后来的事,就是李渊派自己的儿子们四处征战打地盘,希望彻底平定天下。

其中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薛举等都是被他的三个儿子给干废的。

李世民出力最大,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李渊还是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李世民挺冤的?自己在外头打生打死,结果老爹回过头来就立了大哥为太子。

情况压根就不是这样。

一、古代不仅帝王家讲究嫡长制,其实世家内部也有这种说法,就是嫡长制继承家业。

李渊所在的陇西李氏,也是世家,他承袭唐国公之后生了李建成,马上就把他立为了世子并上报朝廷,准备把李建成当接班人培养的。

当了皇帝也一样,李建成从世家接班人变成了皇位接班人。

二、李渊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态度。

李渊在父亲这个角色上,是安排李建成管理整个家族的,同时也代表着李渊会把所有好资源都会倾斜于李建成,让他去当这个新一代的接班人,去以这个世子的身份去结交和拉拢其他世家,甚至有些不传之秘也会传给李建成。

而对于李世民,李渊就没有那么在乎了。你爱交朋友也好,喜欢闯荡也罢,反正是个嫡次子,到时候给他谋一个官身,荣华富贵也就罢了。

对比现在,其实就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在选择接班人。

老大是辛辛苦苦教出来的,并且还倾斜了很多的资源,而大部分合作公司和企业元老也都认可他。

老二却是个富二代,喜欢出去浪,喜欢出去结交朋友。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就是个傻子,也会明白选择老大接班才是正常操作吧。

老二呢?给足生活费,随他去,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

这就是为什么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李世民纵使心里不痛快,也不会去选择反驳的原因。

因为他自己就认为立长子李建成就是应该的,何况李建成还比李世民多吃了足足九年的饭。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重用李世民外出征战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李渊其实手底下能打仗的不是没有,但就是怕撒出去收不回来。

所以,李渊宁可派自己的儿子出征,也不愿意把兵权落入旁人之手,他自己就是做臣子出身的,有些事情,李渊自己门清着呢。

然后再看下自己剩下的三个嫡子,就李世民在领兵作战这方面强些,所以自然而然地,李渊也就选择李世民去对外征战了。

如果没有李世民行不行?答案是,行。就是大唐统一天下的步伐可能会走得慢一点,但绝不至于没有任何统一的希望。

三、嫡长继承制背后隐藏的深意。

在那个年代,门阀世家们在确立继承人的时候,并不是看后代们谁有本事谁当家,而是,谁是嫡系谁当家。

作为门阀之主,娶的正妻就是别的门阀联姻来的,正妻生出来的嫡子天生就比庶子多了一层利益保障,所以但凡能正常一点的门阀之主,基本都会选择嫡子做接班人。

如果嫡子不止一个呢?简单,培养老大。这个是从出生开始就被注定了的。

只要嫡长子在身体上没有任何残缺或者不幸早夭,基本上等到老爹一死就是板上订钉的接班人。

不要问什么次子三子会不会抢班夺权,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嫡长子手上握着的资源大于所有儿子们拥有资源的总和,他是接班人,代表着这个家族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次子三子如果真的想要抢班夺权,那么不是被摁死就是会被赶出家门,连仅有的富贵都会保不住。

所以,李世民纵使有万般不情愿,但是却不可能在表面上露出半点心思。

他在学杨广,利用自己早年间和当秦王之后打出来的名望暗中拉拢人马,伺机而动。

大唐武德四年,发生了一件在当世人看来惊爆眼球的事。

秦王、太尉、尚书省尚书令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可开天策府,自设官邸,自行招贤纳士。

天策上将什么意思?李渊自创的一个职位,后世人说这是李世民在抓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回长安后,李渊已经对他封无可封的一种行为。

天策上将用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仅次于三公的地位,但是这个职位却拥有媲美太子的权力。

太子居东宫,有太子属官,相当于一个小朝廷一样,其中官员可以由太子自行任命。

天策上将可开天策府,同样可以招贤纳士。

李渊这么做,其实跟疯子没什么两样。

按理来说,既然早就确定了太子的人选,那么其他的儿子们该封王的封王,该赏赐的赏赐,就算是需要用到这些人,也绝不可能给这么大的权力才对。

但偏偏李渊就这么做了。

这等于就是在给太子挖坑,给太子树立一个明面上的敌人。

而且,朝堂中其中一些投机之人,绝对会倒向李世民那边,而导向的结果不管是李建成赢了还是李世民赢了,都会造成严重的内卷,削弱大唐的实力。

但是,我们在关注这大唐三父子的同时,却忽略了在当时最最重要的势力。

那就是门阀世家。

李渊在隋朝是唐国公,妥妥地世家之人,同时他也清楚隋朝两位皇帝是怎么跟门阀世家做斗争的。

那种场面,早就已经是不死不休了。

隋炀帝杨广的命运早就在选择与门阀作斗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要不就是破而后立,真正的登顶巅峰。要不就是功败垂成,死无葬身之地。

结果很明显,杨广没能斗赢门阀,客死他乡。

而从杨广身死到李世民被册封天策上将,不过才区区五年时间。

难道李渊当了皇帝就得意忘形了?还是那些门阀经历了这几年的战乱都没落了?

都没有,门阀之间互相斗争的实力可能有强有弱,但是论起保命,个个自带绝活,百年王朝千年世家可不是吹出来的。

李渊立国的班底中,大部分人员都来自隋时的旧臣,他们都是世家之人。

如果说把世家这方势力加入进来,那么李渊的做法,就有了合理之处了。

我们不妨来假设一下。

李渊是知道世家们的实力的,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同样生出了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想法。

但李渊却没有选择杨广那种霸道硬刚的方法,他选择用利益驱使世家们进行内斗,让他们两败俱伤,互相削弱对方的实力,然后他再坐收渔翁之利。

那到底是要多大的利益,才能诱使那些世家们下场角逐,呈相互攻击之势呢?

皇位,或者是太子之位。

而斗争的主体就是他的两个嫡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李渊在明确立了李建成为太子之后,自然就会有许多世家之人选择站队到这个未来的皇帝身边。

但仅过了四年时间,李渊又借口对秦王李世民封无可封,特意给了他一个天策上将的职业,允许他自行招贤纳士,为国效力。

这种举动,释放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李世民,同样拥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李渊就是在刻意地拔高李世民的地位,想让其中一部分世家们转而投奔到李世民门下,然后双方为了太子之位互相争斗,最终两败俱伤。

到时候李渊再出来收拾残局,直接把李世民赶去封地当个闲散王爷,这样整个朝堂就会全部掌握在李渊或者李建成手中,再也不会出现世家威胁皇权的存在了。

而李世民在其中的角色就是一枚棋子,一枚注定要被放弃的棋子。

为什么是李渊放弃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

前面说到过,嫡长子继承制,李渊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怎么可能放弃呢?所以,悲哀的是李世民。

老奸巨猾之辈,不仅仅只有李渊一人。

从武德四年李世民壮大实力到武德九年,这五年的时间,李世民被李建成打压得非常凄惨,甚至一度到了在长安没有立锥之地的地步。

这本来也是按部就班的结局,李世民一方势力彻底被瓦解,从而出局。

但是,李渊却低估了那些世家。

世家们也不是傻子,同样耕读传家的他们就算是一开始难以抵挡诱惑,到后期基本上也会发现李渊的用意。

相比李建成,其实他们更希望李世民当皇帝。

毕竟,一个得位不正的皇帝,远比一个常规培养的继位皇帝要好拿捏好对付得多。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众在玄武门埋伏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成功杀死二人,进而逼迫李渊禅位成功,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大致一看,都说是李世民在被李建成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选择的铤而走险、破釜沉舟之举。

事实确实也是这样。

但其中,我们忽略了世家们的态度。

首先,当时李建成是全方位碾压李世民的,也就是说,表面上支持李建成的人占多数。

其次,李世民已经退无可退了,要么被赶出长安当王爷,要么拼死一搏当皇帝。

也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李建成事先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那么,一个被打击得都快没有立锥之地的李世民,是怎么做到没有透漏半点风声并且还成功地瞒过了李建成和李渊的呢?

最解释得通的说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隐藏在背后的世家们达成了一致,选择暗中助力李世民,瞒住李建成和李渊等人,坐看李世民政变成功。

这样,世家们的利益才能最大化,他们的实力也可以进一步得到保存。

而李渊,成了这其中最大的输家,他既输掉了两个儿子的性命,同时也等于给大唐江山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大隐患。

总结:李渊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也并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平平无奇。

他可以忍,忍到杨广那个忍中王者都看走了眼。

他可以怂,怂到讨好突厥势力,暂时换取一方太平。

他可以装,装作不计前嫌招贤纳士,最终定鼎江山。

他可以狠,狠到利用自己的儿子来剪除世家们对皇权的威胁。

他笑到了最后,却没能笑过更狠的那些世家们。

这就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平平无奇”的唐高祖李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什么,问鼎,晋阳,老狐狸,天下,门阀,千年,杨广,杨坚,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密,李建成,杨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什么,问鼎,晋阳,老狐狸,天下,门阀,千年,杨广,杨坚,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密,李建成,杨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什么,问鼎,晋阳,老狐狸,天下,门阀,千年,杨广,杨坚,观点评论,李渊,李世民,李密,李建成,杨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