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每朝每代的兴亡无一不伴随着战争,一个朝代的诞生,意味着另一个朝代的灭亡。
公元1616年,活跃了两百四十八年的明王朝迎来一位将要穷其一生的劲敌——后金。后金是清朝的前身,由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建立的新政权,他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部落,组建一个了新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
1619年明朝形势
公元1618年,掌握了整个女真部落政权的努尔哈赤,开始要“造反”了。但所谓出师有名,不能平白无故没有缘由就挑起战争,总要有个“由头”。所以,努尔哈赤发表了一篇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
这“七大恨”是怎么个“恨”法呢?那就肯定离不开女真部落历年来与明王朝之间的“恩怨情仇”呢!
首先,努尔哈赤说,明军草菅人命,把他爷爷和爸爸都给杀了。这个是有历史考证的,在万历十一年,明将领李成梁再度率兵去建州攻打王杲之子阿台,而努尔哈赤的父亲是塔克世是王杲的孙女婿,最后死于在这场战争中,努尔哈赤与其弟也被俘。
努尔哈赤
然后,就是明王朝对建州女真部落的各种压迫。哪个部落稍微强了点,明王朝就开始打压哪一支,而且总是越过边界,滋生事端,不仅不让边境的建州百姓种地,还毁了房屋和农田,实在是冷酷无情。(其实这一点并不完全是明王朝的问题,起初边境周边并不是建州女真的地盘,是后来被他们占领的,明王朝害怕建州女真强大起来,自然也就不许他们在这里种地,事实证明,明王朝的害怕是正确的。)
在发表完这一通的“开战宣言”后,努尔哈赤就开始领兵向明王朝出发,这一打就是26年,直到最后费力攻破了明王朝最后一道防线,才得以入主中原,建立满清帝国。
那么这明王朝这最后一道防线在哪里,为何这道防线崩塌后,大明王朝就消亡了?
关宁锦防线的修建
公元1626年2月22日(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在与后金对战的第八年,明朝终于迎来了一道曙光,宁远之战。此战是由袁崇焕为主帅,带领着不满两万的守军,依靠着完善的防御系统与火炮威力在宁远城对抗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军,在经历过一番死战后,后金被迫退兵,明王朝终于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然而此时山海关外已无明王朝的一兵一卒了,辽东地区已全部被后金收入囊中,对于刚即位不久的天启帝而言,一旦山海关被后金攻克,则意味着大明朝危兮。然而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走到了迟暮之年,佞臣宦官当道,阉党专横,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天启帝朱由校也不过是个才过弱冠之年的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为弱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刚成年),对于政权谋略,能懂多少,况且周边围绕着的没多少好人。庆幸的是,他还有个有脑子的老师,孙承宗。
1626年明朝形势
孙承宗说:陛下,如果只守山海关实在是太过冒险,没有极好的战略谋策,再坚固的关卡也守不住,所以我们应该将防线前移,保持对后金的进攻和压迫态势,这样还能拯救关外的十万难民。
天启帝一想,嗯,老师说的有理,多一道防线就多一道保险啊。
这道防线就是关宁锦防线。
关宁锦防线的修筑任务主要由袁崇焕所领导,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而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形成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这样一个局面。
关宁地区是东北进入华北的咽喉要道
关宁锦防线的成功修筑,在公元1627年宁锦之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皇太极无功而返,明王朝取获宁锦大捷。
(1636年,皇太极继承后金领导者之位,称帝后并改国号为“清”。)
松锦之战,围城招降
公元1638年,在经历了宁锦战败后的皇太极再次整兵出发,攻向中原。皇太极知道率领大军屡次入塞,最终得不到明朝的尺寸之地,都是因为有山海关的阻隔;想要取山海关,一定要先取关外四城(松山、杏山、锦州、宁远)不可,而锦州则首当其冲。所以,关宁锦防线必须打通。
明朝关宁地区卫所
首先,皇太极在武力为辅的条件下,选择了智取,招降当时锦州守城主将,祖大寿。
“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农历十月,皇太极亲自率领部队进攻明朝,率领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出宁远、锦州大道;睿亲王多尔衮为左翼,自青山关入;贝勒岳讬为右翼,自墙子岭入。祖大寿在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城)屯兵,领兵偷袭多铎,多铎战败。第二天,多铎与济尔哈朗合兵出战,祖大寿收兵回中后所。不久,皇太极亲自来到中后所,派使者给祖大寿带话,劝降祖大寿。祖大寿却始终没有露面。”
这个祖大寿是谁呢?吴三桂的舅舅,原本只是因为居守宁远受宁远之战的胜利,在1628年被新帝崇祯帝封为前锋总兵官,派遣到锦州驻守。在袁崇焕下狱后曾逃跑但又被崇祯帝劝抚继续为明朝效力。
祖大寿,松锦之战后降清
公元1640年,招降的第一步失败后,皇太极又开始研发新的战略。在吸取过去强攻政策失败的教训后,他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他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在此筑城屯田,为攻锦建立一个前哨阵地。义州处于广宁与锦州之间的大凌河畔,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地势十分优越,不仅能做前阵,还能给后勤补给。在修筑好义州城后,皇太极开始了他的围城之战。他将围城清兵分为两班以个月为一期轮番更换,同时清兵将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翌年三月,皇太极又进一步采取措施,在锦州城外筑起座营垒,环城相列,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
不得不说,皇太极这招围城的确有用,锦州城的明军在被围困了一段时日,便开始有人想要叛逃,秘密联络清军。
“祖大寿所率军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蒙古人,在围城后起了叛心,秘密与济尔哈朗联系。后被祖大寿侦知,本欲计擒叛军首领,无奈行事不密,反被叛军窥破,抢先与明军交战,济尔哈朗闻讯后,趁势攻城,内外夹攻,祖大寿难以支持,只能退入内城坚守。”
取得锦州外城后的清军彻底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
公元1641年,苦守锦州城,即将弹尽粮绝的祖大寿终于盼来了援军。由洪承畴领八总兵以及步骑十三万人,于宁远会合,在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与清兵交战。初战时清兵失利,几至溃败,明军甚勇,连连取胜。
洪承畴,松锦之战后洪承畴被俘降清
八月初,皇太极听闻清军溃败,心急如焚,昼夜兼行500余里,带病赶往锦州战场之上。
随后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已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法将明军围困在松山城,断了明军后路。
其实明清两军双方兵力武器来看,明军更胜一筹,因为明军火器数目远远超过清军,在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下,若是明军奋力一搏,其胜利的可能性十分大的。然而,与清军这十几年来的连战连败,朝廷腐朽无能,调度无方,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各级将领早已丧失斗志,唯知保命逃窜。再加上崇祯帝愚昧无知,不顾实情一味催促将领上前,以至于洪承畴在前往锦州时,粮草所备甚少,城中粮食短缺,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军心涣散至极,多有逃跑之心,其中松山副将夏承德就是这其中的典范,他密约降清,与清军里应外合,导致了这场战争不得不败。
公元1642年2月28日,松山城被攻陷,多位总兵被杀,主将洪承畴,祖大乐被俘,随后锦州城守将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同年4月22日,清兵用红夷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只剩宁远一座孤城,至此松锦之战结束。
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的战败也预示着明王朝在辽东的防御系统彻底崩溃,最后的防线只剩下山海关。
山海关是由谁驻守呢?吴三桂。
凡是看过《鹿鼎记》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占京师。
公元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攻占京都,崇祯帝煤山自缢,而清军由山海关入主中原对抗李自成,至此,随着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塌的同时,这个王朝也消失了。
参考文献:
《如何评价关宁锦防线》
《论明清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后的明朝辽东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