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隋朝二世而亡,对科举制度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而唐朝自然而然成为了科举制度塑造的关键朝代。在唐代的科举制度,也可以称之为取士制度,下面从唐代取士制度的标准形式、原因背景以及影响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唐代的取士制度。
一、唐代取士制度的内容标准及其特点
1、唐代取士制度的标准——全面发展
首先,在唐代入士的途径基本上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恩荫入士,即依靠先辈卓越的功勋,让后代直接入士做官。第二种就是流外入士,即在政府部门担任一定年限的不入流的小吏后,成为正式的官员,接下来,第三种就是科举取士,即通过科举考试,鱼跃龙门,成为朝廷的官员。我们来着重解释探究一下第三种入士方法,即科举入士。
在唐代,科举入士的基本标准应该就是注重举子的“文”的能力,全面一点就是要求举子拥有“身”“言”“书”“判”这四个能力。
由此可知唐代比较重视对于举子的全面发展,与后世明清时期日益僵化的八股取士相对人性化,但是就公平性而言还是有所缺陷。
2、唐代取士制度的内容形式
在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依旧是儒家经典为主,但是唐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一系列形式。而且,由于唐代尊崇道教,将道家经典同样也纳入考试的范围之内。唐代科举同时还重视诗词歌赋的考察。除此之外唐代科举制度还有明经与进士两科为主。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这两种科举考试的难易程度:“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且,唐代的宰相多以进士出身,由此可知唐代不同科举制度的分野区别也是很大的。
3、唐代取士制度的特点分析
在分析解读了唐代科举制度的标准、内容以后,来分析一下唐代取士制度的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从考试的内容形式上看,唐代取士制度尤其重视“文”的考察。不管是儒家经典还是道教至宝,亦或是诗词歌赋,都体现出对于“文”这一个素养的重视。除此之外,唐代取士制度还有取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表现出来的是科举制度的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不完善待发展的情况。
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同形式的科举制区别较大,
据《册府元龟》当中记载称:“"明经进士,自今以后,每年考试所收人,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如无其人,不必要满此数。"
人数的差别可以看出仕途的不同,唐朝的宰相大多数是进士科出生,当时的人们重视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除此之外,唐代科举取士对于豪门世家具有巨大的优待政策,也成为唐代取士制度的一大特点。
1、借鉴前朝,开创发展
众所周知,每一个朝代在建立之初,都会留下制度建设的空白区间,而与此同时,前朝虽然灭亡,但是深入人心的制度建设却依旧存在于百姓的思想当中,特别是一些对于百姓来说的大有裨益的政策制度,或有利于维护巩固统治的政策,而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称:“王侯将相,莫非豪门大族”。
九品中正制的危害日益显现,皇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几乎达到了皇帝废立,政令出于世家之手,再这样的大背景下,就有了科举制度出台。而唐代的取士制度借鉴的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以潜移默化较温柔的手段推行之。开创了科举制度的新发展。
2、唐代以军功起家,贵族豪门依旧影响力巨大
众所周知,唐代依靠大名鼎鼎的关陇贵族起家,必然要依靠关陇贵族作为统治的基础。与此同时,九品中正制才退出历史舞台不久,而且在唐朝建立之初,豪门世家依旧在朝廷上下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其中又以七宗五姓为核心。据《旧唐书》当中记载称:““(帝)纳陇西李冲女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女充后宫。赵郡李氏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以五姓为首。”皇帝对于这些门阀世家大多数时候也是以妥协为主。
在世家门阀依旧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的背景下,所创立的取士制度不得不说依旧带有非常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就不仅仅唐代取士的恩荫制度以外,就连科举取士这一个途径,对于那些豪门世家子弟而言也是具有特殊政策优待的 据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当中记载称:
“ 唐 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録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
唐代取士高官具有推荐的权力,这就反映出皇权向豪门世家妥协的现象。也就造成了唐代取士制度不完善的地方。
众所周知,唐代取士制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唐代取士非常重视对于诗词歌赋的考察,俗称诗赋取士,据《论语》当中记载称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与此同时,孔子还提出了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王化作用。当时的统治者认为,大力推广诗歌有助于维护统治,实现王化。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在唐朝又迎来了一个诗歌创造的高峰时期,再加上选官制度的变迁,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诗歌作为取士的重点,因此,也就形成了唐代以诗歌取士的风格特点。
三、唐代取士制度形成的影响
1、有利于为国家遴选英才,维护国家的统治
首先,唐代的取士制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明经科,也有进士科,甚至还有算数科等等,在唐代,就制度层面而言,几乎只要你有能够治国安邦的能力,就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唐代的统治者对于精英人才也是达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据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定保《唐摭言》当中的记载唐太宗看见新科进士的惊喜之言称:“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此可知,唐代的取士制度至少在制度层面已经达到了举贤才比科用之的地步。有利于阶层的流动。
2、为后世科举制度奠定基础
一个制度的完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什么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再也科举制度的合理性与前瞻性。科举制度的影响至今犹存。而唐代的取士制度对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并没有后世这样的相对公平,但是他已经有显示公平性的曙光。而唐代的相对公平性的原则也成为了后世科举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据《明史》记载称:“三十年偕纪善白信蹈等主考会试。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而引发的南北榜案,明朝实行南北中卷分立,反映出就是唐朝事情奠定的公平性原则。
3、豪门贵族影响力依旧巨大,取士制度存在缺陷
唐代取士制度依旧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例如“行卷”制度以及高官具有干涉科举取士的权利等不合理的制度。这些缺陷表明唐代的取士制度依旧有待发展完善。而且唐代的不合理的取士制度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伏笔,如黄巢因为面貌丑陋被皇帝不喜,后不得已开始了反唐事业。这就反映出唐代取士制度的缺陷之处。
唐代的取士制度有合理进步之处,但是同时也存在缺陷,既有教育的“全面发展”,又有着透露着对贵族豪门社会现象的妥协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现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一种伟大尝试,具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新唐书》
3、《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