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吐蕃史:吐蕃大相尚结赞用计“一箭三雕“废掉唐朝三员大将

吐蕃史:吐蕃大相尚结赞用计“一箭三雕“废掉唐朝三员大将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吐蕃史/周三更新/哒哒的马蹄(撰文)|

书接上文:

吐蕃史:赤松德赞与唐德宗的"蜜月期随着唐朝在领土问题上的反悔,吐蕃和唐朝维持数年的蜜月期也正式宣告结束。在这个问题上,吐蕃和唐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吐蕃一方指责唐朝背信弃义,拒绝将安西、北庭之地交付给吐蕃。唐朝一方则指责吐蕃"出工不出力",对唐朝进行政治欺诈。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最受伤的就是时任吐蕃大相的尚结赞了,当初是其坚决主张与唐议和,之后率兵支持唐朝平叛的也是他,结果最后忙活了半天发现自己被唐朝给摆了一道,其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可想而知,之后其曾公开对唐朝官员发泄自己的不满,指责唐朝"负我深矣"。既然最终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那么只好战场上见真章了。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大相尚结赞率领吐蕃大军大举攻唐,八月"寇泾、陇、邠、宁数道,掠人畜,取禾稼",九月"吐蕃游骑及于好畤",十一月,"陷盐州",十二月又先后"陷夏州","寇银州","又陷麟州"。针对吐蕃的进攻,唐朝一方则以防御为主,也就是所谓的"诸道节度及军镇,咸闭壁自守而已"。不过在防御的同时,也会采用奇袭战术来对吐蕃发动袭击,比如同年十一月,唐朝凤翔节度使李晟便曾"遣兵袭吐蕃之沙堡,大破之。焚其归积,斩蕃酋扈屈律设赞等七人,传首京师。"但是可能是急于洗刷自己被唐朝欺骗的耻辱,尚结赞此次率军进攻唐朝并没有像之前发动秋冬攻势那样速战速决,反而和唐朝打起了持久战。

李晟

尚结赞向唐朝请和一方面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他本身的算计。在此次与唐朝的交战中,尚结赞发现唐朝虽然失去了郭子仪这员大将,但是又多出来了三员大将——李晟、马燧与浑瑊。尚结赞充分认识到此三人的存在将是自己进攻唐朝的最大障碍,正所谓"唐之名将,李晟与马燧、浑瑊耳。不去三人,必为我忧。"为了除掉李晟、马燧与浑瑊三人,尚结赞专门定下了离间李晟、出卖马燧与劫持浑瑊的一箭三雕之策,他此次的请和也是其一箭三雕中的一环。

贞元二年九月,尚结赞率领大军进入凤翔节度使李晟的管辖范围内后一改以往烧杀抢掠的作风,并且还公开宣称"召我来,何不以牛酒犒劳?"这件事不仅给李晟朝中的政敌张延赏留下了把柄,也在唐德宗心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要知道唐德宗的性格特点之一就是"猜忌刻薄",对于自己手下的大臣特别是那些大将们十分不放心,而尚结赞的在凤翔的所作所为无疑会使得唐德宗开始防范李晟。但是李晟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或者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李晟才会在贞元二年十一月奇袭吐蕃沙堡来洗脱自己的嫌疑。但事实证明这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因为李晟虽然利用奇袭对吐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击,但是对于整个局势的变化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不仅没有打消唐德宗的疑心,反而加大了唐德宗内心的不满。

同年十二月,李晟由与吐蕃对峙交锋的前线返回长安城参与讨论尚结赞的求和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李晟主张"戎狄无信,不可许。"但是当时唐德宗已经产生了厌兵的心思,认定李晟是想借机"生事邀功"。与此同时,朝中支持李晟的宰相韩滉逝世,其政敌张延赏秉政并时不时的在德宗面前给李晟上眼药,声称"不可久令(李晟)典兵"。最终,唐德宗免去李晟的兵权,将其调回长安"奉朝请而已。至此,尚结赞一箭三雕计策之中的第一只大雕在其算计下成功折翼。与此同时,针对马燧与浑瑊的计划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事实上,唐德宗对于吐蕃的求和起初是坚决不同意的,但是尚结赞利用马燧"喜赂信诈"的心理派遣"大将论颊热厚礼卑词求燧请盟"。马燧果然中计,带着论颊热共同入朝拜见唐德宗并且"盛言其可保信,许盟约。"除了吐蕃的贿赂外,马燧支持和吐蕃议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与李晟有过节,正所谓"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于是在与吐蕃的和战问题上就"争言和亲便"。在马燧的担保之下,唐德宗最终同意再次与吐蕃议和。其实唐德宗同意和吐蕃议和也有着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其"亦恨回纥,欲与吐蕃和,共击之"。此外,当时马燧是唐军统帅,在其入朝期间其所统帅的军队不敢主动对吐蕃发动进攻(很有可能是马燧在临行之前给他们下了死命令了),只是闭门自守而已,从而眼睁睁的看着尚结赞顺利退兵。

马燧

就这样,在马燧的力保下,唐朝与吐蕃再次开启议和。在议和途中,尚结赞提出要再次"结好复盟",同时以"吐蕃将相以下来者二十一人"为借口要求唐朝一方派遣侍中浑瑊、灵州节度使杜希全、泾原节度使李观三人主盟。但是唐朝一方由于在吐蕃身上吃了太多的亏了,所以此次还是对吐蕃有点提防的,最后只同意派遣浑瑊主盟。随后,尚结赞又要求将会盟之地由清水改为原州之土梨树。唐德宗对此表示同意,但是神策将马有麟指出"土梨树多阻险,恐吐蕃设伏兵,不如平凉川坦夷。"在马有麟的提示下,会盟地点最终按照唐朝的要求定在了平凉川。由此可见,唐朝虽然对吐蕃有所提防,但是警惕程度不够高,主动权几乎都在吐蕃手中掌握着。

贞观三年(公元787年)五月,浑瑊率领唐朝一方两万余人前往会盟地点。在出发之前,李晟曾提醒浑瑊"盟所为备不可不严"。结果立马遭到了张延赏的指责称其想破坏会盟,唐德宗更是专门召见了浑瑊并"切戒以推诚待虏"。在会盟过程中,浑瑊完全按照唐德宗的指示来做,对吐蕃一方毫不防备。尚结赞先是提出双方"各遣游骑数十更相觇索",对此浑瑊一口答应。结果就是吐蕃游骑在唐朝的军营之内自由出入,如入无人之境,而唐朝的游骑刚进入吐蕃军营就被扣下了,而浑瑊对此却浑然不觉。盟约当天,尚结赞又"请侍中(浑瑊)以下服衣冠剑珮以俟命。"然而就在浑瑊等人换衣服的时候,吐蕃一方突然发难。在混乱之中,只有浑瑊一人顺利逃脱,崔汉衡、刘延邕、俱文珍等六十多位使团成员被抓,死伤者五百余人,驱掠者千余人。

浑瑊

就在浑瑊死里逃生的同时,唐德宗却在向朝中群臣们夸耀此次与吐蕃重新签订盟约是"和戎息兵,社稷之福。"作为此次会盟的主要促成者马燧也祝贺唐德宗道:"今之一盟,百年内更无蕃寇。"在他们眼中,唐朝和吐蕃的未来关系的发展是形势一片大好,这时宰相柳浑出来给他们泼了一盆凉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李晟也对柳浑的说法表示赞同,惹得唐德宗大为不快,当场变了脸色并狠狠的训斥了柳浑和李晟一顿。结果不一会儿,前线便传来消息"虏劫盟者,兵临近镇。"唐德宗大惊失色,着急之下竟然计划再次出京避难,好在朝中大臣极力劝谏才打消了他这个念头。

平凉结盟几天之后,宦官俱文珍、浑瑊将马宁和马燧之侄马弇突然又被吐蕃放回来了。那么问题来了,尚结赞会有这么好心吗?当然不会,这是尚结赞要对马燧收网了。在释放他们返回唐朝的时候,尚结赞故意当着俱文珍、马宁的面儿对马弇说了下面一段话:"胡以马为命,吾在河曲,春草未生,马不能举足,当是时,侍中(马燧)渡河掩之,吾全军覆没矣!所以求和,蒙侍中力。今全军得归,奈何拘其子孙!"其真实目的就是要让宦官俱文珍回国后将这段话的内容传达给唐德宗,从而让唐德宗怀疑马燧。果然,在俱文珍回国后不久马燧也被唐德宗夺了兵权,召回长安"奉朝请"了。可怜当年赫赫有名的唐朝三大将在吐蕃大相尚结赞的算计下,两个被解除兵权,彻底远离战场,一个奉命出镇奉天抵御吐蕃以戴罪立功。

其实,在尚结赞计划里除掉唐朝这三名大将之后还有后续的动作,史称"于是离间李晟,因马燧以求和,欲执浑瑊以卖燧,使并获罪,因纵兵直犯长安,会失浑瑊而止。"可见,尚结赞的心机之深,反观唐德宗君臣则完全被尚结赞玩弄于股掌之间,所作所为基本上都在尚结赞的预料之中。

平凉劫盟的发生使得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唐德宗直接拒绝吐蕃使者入境,这在吐蕃和唐朝的交往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在吐蕃的一次次欺诈和进攻之下,唐德宗也痛定思痛,决定改变自己的外交策略。随后,唐德宗正式采纳了李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外交方案,对吐蕃进行全面的孤立封锁。不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朝虽然在西北地区损失惨重,但是在西南地区却逐渐掌握了主动权,甚至还把归顺于吐蕃的南诏给重新争取过来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唐朝三,进攻,浑瑊,唐朝在,马燧,吐蕃,唐德宗,相尚结,尚结赞,李晟便,故事传记,唐朝,马燧,唐德宗,李晟,俱文珍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唐朝三,进攻,浑瑊,唐朝在,马燧,吐蕃,唐德宗,相尚结,尚结赞,李晟便,故事传记,唐朝,马燧,唐德宗,李晟,俱文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唐朝三,进攻,浑瑊,唐朝在,马燧,吐蕃,唐德宗,相尚结,尚结赞,李晟便,故事传记,唐朝,马燧,唐德宗,李晟,俱文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