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次写了“为什么说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是明朝人的伪作?”(即《满江红•怒发冲冠》)一文,提出从文理逻辑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尽管有五千多字,但引用他人从历史地理角度质疑是伪作的内容,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的朱瑞熙先生发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伪作》中的一些观点,以及有关“战车”的历史文献等占了比较大的篇幅。颇有些“拿来主义”的味道,这要按“查重率”来算,是根本过不了“原创”关的。为了充分从岳飞的诗词创作风格来证明《满江红•怒发冲冠》与其一贯风格不符,故撇开所有其他因素,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论证一下。
在上一篇文章我已经说过:无论《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记录的那两首《满江红》的真实性如何,岳飞把这两首词中的一大半拿出来炒一遍冷饭,再增改几句话,又变成自己另外一首《满江红》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你以为这是我们现在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写的“论文”吗?而且一首词字数也不多,有必要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吗?如果要说明有这种可能性,至少要证明岳飞有这种习惯吧?或者宋朝的其他诗词作者有这种风气吧?为什么辛弃疾写了十二首《满江红》,没有一首是重样的呢?
接着我们从岳飞的其他诗词中来看看他的风格: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上面这首词和《满江红•怒发冲冠》在风格上的迥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详细说了。这里再强调一处细节:“河洛”指黄河与洛水两水之间的地区,在南宋时期被金国占领,是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上面这首诗是岳飞写给他的朋友,同为“抗金将领”的张浚。请大家注意其中的细节:第二句里的“河洛”是南宋时被金国占领的土地,“燕幽”通常称为“幽燕”,出于押韵的原因调换了顺序,是指唐朝时的“幽州”,也是战国时期的燕国地区。唐朝覆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后唐时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即辽国。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收回幽云十六州,曾在内府库专置“封装库”,打算用金钱将幽云十六州赎回却遭到拒绝,于是想用武力解决问题。但结果呢?宋军大败,最后还与辽国在澶州结下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之后宋金两国共同约定在联合灭辽之后,金国归还幽云十六州。结果只还了其中的六州。后来金国开始讨伐宋国,刚到手两年的这些土地,又被夺了回去,最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靖康之变”了。
我之所以不得不提到上述历史,是为了说明“河洛”和“燕幽”是宋朝心心念念想要夺回的领土,所以这两处的地名不存在拿其他地名来“指代”的这种作诗手法,换句话说,岳飞在这首诗中的地名属于“实写”而非“虚写”!而后面一句“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倒是可以算作“指代”,因为其中的“可汗”是契丹首领的称呼, “阏氏”则是“可汗”妾室的称呼。
在北宋时期,辽国尚在时用此称呼属于“实写”。到了南宋则只有“金国”,彼时宋人内部对金人和金国的称呼,可分为中性和贬义两类:中性者,直呼“金人”、“金国”,“女真”、“胡”、“胡人”等,称呼金朝皇帝为“金主”。贬义者,称“虏”、“虏廷”,“胡虏”、“金贼”等,称金国皇帝为“虏主”。由此可以看出,岳飞在这首诗中用了以前辽国人的“非贬义”称呼,属于“虚写”,是用来指代金国皇帝和其妾室!
纵观岳飞的所有诗词,没有发现他在地名上“虚写”过!我们再来看《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记录的那两首《满江红》,以及有争议的这首《满江红》:
岳飞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闑(niè)。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的《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世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红色字是与岳飞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重复的词句,蓝色字是和祝允哲的《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重复的词句。
撇开真实性的讨论,我们只讨论“文法”:之前的文章讲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完全对仗,以岳飞在其他诗词上的造诣,要改成完全对仗绝对游刃有余。除此之外,
岳飞第二段的“
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闑
”中的“金城”,不是指“坚固的城墙”,而是指“金国的城门”;“门闑”有两种意思:一是指门中央所竖立的短木,二是指门槛。无论哪一种,都符合“踏破”的对象。本来祝允哲是希望岳飞拿着神枪闯入“敌人老巢(山窟)”,搭配也是合理的。
后来“岳飞”非但舍弃自己对地名一贯的“写实风格”,炒自己的冷饭不说,居然还抄袭了祝允哲词中的“贺兰山”和“朝天阙”,“岳飞”改“贺兰山窟”为“贺兰山缺”,有些文献上则记录为“山阙”,“阙”在古代同“缺”,“朝天阙”中的“阙”代表宫门,引申为“朝廷”。虽然是同一个字两种意思,但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是不是越改越差劲了?本来“闯入山窟”和“踏破门槛”都合理的,“山缺”应该是指“山的缺口”处,既然已是缺口又何须“踏破”?除非还是“宫门”的意思。如此,“阙”又变成同字同义同韵在这首词中出现了两次,不说是作词的“大忌”,至少水平不怎么样。
我料定此时必然会有反对者提出对“贺兰山”地理位置的争议,为什么这“贺兰山”不能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贺兰山呢?这不又变成“实写”而非“虚写”,符合我分析得出的岳飞的风格了吗?现在我又不得不讨论地理了,别忘了最开始的“贺兰山”是出现在祝允哲的《满江红》里面的!不如我们就来看一下被认为能推翻“伪作说”的《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这位曾和岳飞并肩作战抗金的祝允哲的简介:
祝允哲,字明卿,江山人。父臣,进士出身,宋哲宗时任户部侍郎、兵部尚书,以率军防御西夏有功,赠少师上柱国,封宣国公。允哲元符三年进士,靖康元年任武翊卫大制参,督理江广粮饷,提督荆襄军务。南宋建炎元年,受韩世忠命屯兵西宁,曾与岳飞并肩抗金。绍兴十一年,上《乞保良将疏》,愿以全家70余口保被秦桧等陷害入狱的岳飞父子,并请斩误国奸臣。贬为潮州推宫,途经富阳县时,闻岳飞父子遇害,昏厥于地,不数日悲愤辞世,葬富阳县白升山。
根据祝允哲的履历,作为“率军防御西夏”的兵部尚书,又在青海的西宁屯过兵,他词中写的“贺兰山”不在宁夏,却在河北磁县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来补一下历史和地理:西夏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西夏王朝的都城“兴州”即银川,就在贺兰山下。
那么“负隅顽抗”的“非伪作论”者是不是还要脑补一下如下的画面:岳飞和祝允哲在互相“述怀”,各自写了一首《满江红》之后,岳飞又想在此基础上创作一首“新词”,问祝允哲的贺兰山是指哪里?然后说巧了,我打金兵的河北那里也有一座“贺兰山”,那我就用在新词里了!
磁县贺兰山
我就再退一步假设上述脑补的场景真实存在,来看一下对磁县贺兰山的介绍:贺兰山为太行山余脉,地势较低,两公里宽才一百多米的高度,跟个大丘陵一样。磁州乃官道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金交战时,磁州方圆一带成为黄河北岸的军事要地。历史上著名抗金将领宗泽奉命驻守磁州,使磁州成为河北抗金的重要防线。贺兰山虽不险峻,却是当时岳飞抗金的主要战场。岳飞是安阳汤阴人,从军后投奔招讨使张所,岳飞也曾指挥军队在磁县西南驻扎,此地后称为岳城镇。
在
《满江红•怒发冲冠》里,岳飞在上半段都“怒发冲冠、壮怀激烈”了,搞了半天就为了去踏破这“贺兰山丘”——原本就属于南宋抗金之地的磁州?那他在前面感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这段岁月里,到底干了些啥?在磁州的贺兰山击破了金兵,就能如祝允哲所愿去“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了?而五国城在东北(一说在黑龙江,一说在吉林),雁门关在山西,仅在磁州的贺兰山打败金兵才哪到哪?前面气势铺垫得这么足,结果却是“大炮轰苍蝇”!更重要的是:像“大丘陵”一样的贺兰山,什么地方配叫作“山缺”?
倒是宁夏的“贺兰山”有一处地方叫“贺兰口”!贺兰口、拜寺口与三关口,同踞贺兰山中部,均为明长城宁夏镇的重要关隘。因贺兰山险不可逾,所以贺兰口仅关口处建有城墙,并建有若干烽火台,与平川地带守军相呼应。“贺兰口”俗称“豁了口”,沟谷两侧的山崖上,今仍保存着明朝摩崖刻记两方。再结合我前面那篇文章,为什么说《满江红•怒发冲冠》大概率是“明朝时期的伪作”,好理解了吗?
宁夏贺兰口
仅从文法角度来看,“岳飞”的这首
《满江红•怒发冲冠》既炒自己的冷饭,用了41个字;又拾祝允哲的牙慧,用了10个字;而这首词总共才93个字;况且可以对仗的不对仗,可以不用重复字眼来押韵的,却用了重复的字眼;原本搭配合适的词组结构,偏偏要改成文理欠通的;岳飞没有在地名上用“虚写”手法来指代的风格习惯,却偏偏在这首词里面运用了。说了这么多槽点,你还认定这依旧是岳飞写的吗?
那些想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中的这两首《满江红》来当作是岳飞亲作《满江红•怒发冲冠》的“铁证”的朋友们,面对反而成了我用来证明不是岳飞写的“铁证”,不知作何感想?